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抗日经济战中阜东县的三支劲旅
2025-09-02 06:28   浏览人次:

   1940年秋,苏北大地被战争的阴霾所笼罩。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五纵队,如同一把锐利的战刀,毅然南下盐城、阜宁,志在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打破华中抗战的艰难困局。10月5日,激烈的战斗逐渐平息,阜宁县“第一大镇”东坎镇(今江苏省滨海县东坎街道)在战士们的浴血奋战后获得新生。10日,这支英勇之师在盐城与新四军陈毅部胜利会师。
  1941年1月25日,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黄克诚部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
  在此年初,日军大举进犯苏中苏北,疯狂掠夺粮食、棉花、盐等战略物资,不断对盐阜根据地进行袭击和“扫荡”,实行经济封锁,抗战陷入艰苦时期。
  为夺取战略优势,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新四军三师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对敌经济战,他们办公司、建银行、充分发挥商会作用,在抗战的烽火岁月,在没有硝烟的无声战场尽显叱咤风云的战斗风采。
  物资战的劲旅“德兴公司”
  1941年9月20日,中共华中局审时度势,划出阜宁县东北行署辖区,建立阜东县,县委、县政府驻东坎镇。随后,新四军三师八旅在此镇创办了首家公营商店——阜东商店,店址位于东坎中街鱼市口巷西侧坐北朝南的邢家市房(今滨海县东坎街道“东坎老街”牌楼的西北侧)。
  1943年冬,苏北财经委员会在阜东商店的基础上,精心组建了德兴商行。到了1944年夏,正式成立阜东县德兴公司(后改称丰民公司),规模从阜东商店原址扩大到南至前河边陈家大场,东至旧电厂,职工由几十人发展到200多人,公司的经营范围极为广泛,涵盖了粮食、棉花、布匹、大盐、豆饼、豆油、花生油、帮猪等生活必需品和战略物资,以及“五洋”杂货、进口医药、机械、军用物品等稀缺物资。生意非常兴隆,进货时仓库里的货物堆积如山,出货时镇上的前河码头舳舻相接、货物满舱。仅1946年,就出口帮猪四、五千担,豆饼两、三万片,植物油类万担篓。
  在反“扫荡”的艰难时期,德兴公司采取灵活机动、与敌智斗的方式,将主体设在宋家尖老垛(今滨海县八滩镇宋尖村),在獐沟、五汛、郭集、蔡桥、八滩、八巨等集镇,设立小商店,采用化整为零、隐蔽疏散、战时坚壁清野、战后恢复经营的策略,为根据地的百姓和战士们提供坚实的物资保障。
  1944年冬,东坎不幸被敌侵占,伪军孙良诚部四处散布谣言,企图破坏根据地货币信用,扰乱经济秩序。德兴公司临危不乱,迅速从周边集镇组织粮食、百货、布匹等出售,大量回笼根据地货币,用实际行动向百姓证明根据地货币的可靠可信。在商人可用根据地货币进货、群众可用其购物的铁的事实面前,谣言瞬间土崩瓦解,民心与市场秩序得以稳固。
  1945年,德兴公司收到苏中地区急需豆饼、油类,阜东县急需布匹和“五洋”杂货,两地区可以互相调剂的情报,立即组织货源,由营业部主任亲率数十艘满载货物的大木船,以一条小渔船为“尖兵”、一个班战士武装护送,通过敌人层层封锁,在兴化县境内,与苏中地区顺利完成物资互换。
  1946年10月涟水保卫战前夕,上级下达德兴公司疏散人员和物资的指令,全体正式人员和部分聘用人员毫无惧色,志愿留下与公司共生死,他们齐心合力、夜以继日、风雨兼程,在泥泞的道路上艰难跋涉,将物资按时运到八滩的海边,疏散到村里。当涟水保卫战打响,公司又马不停蹄地设法收购粉丝、蔬菜、土烟卷等物资,送往战火弥漫的前线,保障战斗部队的物资供应。
  1947年,纱贩私商哄抬纱价,大量抢购囤积,致东坎地区的纱价飞涨。德兴公司再次挺身而出,一边组织货源,一边巧妙布局,购进少量棉纱转卖,诱使私商争相抢购,待私商抢购“饱和”,公司果断大量抛售,纱价如高台跳水般暴跌,直至恢复原价。
  打赢金融战的“盐阜银行”
