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那口香脆
2025-09-10 08:35   浏览人次:

  本报记者  卢冰清
  体验职业:传统面点师
  体验地点:玉龙菜场李记馓子店
  9月5日凌晨4点,城市尚未褪去夜色,记者走进位于县城玉龙菜场的李记馓子店,映入眼帘的是瓷盆和竹筷在操作台上依次摆开。这是老板李东海做馓子的第22年,也是记者体验炸馓子的开始。


记者了解传统炸馓子的制作过程。  (刘朔池 摄)
  “想学会这手艺,得先耐住性子,跟面粉、油锅‘磨’。”李东海声音里满是朴实,“做馓子,面是根,揉不好,后续全白费。”只见他往大瓷盆里舀面粉,雪白的粉末堆成小山,他手腕微倾,提前调好的盐水顺着盆沿缓缓注入,筷子顺时针搅动,面粉很快变成棉絮状。“水多了面软易粘,水少了面硬易断,全凭手感。”他放下筷子,双手插进面絮,掌心抵住面团反复揉搓,原本松散的面絮渐渐聚成一团。
  记者主动提出尝试,刚触到面团就犯了难:看似柔软的面团实则紧实,双手发力揉了没5分钟,胳膊就开始发酸,面团表面还布满裂痕。“不对,得用腰劲儿带着手,不是光靠胳膊使力。”李东海教记者把面团往案板上“摔”,“每摔一下,面的筋性就足一分,摔够100下,面才够筋道。”
  跟着他的节奏,面团在案板上发出“砰砰”的声响。20分钟后,原本松散的面絮终于变成了光滑紧实的面团,李东海用湿布盖在上面:“醒面得等40分钟,让面筋‘歇口气’,等会儿搓条才不容易断。”
  5点40分,醒好的面团鼓胀得像个小枕头。李东海掀开湿布,将面团分成拳头大的剂子,拿起一个放在案板上,手掌按住剂子来回滚动,很快搓成手臂粗的长条。“接下来要‘盘条’,得把长条搓细,再绕成圈。”他手指捏住长条一端,手腕轻轻转动,长条像听话的绳子,慢慢变细、变长,直到粗细均匀如筷子,再一圈圈盘进抹了油的瓷盆里。
  记者学着他的样子拿起剂子,刚一用力,长条就断成两截。“力道要匀,像给小孩编辫子,松了散,紧了断。”李东海递来一块沾了香油的抹布,“案板抹层油,面条才滑溜。我刚学的时候,一天浪费10斤面,手上的油泡破了又长,慢慢才摸透门道。”
  7点,温度计显示180℃,油面泛起细密泡泡,没有一丝油烟——这是炸馓子的最佳温度。李东海从瓷盆里抓起盘好的面条,一端固定在竹筷上,另一端往油锅上方一甩,手腕快速转三圈,面条绕成螺旋状,“哗啦”一声沉进油里。油花瞬间炸开,他用长筷子轻轻拨弄,馓子在油锅里翻滚,从乳白色变成浅黄,再到金黄,不过几十秒。
  7点15分,第一锅馓子出锅,李东海把它们捞进铺着吸油纸的竹筐里。顿时,金黄的馓子香气飘满铺子,记者拿起一根咬下,“咔嚓”一声脆响,咸香在嘴里散开,没有一丝油腻,嚼到最后还有淡淡的面甜。“这才是老味道。”李东海眼里满是自豪。
  8点,菜场里渐渐热闹起来,李记馓子店前围满了顾客。“老李,来两斤,孙女就爱吃你炸的馓子。”市民于长柏递过布袋,“上次买的,孩子一天就吃完了。”
  顾客里有老人,也有带着孩子的年轻人。“我小时候就吃李师傅的馓子,今天带着儿子来买。”30岁的李女士说,“现在街上卖手工馓子的越来越少了,李师傅的手艺不能丢。”
  10点,案板上的面团见了底,铁锅里的油也凉了下来。李东海收拾好竹筐,“明天得早点起,多和点面,赶早市最热闹的时候出摊。”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
  记者走出菜场时,李东海还在清洗案板和铁锅。
  记者手记:凌晨4点的菜场、180℃的油锅、揉到发酸的手臂,是记者这次体验最鲜活的感受。李师傅能将面团搓成均匀的细条,让馓子在油锅里精准蜕变出金黄酥脆,没有复杂的技巧,只有“摔够100下”“等40分钟”的耐心。当市民为馓子驻足,这口香脆里,藏着老手艺人的“匠心”温度,更藏着普通人对生活的热忱。  (本条新闻版权归滨海日报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扫一扫,手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