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之师威名扬
——回忆抗战时期新四军在滨海的三次战斗
正义的力量是最可贵的,正义之师是新四军24团创造出来的。
日军侵犯滨海期间,全县人民不畏强暴,紧密配合主力部队,与日伪展开了殊死斗争。据史料记载,时驻滨海的新四军三师8旅24团在师参谋长洪学智和团长谢振华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地方党委、政府,培训县武装大队,军民团结抗战,大小战斗达230余次,大西庄、八滩王桥和杨庄的3次战斗,更是为胜利敲钟、为和平击鼓的典范。如今,这3次战斗发生地,均被列为江苏省革命遗址。
以少胜多的大西庄战斗
大西庄战斗遗址,位于正红镇仁前村金舍组境内。
1941年10月16日傍晚,占据射阳河南陈洋、四明一带的伪军陈光寒部116师4团倾巢出动,越过射阳河,妄图占领滨海的獐沟、东坎等地。新四军三师8旅24团射阳河游击大队驻徐大尖(现正红镇大尖村)的一个班,得到这一准确情报后,首先派一群众向团部报告,然后,团侦察参谋王少林带领一班人及新参军的30多名战士和地方游击队员共91人,针对伪军的必经之道,于天黑后由徐大尖向西开进,至大西庄隐蔽下来。他们利用大西庄村头一户地主家的炮楼、圩河等工事和掩蔽体,阻击和拖住敌人西进与烧杀抢行为。
是日子夜,过了射阳河的一个团伪军,得知新四军一个班撤往大西庄,就尾随追来,机枪、步枪对着庄子猛射。由于夜深天黑,看不清敌情,加之我方人数和武器弹药不多,庄里的部队只是在炮楼里以守为攻,沉着应战,打击敌人。
战斗进行到第二天黎明,伪军数次进攻受阻,损失惨重,被打死打伤30多人。恼羞成怒的敌人,便纵火焚烧炮楼后院和村民的房屋,守楼的战士继续拼死抗击,死死拖住敌人。上午10点左右,新四军第24团团长谢振华率2营战士赶来增援,伪军见状,慌忙向徐大尖、二塔方向逃窜。伪军的西进计划彻底落了空。
大西庄战斗是抗战时期新四军和地方民兵联合开展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斗。大西庄一战,提高了新四军在滨海的威望,广大群众纷纷赞誉,连地方士绅也啧啧称赞“新四军真神,1个班竟能击退伪军1个团”。当时24团的大西庄战报报道:“伪军1个团围困大西庄,我射阳河游击大队1个班,以少胜多,顽强抗击,毙伤30余敌,终于把伪军击退了。”
拔钉除点的八滩王桥战斗
八滩是东坎通向沿海的咽喉重镇,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八滩王桥战斗遗址,位于八滩镇八滩村。
日军占领东坎后,先后于1943年2月,两次侵犯八滩,被我抗日军民击溃。3月29日,敌人再次派山本中队和200多名伪军,在八滩镇王桥安设据点,企图从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控制和扼死滨海抗日军民。为了进一步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不让日军在八滩建立据点,在日军占领八滩的当天,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电示24团,乘敌落脚未稳,捣毁王桥据点,拔掉这颗钉子。
命令就是战斗的动员令。战斗的胜利,正如谢振华回忆录《浴血攻克八滩,全歼山本中队》描述的那样。首先,部队对如何攻打八滩作了周密的筹划和安排。1943年3月30日夜9点半,随着一颗红色信号弹划破夜空,英勇的战士们展开了对八滩之敌的攻击。2营由南向北进攻,一开始就与日军展开了恶战,副营长王光汉率领的突击队,像一把尖刀,直插日军的中队部,砸坏了报话机和电台装置,切断其与外援的联络,实行关门打狗。1营由西往东攻,快刀剁豆腐,仅仅20分钟,就把200多名替日军挡枪子的伪军消灭了大部分,剩下的残部四处溃逃。在消灭了镇里的伪军和部分日军后,部队迅速向日军核心王桥据点进逼。当时,以山本为首的日军分住在3个大院内,凭借大院拼命抵抗,战斗异常激烈。为了赢得时间,于天亮前结束战斗,团长下达火攻命令。这时,参战的县武装大队和周边群众,找来火油、火草、门板等点火和阻敌工具,全面投入战斗。新四军战士们有的把蘸了煤油的棉花球捆在马尾手榴弹上,投进大院;有的把蘸油的棉花球绑在长竹竿上,抛向大院的房顶,随着大火熊熊燃烧,我军死死地堵住敌人突围之路。经过近4个小时鏖战,终于攻克据点,重镇八滩获得了解放。
八滩王桥战斗是抗战时期军民联合拔钉除点的一次激烈战斗。八滩王桥一战,歼灭日军山本中队长以下70余人和伪军一个大队,新四军牺牲副营长王光汉以下指战员48人,地方武装和抗日群众牺牲30余人。此次战斗,给日伪军以重创,对巩固和发展盐阜抗日根据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获得新生的八滩人民群众,敲锣打鼓,抬着慰问品慰问抗日将士。1943年底,抗日民主政府和八滩区署在八滩王桥战斗遗址建起了烈士陵园和一座纪念塔。1990年,县政府和八滩镇政府重建王桥战斗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北侧立有王光汉等48位烈士墓铭,陵园东南侧有3间陈列室,室内珍藏张爱萍、洪学智、谢振华、韩培信等领导的亲笔题词,并陈列大量珍贵历史照片。陵园中的王桥战斗烈士纪念碑被市政府列为盐城市文物保护单位。
鏖战激烈的杨庄战斗
杨庄战斗遗址,位于县城西南的天场镇杨庄村。
1944年12月10日,伪军孙良诚部41师及日军一部从废黄河北开往阜宁,后续部队800多人当晚在天场附近的杨庄村一带驻扎。新四军三师8旅决定对杨庄之敌发动袭击,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
24团接到旅部命令后,于11日凌晨4时,派出3营、1营指战员,并在潘荡区队的配合下,对杨庄之敌发起攻击。3营10连从北面出击,迅速歼敌一部,敌人不死心,又进行3次反扑。面对凶狠顽固的敌人,3营指战员毫不畏惧,沉着应战,在占领制高点后,用枪榴弹不断地杀伤敌人。为防止敌人突围,营长王育才身先士卒,率小分队战士跃出工事,在杨庄村西头同敌人展开肉搏战,将敌击退,王育才在战斗中光荣牺牲。1营则从西南方向向杨庄发起进攻,以一条自然沟为掩体,与敌展开近战歼灭打法,杀伤妄图突围之敌。战斗进行到下午3时,阜宁援敌由天沟、绿杨、陶河至老横沟河王小朗渡口,欲对新四军形成包围之势。新四军获得信息后,利用有利地形,主动撤出战斗。大批日伪军像丧家犬一样窜回阜宁。
杨庄战斗是一次军民合击途经滨海伪军的激烈战斗。杨庄一战历时11个小时,打死打伤敌人200余人。此次战斗,日伪军受到很大杀伤,不再轻易袭扰或驻扎,更彰显了滨海军民敢打敢拼的抗战精神。战斗中牺牲的24团3营营长王育才烈士,被村民们安葬在大套乡辛荡村,该村后被命名为育才村。 (徐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