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
2019-12-12 06:58   浏览人次: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有兴趣就有动力,兴趣是成功的先导。因此,兴趣在教学中具有积极的作用,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精心安排,唤起兴趣

  学生对一堂课一旦产生兴趣,就会专注地听讲,积极地思考,使课堂呈现热烈的气氛。因此,一堂新课的开始如果能精心安排,就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应利用上课的前十来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比如,唱一些歌曲,活跃课前气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融洽师生关系,重视情感交流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亲师性”较强。如果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便会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大力气,花大功夫学这门课,因而也会取得较好成绩。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中,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当然,这并非说他们的缺点不可批评,可以听之任之,而是当批评则批评,当表扬则表扬,都是出于同一个目的爱护他们,让他们认识到教师的批评是诚挚的爱,由衷的爱护和帮助。

  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教师应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自主发展机制,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其自主发展机制,使之成长、成熟。“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已成为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法。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应该是“我们该教些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为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条件。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以致用,培养兴趣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威”。这就是说,学生一旦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举一反三地加以运用,必然燃起熊熊的兴趣之火,从而化为强大的学习动力。人们说,用自己的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果实吃起来特别香甜。各科学习,兴趣为先。所以,作为一名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并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调动和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促使他们积极主动、自强不息地钻研知识,兴致勃勃地向新的高度迈进,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才能真正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

扫一扫,手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