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公堤与宋公堤:跨越千年时空的精神传承
2025-05-16 07:25   浏览人次:

  在盐城延绵千里的海岸线上,两道捍海长堤宛如岁月镌刻的史诗巨著,横亘于海天之间,承载着时光的风雨洗礼与深厚的人文情愫。它们,便是范仲淹主持修筑的范公堤与宋乃德带领民众筑起的宋公堤。这两道堤,跨越了漫长的时空界限,却同样闪耀着为民造福的熠熠光辉,恰似两颗永恒的星辰,照亮了盐城的历史苍穹,成为这片土地上永不磨灭的传奇印记。
  筑堤传奇:范公堤与宋公堤的捍海壮举
  北宋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踏入西溪(古属泰州)担任盐仓监一职。彼时的西溪,海堤颓败不堪,海潮仿若脱缰的洪荒巨兽,肆无忌惮地吞噬着沿海百姓的家园。盐灶被无情淹没,熊熊烈火就此熄灭;农田惨遭冲毁,颗粒无收的景象令人痛心;百姓们流离失所,悲戚的哭声在风中飘荡。范仲淹目睹此景,痛心疾首,毅然上书知州张纶,恳请修筑捍海堰。然而,质疑与反对的声浪如潮水般涌来,有人指责他越职言事,有人断言工程浩大,成功希望渺茫。但范仲淹心意笃定,他坚定回应:“吾身虽渺小如尘,忧国之心却重若泰山。”
  时光的指针悄然拨至1939年,滨海地区遭遇了一场毁灭性的飓风海啸。8月30日,狂风呼啸着席卷而来,海浪如万马奔腾般汹涌,沿海地区瞬间沦为一片泽国。13000多条鲜活的生命消逝在无情的海水中,百姓们的生活陷入了绝望的深渊。国民党政府虽下拨经费修堤,却因层层克扣,修成的小堤在次年海啸中不堪一击,百姓再次遭受重创。就在百姓们陷入绝境之时,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第五纵队挥师南下,带来了希望的曙光。10月10日,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宋乃德出任首任县长。他深入沿海地区,目睹村庄破败、百姓困苦的景象,深知修筑海堤是拯救百姓的关键所在。在各界座谈会上,宋乃德言辞铿锵地表示:“抗日民主政府绝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定要修筑海堤,造福人民!”
  范仲淹主持的范公堤修筑工程于1024年正式拉开帷幕。寒冬腊月,他身先士卒,带领四万民夫奋战在一线。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他们毫不退缩,与凛冽的寒风、纷飞的暴雪、汹涌的大潮顽强抗争。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潮,无情地夺走了二百多名民夫的生命,工程被迫暂停,反对声再次甚嚣尘上。范仲淹并未放弃,他积极与淮南转运使胡令仪沟通,最终工程得以继续。经过四年的艰苦卓绝的努力,1028年春,长达71公里的范公堤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在黄海之滨,守护着沿海百姓,让他们终于过上了安宁的生活。
  宋乃德在决定修筑宋公堤后,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难题。他果断决定以盐税为抵押,向社会发售公债。这一举措得到了百姓的热烈响应,大家纷纷解囊相助。1941年5月15日,修堤工程正式开工。新四军第三师官兵与干部们带领民工们日夜奋战,然而,敌人却暗中指使海匪破坏工程。面对敌人的干扰,新四军沉着应对,一面加强工地保卫,一面与敌人巧妙周旋。在修南堤时,正值伏天,天气酷热难耐,疫病流行,施工条件极为恶劣。但宋乃德身患疟疾仍坚守一线,鼓舞着大家的士气。1941年7月31日,全长45公里的宋公堤终于竣工,成功抵御了随后袭来的大海啸,守护了盐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双堤并立:闪耀在海岸线上的精神灯塔
  范公堤和宋公堤的修筑历程,无疑是一部饱含艰辛与挑战的奋斗史诗,但其意义却远远超越了抵御海潮本身。范仲淹和宋乃德,这两位相隔近千年的县官,虽身处不同的时代,却都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他们的故事,宛如一座座熠熠生辉的精神灯塔,照亮了盐城人民前行的道路。
  范仲淹在修筑范公堤的过程中,始终将百姓的安危置于首位,把个人的得失抛诸脑后。面对质疑与反对,他没有丝毫退缩和放弃,而是坚定地坚守着自己的信念,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他亲自奔赴施工现场,与民夫们一同劳作,在寒冬中不畏严寒,在大潮中不惧危险,他的身影成为了工地上最坚实的依靠。
  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修堤的每一个瞬间,更贯穿了他的一生。他以天下为己任,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始终心系百姓,为了百姓的福祉不懈努力。他的这种精神,成为了后世为官者的楷模,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以他为榜样,将百姓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为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宋乃德在修筑宋公堤的过程中,同样展现出了共产党人的伟大担当。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面临着敌人的破坏、资金的短缺、恶劣的自然条件等重重困难,但他从未有过一丝动摇。他不惧敌人的暗杀威胁,三次遇险却毫不畏惧,始终坚守在修堤的第一线;他身患疟疾,身体虚弱,但依然强撑着病体,亲自指挥工程,为民工们加油鼓劲;他积极协调各方资源,解决资金和物资短缺的问题,确保工程顺利进行。他的这种精神,赢得了百姓的衷心拥护和爱戴,也让宋公堤成为了一座凝聚着民心的不朽丰碑。
