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起共同富裕“金扁担”
2025-03-19 19:00   浏览人次:7595

挑起共同富裕“金扁担”
—— 我县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侧记
  

  本报记者  李雨朦
  三月春风掠过黄海之滨,广袤田野间正上演着一场“绿色革命”:白首乌藤蔓攀上国际市场,西蓝花田化作“翡翠海洋”,成片蟹塘泛起粼粼波光……在长三角农业现代化版图上,滨海标注出耀眼坐标: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一根根贯通三产的“金扁担”,正挑起农民的幸福梦。
  金色田垄长出“产业矩阵”
  当前,正值5年生白首乌成熟季,在滨海港经济区陶湾村种植基地内,一个个肥硕的白首乌破土而出。这片曾被盐碱困扰的土地,如今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白首乌标准化种植基地。
  在我国境内,95%的白首乌产自滨海。黄河故道地区是我县白首乌主要种植区域,这里黄河故道流淌淤积形成的黄土,经过岁月的洗礼,形成了表层15厘米左右厚的黑土,土质柔软细腻,富含白首乌生长所需的盐、钾等矿物质营养成分,白首乌种植已经成为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白首乌相对比较耐旱,当年不采挖就容易腐烂。所以,我们大力培育多年生白首乌品种,已经成功育出二年生、三年生、五年生品种。”雄越果老首乌科技公司负责人张道国向记者介绍,一年生白首乌的外皮是淡黄色的,多年生白首乌的外皮则是深褐色的,两者的营养价值也不一样。“多年生白首乌的黄酮营养成分是一年生白首乌的近三倍。”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雄越果老首乌科技公司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在基地建成全自动生产加工线,首乌采摘后可以第一时间进行清洗、去皮切片、烘干等初加工,不仅提升了白首乌加工能力,而且避免了采挖出来的白首乌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实现白首乌出土后就能立即送到车间加工。
  “目前我们还在扩大生产规模,建立产品开发、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网络,研发出首乌酒、首乌精片、首乌花茶等精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张道国说。
  我县将白首乌的种植开发作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作为绿色生态产业、特色优势产业、乡村振兴产业,作为拉动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的样板产业,依托雄越果老首乌科技公司等企业,在滨海港经济区陶湾村、双堆村等地流转土地进行种植,不仅有力推动了首乌产业特色化、集聚化、规模化,实现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还辐射带动了滨海港经济区近百户农民参与产业、分享收益,将我县白首乌产业不断做大做强。
  科技翅膀驮起“云端农事”
  春日的暖阳透过玻璃天棚洒进来,一条条白色的培养基在半空中依次排开,草莓在这里享受着最佳的温度、湿度和营养,自由自在地生长着……
  走进滨海农旅农科园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种植着草莓的栽培架,一条条管道将草莓生长所需要的营养与水分直接输送到根部。各种指标数据实时监控,在一部手机上就可以轻松搞定。
  园区负责人介绍,依托物联网技术建立的智慧农业系统,日光温室内部环境实现全天候自动监测。工作人员可以随时对温室内环境进行细微调控,达到适宜植物生长的范围。目前园区已实现工厂化育苗、无土栽培,温室环境调控、病虫害防控、水肥管理等一系列全过程农业智能化操作技术,为大规模生产绿色有机蔬菜奠定了坚实基础。
  来到县农业园苗乐农业科技公司育苗大棚内,记者看到,绿色的蔬菜瓜苗长势喜人,焕发出勃勃生机。工人们有的正在培育瓜苗,有的忙着起挖种苗、装车发货。
  “我们引进高标准自动播种流水线、蔬菜嫁接机器人、物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先进的育苗设施设备,并进行了本土化改良,依托先进科技手段,能够实现电脑自动化控制、精细化管理。”公司总经理苗沛表示,智能化育苗实现了全年育苗不间断,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还能减少病虫害发生,保障种苗繁育的品质。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科技不仅提升了农产品效益与竞争力,还为我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整合全县农业大数据,开展农资调度和日用消费品配送、农副产品展示展销以及农业大数据智能化成果运用等各项涉农服务。建成千亩无人农场、智能温室大棚,打造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综合利用智能控制技术、智能数据采集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试点推进“云管理”,实现农业生产立体化感知、无人化作业、精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和可视化操控,加快我县农业产业智慧化、数字化转型步伐。
  特色农业走出“共富路径”
  “柳条不能太长,也不要太粗,不然韧度不够。”“编这个的时候,要注意弧度,这样篮子才好拎。”
  近日,记者来到正红镇陈圩村柳编加工基地看到,一根根柳条、竹片在几位老人的手中上下翻飞,不一会儿,竹片篮子、手提花篮就逐步成型,实用又富有美感。
  “这批编织品是上海的客人预定的。”村党总支书记刘雪峰告诉记者,“我们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主要靠网上销售。村民们编制的杞柳制品质量好、款式新、造型美、工艺精,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都享有较高声誉。”
  “根据熟练程度,她们每天有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的收入。不仅留守妇女有了工作,村里有劳动能力的老人也可以靠着柳编这门手艺增收。”刘雪峰向记者介绍,陈圩村柳编产业历史悠久,也是该村的主要产业,村里积极动员留守老人和妇女参加手工编织,因为手工编织不需要机器,家家户户都可以成为“工厂”,村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挣钱。
  据了解,为了更好发挥柳编产业对村民就业的带动作用,把柳编产业做大,正红镇还结合本镇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成功招引盐城义辰休闲用品公司、盐城佳德蒲柳农产品公司2个亿元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壮大杞柳产业,擦亮草柳编织品牌,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与此同时,开展原材料基地扩大、人员技能培训和产品推广销售等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村民加入柳编产业,让村民的“钱袋子”更鼓。
  振兴一项产业,激活一方经济,富裕一方民众。我县将持续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中心任务,推动产业富民,促进就业创业,壮大集体经济,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探索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道路。  (本条新闻版权归滨海日报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扫一扫,手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