  抗战初期,阜宁县的金融市场混乱不堪。东坎地区流通着国民党四大银行发行的“法币”、徐州平市官钱局的“角票”,还有猖獗黑市的日伪币。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上海公共租界,疯狂没收中外各大银行,肆意破坏“法币”体系。为稳定盐阜根据地的金融秩序,抵制敌伪金融侵略,1942年,新四军三师和盐阜行署遵照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和政委刘少奇的指示,筹资50万元,建立“盐阜银行”,发行“盐阜币”(百姓亲切地称其为“抗币”),一场没有硝烟的对敌货币战争正式打响。
  1942年4月10日,盐阜银行宣告成立,盐阜区财经处长、经济学家骆耕漠兼任行长。10月28日,盐阜银行阜东代理处在东坎成立。盐阜银行的印钞厂最初设在阜东县三区的东辛庄(今滨海县八巨镇前案村),条件异常艰苦,仅有两部旧二号圆盘机和一部半旧三号圆盘机,印票纸张更是来之不易,用桑树皮、旧丝麻、棉絮等经过沤烂、漉滤、阴晒等一道道工序制成。角币图案采用沈柔坚设计的木刻制版,元币图案由王均恒设计刻制后,冒险送往上海复制锌版。尽管票面粗糙,但坚韧耐磨。起初没有切纸机,只能靠手工操作,效率低、质量差。后来,刘一龙冒着生命危险前往上海购回切纸机,才解决了这一难题。
  发行的“抗币”主币有一元、五元、十元,辅币有一角、二角,内部使用有壹百元票面的。一元币票面是红色印蓝纹,百姓称其“红大抗”,五元币票面是绿色印蓝纹,图案上膘肥体壮的小水牛栩栩如生,被称作“绿水牛”或“小牛票子”,十元票是浅黄色印酱色纹。主币横排,辅币竖排版,版面清晰,色彩朴素大方,给人一种踏实之感。
  “抗币”投放市场后,得到各阶层人士的支持,流通于盐阜区乃至苏中苏北全境。阜东县的刘一龙、魏华智、胡养吾等人积极响应,主动收“抗币”,售出大量商品。东坎晋元油坊专收“抗币”,还出售全套榨油设备,助力政府办起公大机米厂,为根据地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1943年,日伪对阜东等县进行梳篦式扫荡,“抗币”信誉遭受严重冲击,东坎、益林出现挤兑现象,尤其在东坎和众多小集镇被侵占后,“抗币”信誉更是岌岌可危。行署主任曹狄秋等签发通知,规定停止使用各种杂色法币,并和阜东县长唐克紧急部署刘一龙,将民主政府的储备物资抛入市场,回收抗币。刘一龙在刘小美、刘古云等行商的支持下,不到十天,便稳定了商情,恢复了抗币的信誉。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东坎商会
   旧属江苏省阜宁县二区的东坎镇,商业繁荣,素有“金东坎”之称,是苏北十大镇之一。1913年,在富绅杨国藩的长子杨润的努力下,东坎商分会成立,1915年改为东坎商会,会址设在镇江会馆(今东坎老街东南处五金市场内),杨国藩为首任会长。
  抗战初期,东坎商会积极宣传抗日,引导商民走上抗日之路。在日军侵犯热河时,商会迅速组织商户募捐,将款项汇寄给抗日军队。在西北军95师、新5师等抗日部队驻坎时,商会利用庙宇建营房安顿部队。
  1940年10月,八路军解放东坎当日,商会组织商人,宣传共产党、八路军的抗日主张,次日商民全部照常开业,稳定了市场秩序。民主政权建立后,商会经常组织成员学习,开办夏学和夜校,提高商人觉悟和能力,为商业发展注入活力。
  1941年春,为维护“抗币”流通,商会独具匠心发行面值5分钱的“东坎商会”火印竹筹,临时辅助“法币”流通。同年秋,组织引导商民推行“抗币”。1943年,日军侵占东坎,造谣破坏“抗币”使用,商会接到行署主任曹狄秋、县长唐克的命令后,立即组织国营单位和商号,抛售物资,回收“抗币”,稳定了金融市场。
  反“扫荡”中,商会组织商人采取“一担挑”的方式,将军需民用的生活必需品,整理成一副担子,其余货物运往乡下埋伏,敌人来则撤,敌人走则回,灵活应对。在敌人经济封锁严峻时,商会组织商人,利用行业身份,将根据地土产运往敌占区,换回急需物资。开展“大生产运动”时,商会成立“阜成庄”,贷出棉花和纱给群众,群众纺土纱、织土布后交回,再领回原料继续生产,缓解根据地缺纱少布的困难,繁荣了经济。
  1941年1月下旬,商会将募得的1380斤花生饼、800斤馒头、200包香烟及黄烟、大饼、茶食等全部用以慰问阻敌前进、突击破路的民工,并帮助烈属生产自救。在对敌经济战中,东坎商会日渐成长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爱国团体。
  1950年,东坎商会改称“东坎工商联合会”,1959年8月,成立滨海县工商业联合会,会址在今东坎老街的沙家巷,“东坎商会”以全新的面貌开启新的征程。  (毕天霞)

扫一扫,手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