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途中,人们常常有无家可归的失落感,为了排解这种失落,人们往往致力于寻找永恒的归宿。
这正是人性的可贵之处。
但,正如关山难越,蜀道难行,阮籍痛哭于穷途,永恒的归宿难以真正找到。
不同的人对于这永恒的归宿有着不一样的追求。在物质极大化的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的是名与利。财富与权力或许可以使他们得到潜意识的归属感,但也会掏空他们的灵魂,最终睡在路边的百万富翁仍旧感觉无家可归。
乔布斯曾说过愿意拿自己亿万的财富换取与苏格拉底的一个下午。
由此看来,永恒的归宿绝不是由物质得来,而该由精神决定。
为了这样的精神满足,有人在赌场上寻找一掷千金的快感,有人在毒品中寻找欲仙欲死的快慰,甚至享受暴力带来的压力释放。但这样的满足,只是在追求一时的快感,仅仅是精神上一时的刺激。而在满足之后,依旧感觉虚无。
这些与真正的永恒的归宿背道而驰。真正的永恒的归宿来自于心灵深处。
佛家有云:灵魂深处开莲花。但为了这朵莲花,佛家人常常耗费一生,但真正得之者甚少。佛家人太过于修身养性,如非悟性极高的弟子难以真正开出莲花。
济公却是佛门的例外。行为洒脱,放纵不羁,很难能如同门一样修身养性以求得道,却是同门中道行最高的一个。
但正也因为他的放纵洒脱,他才会有一颗闲适的心,无论身处何地总能逍遥自乐,而同门子弟只能叹一句“阿弥陀佛”。
永恒的归宿常常隐藏在人的灵魂深处。
是一份闲适,是一个随遇而安的心境。
乘兴而归,兴尽则返,何必一定要见到友人;精疲力竭,席地而坐,我们何必一定要到百步之亭。
痛哭于穷途的人,一定不是智者,为蜀道难而凋朱颜的人,也一定不是智者。唯有身处无地,却仍旧能闲坐数流萤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才能找到灵魂深处永恒的归宿。
灵魂深处开莲花,何必每日静坐苦思,只要闲适地坐着,数数流萤,不为穷途而哭,只为尽兴而返。
闲坐数流萤。
然后,灵魂深处开莲花。
指导老师 杨红军 丁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