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雨朦
体验职业:眼镜验光师
体验地点:滨海丝瞳眼科诊所
在我们的生活中,眼镜已成为不可或缺的视力矫正工具。然而,一副合适的眼镜背后,离不开眼镜验光师的专业服务——他们不仅精准验光,更会根据顾客情况提供个性化视力矫正方案。近日,记者走进位于育才路的滨海丝瞳眼科诊所,体验了眼镜验光师的工作。
记者为顾客更换镜片调整度数。 (陈亚婷 摄)
当记者踏入验光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各种精密的验光设备,这些仪器闪烁着科技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它们在验光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本次带着记者体验的是有着20多年验光经验的资深验光师孙洪波。他热情地向记者介绍了验光室的基本情况和主要设备。“这台综合验光仪是我们的核心设备之一,它可以测量眼睛的屈光度数、散光度数和轴位等多项指标,为后续的矫正方案提供数据基础。”孙洪波说,“我们验光师的工作不只是拿到数据,更要结合数据为顾客选择合适的眼镜,比如选择哪种镜片、是否需要矫正等等。”
记者看着这些设备,心中既充满了期待,又不免有些紧张。在正式开始体验之前,孙洪波先为记者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培训。“眼睛就像一台精密的相机,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镜头,视网膜则相当于底片。当‘镜头’出现问题,比如近视、远视或散光,我们不仅要测出度数,找到合适的镜片,让光线重新精准聚焦在视网膜上。”孙洪波形象地比喻道。接着,他又讲解了常见的矫正手段,“针对青少年近视,我们要先确定是否假性近视,再出后续的矫正方案;针对老年人老花眼,渐进多焦点镜片能同时满足看远、看近的需求,这些都是矫正工作的重要部分。”这些理论知识对于记者来说既新奇又复杂,也让记者第一次意识到,验光师的工作远不止“测度数”。
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后,记者终于迎来了实践操作的机会。顾客朵朵是一名10岁的小学生,因看不清黑板来验光。孙洪波首先让记者为她进行初步的视力检查。记者按照指导使用电脑验光仪对顾客的眼睛进行初步检测,这个过程相对简单,只需要让顾客将下巴放在仪器的托架上,眼睛对准仪器内部的目标,然后按下按钮,仪器就会自动检测出顾客的大致度数。“这只是初步数据,真正关键的是主观验光,而验光之后,更要根据孩子的用眼场景设计矫正方案。”孙洪波说着,一边指导记者更换镜片、调整度数,反复询问“哪一排更清晰”“这两个镜片有差别吗”,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验光的精准度直接影响矫正效果,每一个细微的调整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
孙洪波告诉记者,验光时每一步都要稳,顾客的感受是唯一标准;而矫正建议则要结合年龄、职业、用眼习惯,急不得,也不能一概而论。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记者又陆续接待了几位顾客。50岁的王先生因看近物模糊来检查,验光后发现有150度远视和50度散光,孙洪波建议他选择渐进多焦点镜片,“这种镜片上半部分适合看远,下半部分适合看手机、读报纸,不用频繁换眼镜,矫正更方便。”还有一位初中生因近视度数增长过快而来,孙洪波在验光后,不仅为他调整了镜片度数,还建议他配合角膜塑形镜夜间佩戴,白天无需戴镜,同时定期复查视力,通过“光学矫正+习惯指导”双重方式控制度数。每一位顾客的情况都不尽相同,验光师需要在精准验光的基础上,提供个性化的矫正方案,这不仅考验专业知识,更需要细致洞察顾客需求。
记者手记:一天的体验让记者明白,验光师早已不是单纯的“度数测量员”,而是集“验光师”与“视力矫正师”于一身的专业人士。他们既要用精密仪器测出准确数据,更要从镜片选择、佩戴方式到用眼习惯,提供全流程的矫正服务。希望更多人重视用眼健康,在出现视力问题时,及时寻求专业验光师的帮助,通过科学矫正守护清晰视野,让“看得清”更“看得舒适”。 (本条新闻版权归滨海日报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