  这两道堤,不仅仅是用土石筑起的防御工事,更是两座屹立在盐城人民心中的精神灯塔。它们见证了盐城人民与自然灾害顽强抗争的英勇历史,也见证了不同时代的领导者为百姓福祉而不懈努力的坚定决心。范公堤和宋公堤所承载的精神,如同璀璨的星光,在盐城的大地上代代相传,成为了这片土地独特的精神标识和灵魂所在。它们激励着盐城人民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永不放弃;在追求幸福生活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了盐城人民的血液中,成为了他们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传承之光:从历史走向未来的榜样力量
  时光悠悠流转,岁月匆匆如梭,范公堤和宋公堤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沧桑,见证了无数的风云变幻。曾经的范公堤,部分地段已演变成了现代的交通要道,通榆公路、204国道在它的基础上不断延伸,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这些现代化的道路,不仅连接着盐城的过去与现在,更承载着盐城人民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而宋公堤畔,滨海港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蓬勃发展。十万吨级、二十万吨级乃至三十万吨级码头相继建成,一艘艘巨轮满载着希望与梦想,穿梭于茫茫大海之间,驶向世界各地。这片曾经饱受海潮肆虐的土地,如今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范公堤和宋公堤所代表的精神依然熠熠生辉,具有强大的指引作用。它们激励着盐城人民在面对困难时,要像先辈们修筑堤坝一样,众志成城,顽强拼搏,筑起坚不可摧的防线。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盐城人民发扬着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推动产业升级,为盐城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他们秉持着为民造福的初心,扎根基层,努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让乡村焕发出新的魅力;在生态保护的行动中,他们珍惜自然,守护着盐城的绿水青山,让这片土地始终保持着美丽的容颜。
  这种精神,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它让人们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永远不能忘。在抗击自然灾害的战斗中,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展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像守护范公堤和宋公堤一样,守护着我们的家园;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无数扶贫干部扎根贫困地区,无私奉献,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践行着为民造福的承诺;在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科研工作者们勇于攀登,追求卓越,为实现科技强国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回首盐城海岸线上的这两道不朽丰碑,我们仿佛看到了历史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感受到了先辈们的伟大精神力量。范公堤与宋公堤,它们是盐城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两颗璀璨的明珠。它们让我们铭记那些为百姓无私奉献的先辈们,也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继续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我们要以范仲淹和宋乃德为榜样,将为民造福的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让这穿越时空的精神之光,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盐城这片土地绽放出更加绚丽多彩的光芒,让为民造福的精神在华夏大地代代相传,永不磨灭。  (郭乃军)

扫一扫,手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