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富民增收小康曲
2020-07-14 07:28 浏览人次:
一季度,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9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7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20元……今年以来,我县坚持以人为本,扎实推进富民增收,着力补齐短板,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广大群众。
创新创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农村,经营性收入主要来自种植、养殖。让种养有效益、增收入,不仅要种得出、养得好,更要有市场、卖得好。
县瑞泰水产养殖公司是一家从事黄鳝养殖、销售的企业。今年以来,该公司通过引进新技术不断调整优化水产养殖方法,有力提升当地水产养殖水平,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昨天,记者在瑞泰公司养殖大棚内看到,百余个黄鳝养殖网箱整齐分布着。与传统池塘化黄鳝养殖方式不同,这些网箱配上特制塑料板拼成的人工巢穴,可以模拟出接近野生黄鳝生长的洞穴环境,一个养殖池里养殖黄鳝一千多条,大大提高了养殖效率,降低了土地使用成本。“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吸纳当地剩余劳动力,聘请他们到基地里专门从事日常管理工作,每人年可增加工资性收入2万元左右。”栾卫国告诉记者,“在我这里,村民们可以学习黄鳝养殖技术,以后还能自己搞黄鳝养殖,增加家庭收入。”
工资性收入是群众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增加群众收入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今年以来,我县继续发挥传统就业渠道“稳定器”的作用,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抓好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平台载体建设,为乡村就业提供更多机会。
在界牌镇冲边村,建档立卡户罗秀萍走进康瑞日用品公司“扶贫车间”,学会了针线套盒组装,成为每个月可以领工资的人。这要得益于我县的产业帮扶政策。
“家里老人常年卧病在床,还有3个孩子需要照顾,我没有办法出去打工。看着左邻右舍的姐妹们外出打工挣钱,我也很心动。”罗秀萍告诉记者,“这个扶贫车间靠家近,不用出远门就能实现就业,活不重,还能照顾到家里。现在我每个月能收入2000多元,日子是越来越有奔头了!”
“企业+车间+低收入户”,这是我县推动低收入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稳定增收、防止返贫的一个创新模式。制定精准扶贫项目指南,明确“扶贫车间”项目申报标准,鼓励企业等各类经济组织在村组,或便于建档立卡劳动力就近就业的地点,吸纳更多建档立卡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从而取得稳定收入。
“我们‘扶贫车间’建成投产以来,先后吸纳了周边50多名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其中10多人是建档立卡农户。”该公司负责人孙沐宇介绍说。
就业一人、脱贫一户。“造血”式就业扶贫不仅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优势作用,还将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帮助群众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
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防止返贫过程中,我县加快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确保农村建档立卡劳动力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巩固率达到规定标准。
今年40岁的杨艳是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夹堆村村民,丈夫瘫痪多年,丧失劳动能力,全家的生活重担都落在了她的肩上。
“村里给我安排了两个公益性岗位,我现在一年固定收入就有1.8万元,再加上土地流转和长梨树的收入,日子比以前好多了。去年,我们家顺利脱贫了,我相信今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杨艳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