芦苇荡里侉二庄隐蔽铁军军工部
2025-08-27 08:41   浏览人次: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美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几乎横扫整个东南亚,日军士气达到顶点。到1942年,东南亚国家尽落入日军之手。尤其是缅甸沦陷后,中国南方陆路补给线被掐断。中国抗战军民士气也达到低谷,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但是,英勇不屈的中国人民是吓不倒、难不住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八路军、新四军始终冲在抗日的最前沿。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冲破国民党顽固派的百般阻挠,按照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以华中总指挥部为基础,于1941年1月20日,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中共中央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1941年8月,新四军三师军工部,在阜宁县大施庄正式成立,孙象涵任部长,田汝孚任工作室主任,孙克定任研究室主任。军工部下设机工厂、铸造厂、子弹厂,进行修械和生产地雷、手榴弹,并研制成功第一代碰炸式带尾枪榴弹、制造铜子弹头,举办军工部技术干部培训班。
  1943年春节前后,日本侵略军开始对盐阜区进行大规模“扫荡”,动用日、伪军总计2万兵力,由西向东进行“梳篦式”的大“扫荡”,情况十分紧急。军工部不是战斗部队,辎重较多,不能随部队机动。根据师部命令,他们先转移到阜东县八滩,后又转移到大淤尖的勾股甸。在勾股甸的军枪械所负责生产制造大量地雷、手榴弹、子弹、步枪、硫磺、炸药等,源源不断地送往抗战前线。本来是考虑此处是黄河故道入海口,一旦形势紧张,可乘船转移到山东沿海地区。后来,发现大淤尖距离阜东县的东坎、八滩较远,而敌人的机动部队可以沿堆堤很快赶到,加之附近海面上时常有两艘日本军舰出没,经常有两架飞机在近海地区盘旋侦察。我军海船没有机器动力,完全凭借风力,走海路去山东目标太大,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因此在勾股甸生产很短一段时间后,我军决定军工部向阜东县黄河故道南边的村庄转移。那里芦苇密布,便于隐蔽。军工部转移到较安全地区以后,为了减小目标,行动方便,决定将人员分成两部分,各有约百余人。一部分由孙象涵率领,在八滩一带村庄隐蔽;另一部分大多是青年工人,全部武装起来,由田汝孚率领,转移战斗。
  孙象涵率领的辎重部队辗转来到二木楼南部的于庄(今滨海县滨海港镇陈港村陈港小学位置),利用当地富户于达洺家几间仓库进行生产。因地方有限,部分人员又转移到叶老圩(今滨海县滨海港镇滨兴村),进行子弹、手榴弹、被服等生产。1943年秋天,三师师部西移,空出来的师部房屋由军工部接管。叶老圩、于庄两处人员和设备都搬到师部所在地侉二庄(今滨海县滨海港镇)的地主李吉山家大院,重新安装机器,开始生产武器弹药。此时,田汝孚率领的一部分工人也由建湖来到阜东县的侉二庄。
  侉二庄外有多处水沟,水沟内芦苇丛生,敌人很难侦察到军工部人员的行踪,复杂的地形既限制了敌人机动,又有利于我方隐蔽。军工部在侉二庄期间,规模不断扩大,最多时达500多人,分为多个部门,分散驻扎在侉二庄原师部附近:孙家圩子有翻砂车间,师部驻地李家圩子是办公场所和子弹车间,马路西边是木作车间,王家圩子是修理车间。干部配备也十分精干,军工部部长孙象涵,既是领导,也是技术骨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一机械工业部机电设备成套总局局长;工程师有王有才(后到核工业部工作)、胡庆仁(后任重庆后勤工程学院副院长)、金岗(后任核工业部某设计院院长)等;技术管理干部有姚大伦、童宜芳(后任江苏省石化局计划处长)、孟祥玉(在海军工作)、中醒民(后任辽宁省国防科工委工办副主任)等;材料供应工作有科长杨振营(后任湖南省军区参谋长),魏根成(后任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保卫处长)、杨敬亭等。1944年秋,师部派罗龙生到军工部任政治委员、田汝孚被提为副部长。第二年春,孙象涵调任新四军四师军工部长。
  军工部在侉二庄期间研制出比较先进的武器弹药。他们研制成功步枪子弹的铜弹头,从而可以利用旧子弹壳复制新子弹。他们经过对模具几十次的改进,终于用铜板作材料,研制成铜子弹头,可以利用部队回收的大量子弹壳,复制成新的不同型号的步枪子弹,解决新四军弹药奇缺的困难。军工部研制成功了枪榴弹,普通手榴弹的投掷距离只有几十米,而枪榴弹的射程可达150余米,受到战斗部队的好评。军工部还成功将八二迫击炮改为平射炮,用来攻打碉堡。其实迫击炮弹的外弹道仍为抛物线,不过把炮身的仰角放到最低限度,这样在近距离打出去,就可直接命中敌人的碉堡,加以摧毁。由于炮弹在炮筒中不能因下落而迫击发火,他们就在炮筒底部钻一孔,加一撞针,实行人工击发。这项改进,虽然简单,但效果明显,可利用迫击炮打敌人炮楼或碉堡。这种平射迫击炮,可以代替战士送炸药包,在新四军攻坚战斗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大大减少了新四军伤亡,很受战斗部队的欢迎。
   1942至1944年,是新四军最为困难的时期,军工部的工人虽然没有战斗队那样随时有牺牲的危险,其任务也是十分艰巨。翻砂铸造时要用到很大的炉子熔化金属,那时也没有鼓风机,就靠人力来拉一人多高的风箱鼓风。淌下来的汗水流到脚下,把拉风箱的人站立位置的地面浸透而成烂泥,人站在那儿一直陷到脚踝。工人的伙食也非常简单,每天高负荷劳动十多个小时,仅能比其他工作人员多发一个馒头充饥。生产的同时还要防备敌人的骚扰和破坏,有时要将机器拆解,肩挑手抬到处转移。
  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和参谋长洪学智对军工部的工作非常关怀,经常给予指示或布置任务。尤其是洪学智参谋长直接领导军工部的工作,经常当面或写信布置任务。1944年以后,几乎每次战斗之前,师部首先命令军工部制造一批弹药送前方部队;战斗之后,师首长总是把地方政府和群众送给部队的慰问品如猪肉等,送军工部一部分,并经常派师部文工团和地方淮剧团到军工部驻地进行慰问演出。这对军工部全体人员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1945年8月,日本侵略军投降,三师军工部主要技术干部和工人也随部队进军东北。机械设备运往其他部队,军工部的所有房屋移交华东医院。
  三师军工部先后在盐阜地区驻扎过很多地方,在侉二庄两年多的时间里,为前线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弹药,有力地支持了抗日,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和消灭顽、伪、匪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滨海这片红色革命老区留下了闪光的红色足迹。  (封长林)

扫一扫,手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