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散步》是现当代哲学家宗白华先生的一部美学著作,也是他一生最重要的美学论集。1981年6月首次出版时就引起了轰动。那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美学研究也因此风生水起,当人们从压抑的桎梏中挣脱出来以后,希望认识美、了解美、接触美就已成为迫不及待的心理需求。记得当年在南师大中文系读书的时候,我们学校有一个小书店,那天大家听说要出售《美学散步》后,都争先恐后地排起了长队,因为人多书少,供不应求,很多人只能空手而归,而我庆幸地买到了一本。拿到书以后,就像久旱逢甘露一样,几乎连夜就把这本书给读完了。因为对这本书的喜欢,以后又读过很多次,常读常新,每每都有新的收获。
开始不太明白,宗白华先生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这么重量级的著作起了一个平常朴素的名字叫《美学散步》?后来读了他的序言,对其中的微言大义,这才恍然大悟。他说,“散步是自由自在的、无拘无束的行动”,“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到兴趣的燕石”“无论鲜花或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丢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这也就是说,他不愿用高大上的美学理论来唬人,更希望用通俗的语言做到润物无声,就像领着大家去散步一样,边走边看,边走边聊,看上去好像漫无目标、信手拈来,但这背后却是章法严谨,逻辑体系显而易见。该书收录宗白华先生在不同时期写的22篇文章。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美学和文艺一般原理;第二,中国美学史和中国艺术论;第三,西方美学史和西方艺术论;第四部分,诗论。这里既有整体上对美学和艺术一般性规律的探索,也有对音乐、绘画、建筑、书法等艺术门类特殊规律的把握。实际上,这就是沿着在绵延起伏的美学山脉,让我们去不断发现层峦叠嶂的诸多风景。
作者1920年至1925年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和柏林大学研修哲学和美学,对西方美学特别是德国古典美学非常熟悉,加上与生俱来奠定的厚实的国学功底,使得他在审美领域一往情深、一枝独秀。他以西方美学为背景,用比较的眼光,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特别是核心范畴——“意境”作了独辟蹊径的探讨。他认为,人与世界的接触有五种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在这些之外,还有一个艺术境界是主于美,这个美就是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我觉得,他对艺术意境的理解,不仅体现在单篇文章的专题阐述里,更是贯穿全书、无处不在的主旋律,通过对阴与阳、虚与实、空与色、明与暗、疏与密、浓与淡、长与短、大与小、向与背、隔与不隔等关系的生动描述,把意境美学刻画得淋漓尽致,一举成为中国艺术精神的最精彩、最动人的篇章。
在这里他特别地强调几点:第一,意境的产生离不开庄子哲学思想的启迪,他通过“道”“舞”“空白”三个层次的分解,把艺术意境的哲学基础阐述得非常透彻。第二,意境的产生离不开禅宗思想的影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禅境,可以让意境变得更加卓绝超拔。第三,意境的产生离不开人格修养的融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所有的艺术都充满着生命的体验和审美的取向,他认为“生命本体的活力,是一切美的源泉,因此‘自然无往不美’。”
应该说,他的意境理论对我的启发很大,我的大学毕业论文写的就是《论意境的美学特征》,对此我做了一些深入研究,这也成为我日后喜爱江南文化的一个基本动因和主要线索。所谓意境,大而言之就是天人合一,江南文化就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审美载体,所谓“杏花春雨江南”就是这种意境最为典型的总体概括。小而言之就是情景结晶,这情是景中有情,这景是情中有景,也就是说在情景交融、人生忘我的一刹那,人们能够迁想妙得、移情入景,化景物为情思,无画处皆成妙境。因此,举凡小桥、流水、人家、老街、小巷、画舫、园林、油纸伞、旗袍女等这些“有意味的形式”,都能够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让人玩味不尽,流连忘返。
推荐这本书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与南京有着特殊的情缘。宗白华先生留学回国后曾在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他对南京不仅熟悉,而且充满深情,他在《我和诗》一文中说,“清凉山、扫叶楼、雨花台、莫愁湖是我同几个小伙伴每星期日步行游玩的目标”。说老实话,读到这样的文字,一下子就把我们距离给拉近了,对于我们南京读者来说,这些地方太真是太熟悉了,所以当你打开这本书的时候,那种亲切的感觉一定会扑面而来。
俯仰其间,游目骋怀,心往不返,驰情入幻。这本美学著作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循循善诱、娓娓道来。许多独特的表达,让人醍醐灌顶;许多深邃的思考,让人涅槃重生。道不远人,道在书中,悠然会心处,各有情意生。因此,我真诚地向读者推荐这本书,希望大家能够用一种自然轻松的心态,追寻宗白华先生当年散步时留下的汗漫灵光,看万萼春深,看皎皎明月,看积雪缟地,看余霞绮天,去领略人间的诗意,去把握生命的美好,去体味美学的意境! (张永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