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话情义
2025-03-20 17:49   浏览人次:

  清明节,是滨海人祭祀活动中的一个最为重要的节日。
  清明节,是全年24个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关于“清明”,一是节气说:据《岁时百问》诠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亮,故谓之清明”。二是感恩说:春秋时期的晋文公,为了感激大臣介子推的救命之恩,将自己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的日子定为清明节。不管说法如何,滨海人清明节活动的内容和根本目的是大致相同的。节日里,人们祭天地,祀鬼神,祭祖先,悼故友,缅怀英烈。祭祀的目的是思念祖先恩德,不忘故友情恩,缅怀英烈功德。
  清明节,是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回升,百草发芽,万物复苏,风和日丽,天清气爽,气候宜人,雨水渐增,农谚“清明一到,育种水稻”,说明清明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滨海黄河故道流域的风俗是,清明节前后三天都是祭扫活动时间。2008年,清明节被正式定为法定假日,体现了党和政府的人性关怀和对这个节日的重视。人们在风和日暖的美丽季节,踏青赏春,进行祭奠活动。
  首先是扫墓。历史上,故道流域安葬逝者用土葬方式,“入土为安”,坟墓是重要的标志。自上年清明节到下一年清明节,经过一年的风吹雨淋,日晒草长,坟土坍塌了,坟顶滚落了,杂草丛生了,碑文斑驳了。扫墓时,子孙后代为先人的坟墓填土加顶,清理杂草,为碑文描色,使其文字更加醒目。
  其次是祭祀。祭祀活动传承了古人的习俗。古人用鱼、肉、果品等供奉祖先、故友英烈。如今的故道人祭祀还是这样,在清明节期间,人们带上美酒佳肴,水果饭菜,供奉于坟墓前,然后摆上鲜花,并虔诚拜揖,念念有词,希望祖先保佑子孙后代幸福平安。以此来寄托哀思,追忆亡灵。
  第三是插柳。每到清明节,家家户户在屋檐口、门窗旁插上艾草、柳条。民间有“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小孩子在清明节期间佩戴柳条编织的帽子,年轻女子将柳枝理成细细的柳条花,戴在鬓角边。也有人将柳条花挂在蚊帐钩子上,驱邪避秽,迎来日后大吉大利,生活安康。
  滨海黄河故道流域在清明节还有“斋孤”的习俗。许多无主坟墓,多年无人填土整理,坟已塌,坟无顶,无人祭。值清明节之机,有好心人,带上一把铁锹,为无主坟墓培土,加上坟顶,还在坟墓前拜一拜,让这些孤魂也得到照拂,得以安身。这看上去是件不起眼的小事,却充分体现了故道人重情尚义的品德,也是滨海黄河故道人好为善事,心地善良,乐于义举的表现。
  故道清明节,除了民间祭祀,还有公祭活动。每逢清明,学校、机关、部队等都要组织去烈士陵园祭扫。在高耸的纪念碑前,在庄严肃静的气氛中,伴着低回的哀乐,人们脱帽致哀,以此来缅怀烈士,悼念英烈,歌颂这些在反帝反封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设新中国中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们,感恩他们用生命为我们换来幸福生活。故道人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永远会感激他们。
  清明时节春光明媚,桃李泛红,垂柳吐绿,野草返青,气候宜人,是人们春游的好机会,人们带上酒菜,席地宴饮;拿上烤架,进行烧烤;扯上风筝,旷野放飞;扛上鱼竿,河边垂钓……人们尽情释放天性,品尝美食,体验野趣,享受大自然的美丽风光。
  故道人在清明节的种种做法,既是美好高尚的习俗,也是对家乡乃至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人们对逝去先人的祭祀,是重情;对为民族独立,为建设祖国而英勇献身的烈士们扫墓,这是重义。这些都是在用特定的方式来感恩他们。人生中,给你生命的人值得感恩,给你机会的人值得感恩,给你快乐的人值得感恩,给你勇气的人值得感恩,给你方向的人值得感恩,给你教训的人同样值得感恩。大自然给了我们无尽的恩赐,值得感恩,先烈、民族、祖国、社会给了我们无限的情义,值得感恩!
  一个充满感恩的社会,才是一个文明的社会;一个知恩图报的民族,才是一个真正优秀的民族。明了自己艰难的民族,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更加珍惜现实,珍视历史,敬重别人,敬畏公德。
  清明节,其实也可称为感恩节。我们感恩逝去的历史,感恩有益于我们生存和发展的人。我们在清明节上坟扫墓,祭祀先祖、故友、先烈和天地自然,就是继承这种感恩的精神。人们的扫墓、祭祀,已不仅仅是简单的悼念活动,而是一个重情尚义的感恩行为,是故道人一种精神的体现,是故道人一种境界的升华,是在为下一代人树立榜样。我们坚信,故道流域的明天会更美好,定会成为风清气明、政通人和、海清河晏、人民安乐的幸福家园!  (封长林  王玉祥)

扫一扫,手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