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丰业盛百姓富
—— 我县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纪实
盛伟为
春回日暖,微风徐徐,行走在美丽广袤的滨海大地上,充满生机活力的乡土气息带着和煦的春风扑面而来。去年,我县持续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深入开展经济薄弱村提升行动,稳产保供扎实有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强村富民成效显著,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全县粮食总产实现99.4万吨,增幅全市第三;42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41.7亿元、增幅全市第一;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2.76万余元,增幅全市第一。
筑牢根基守护粮食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我县全力筑牢稳产保供“压舱石”,坚持“保产量”与“提产能”相结合,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协同发力,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
“农村产业兴旺,农民钱袋充实,需要优质的春耕来保证,抓好当前春耕备耕工作,是为全年粮食生产打好开局一仗的关键。”连日来,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为春耕生产开出精准“处方”,提供技术保障。
走进通榆镇腰庄村种植大户张于良的小麦地里,放眼望去,叶色浓绿、苗齐根壮。去年,张于良种植了500余亩水稻,通过全程机械化生产管理的方式,总产量达到了65万斤以上,水稻种植水平提升明显。“在县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冬小麦长势良好、出苗率高,对今年的丰产我有信心。”张于良说。
“我们围绕区域特色,以产业化为引领、智能化为支撑、专业化为保障,多措并举筑牢粮食生产根基,以粮食稳产增产扛起粮食安全之责,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积蓄更大的力量。”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县围绕打造沿海地区优质大粮仓目标定位,扎实推进粮食绿色高质高效丰产片建设工作,创建水稻绿色高质高效丰产片10个,稻米加工企业22家,“滨海大米”的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为了更好地优化结构稳保供,我县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确保今年新建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0.08万亩,粮食面积稳定在200万亩、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让粮食之基更牢靠、发展之基更深厚。
构建体系推动产业兴旺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我县调整种植业结构,突出品牌化打造,以发展特色产业、盘活土地资源为抓手,在保障粮食产量的基础上,深入挖掘特色资源,发展“一镇一特、一村一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每逢收获季节,天场镇杨庄村的青刀豆种植基地里就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一串串沉甸甸、绿油油的刀豆迎风摇曳,村民脸上挂着笑容在田间忙碌采摘,笑称青刀豆是群众增收致富的“金豆豆”。“基地流转了农户2000多亩土地,实行订单种植,采取‘企业+农户’运作模式,青刀豆采摘后经过脱水等程序,销往国外市场,为当地产业发展增添了新活力。”杨庄村蔬菜种植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
产业是富民之源。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我县主动破题、转变思路,稳步走出一条产业兴、百姓富的富民增收之路。五汛镇四汛村以“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创办优质稻米加工企业,“丰汛良田”品牌大米销往全国各地。
“为了夯实产业富民基础,村里成立了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开展村企合作经营,实现项目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四汛村党总支书记韩巍伟介绍,建设稻米加工基地,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还给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实现了村集体经济与农户的双向奔“富”。
强村富民擦亮幸福底色
老百姓的腰包鼓了,发展才更有动力。我县把强村富民作为中心任务,紧扣“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加快提升共富共享幸福成色,坚持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让集体经济更强、农民口袋更鼓、公共服务更优。
“这个活很简单,剪剪线头也不累。不但有空调房,还免费提供茶水和午餐,一天下来能挣个七八十元,对我们来说很好了。”界牌镇双巨村村民姜大婶告诉记者,村里的“富民手工坊”不仅丰富了大家的业余生活,还能增加收入。
经过持续培育发展,界牌镇的手工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全镇现有富民手工坊21个,已有200余名群众参与手工产品制作,每人每月可增收1500元。“手工坊吸引了很多赋闲在家的妇女来务工,没时间到现场做的也可把活儿带回家做,既方便照顾老人孩子,又挣到零花钱。”界牌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强村富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也是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路径。我县激发富民活力,挖掘乡村资源,持续推进强村富民行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滨淮镇公玉村成立“好农家”生态葡萄合作社,连续举办“葡萄采摘节”,叫响了滨淮葡萄特色产业品牌;界牌镇盘活闲置的厂房、学校等“沉睡”资源,打造界牌小花生基地核心区面积超3000亩,“江苏省花生特色小镇”的招牌愈擦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