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协作:编织关爱儿童服务网
我县是农业大县,全县有留守儿童3.24万人。他们有的跟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有的由父母委托亲友照管,有的自己独自居住。为了让留守儿童像其他孩子一样,同在蓝天下共同进步成长,县关工委提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目标,汇聚社会各方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亲情关怀和校外教育,共同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浓烈氛围。
县关工委组织公安、检察、法院、司法、教育、妇联、共青团等部门,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形成联动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方案,定期开展活动,经常碰头协商,明确各职能部门职责,共同抓好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加强与各镇村沟通协调,实施留守儿童集中教育工程。在镇村设立留守儿童之家、儿童亲情吧、读书角、健身场地等活动场所,投入资金配备电脑、音响和图书等软硬件设施。通过远程教育网、家庭教育网、村道德讲堂等平台,集中组织留守儿童参加相关活动,为农村留守儿童假期的学习教育、娱乐锻炼提供场地,开辟了“第二课堂”。组织和动员鼓励大学生村官、回乡学子、企业单位和民间力量参与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全县已招募热心服务儿童志愿者6500多人。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组织老专家、老模范、老教师、老战士、老领导组成“五老”队伍,以“一帮一”“一帮几”的形式,加强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
校外辅导站:打造儿童成长港湾
“校外辅导站的建立和发展,为留守儿童在周末或假期离校后,提供了一个学习和活动的好去处,尤其在关注留守儿童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县教育局负责人表示。
围绕让农村留守儿童拥有一个轻松、健康、愉快和丰富多彩的假期这一主题,县关工委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全力协调办好校外教育辅导站。目前,全县已经建立校外辅导站196个、辅导点112个,覆盖率91%,基本形成了县、镇区、村三级校外辅导网络。
努力依托社会机构,在原滨海发电厂创办县城区留守儿童辅导基地,开设音乐、乒乓球、羽毛球、舞蹈、武术、跆拳道、诗词书画及英语等多个学习班,可同时容纳千余人。去年9月,首批90名留守儿童分3个班参加免费学习,今年已扩大到600多人学习。其中,县校外教育辅导总站有26个班,受教育留守儿童2000多人。八巨镇社区关工委聘请退休老师办起社区辅导站,吸收60多名留守儿童,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校外辅导站的活动内容包括道德品质、法治教育、才艺传授、体育锻炼等,每个站都有留守儿童喜闻乐见、对其有吸引力的活动项目,留守儿童们在周末或假期有了放松心情的好去处。
“妈妈工程”:弥补儿童缺失的亲情
“目前,全县共有4000多名退休女教师、女职工、农村中老年妇女、村妇女主任等担任‘爱心妈妈’,她们为一大批留守儿童提供了生活、学习方面的资助,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了一片蓝天。”县关工委负责人说。
为更好地发挥全县广大妇女在留守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县关工委牵头创建了 “妈妈工程”,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关爱留守儿童。
县教育局关工委在全县教育系统实施“妈妈工程”,吸引1100多名在职、退休女教师和410多名其他系统的退休女职工参与留守儿童爱心结对活动。其中,被留守儿童称为“彩云妈妈”的滨海港镇第二中心小学女教师邵海霞,25年来始终甘当关爱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志愿者,用自己的爱心呵护50多名留守儿童成长。
蔡桥镇关工委牵头创建的“爱心妈妈”工程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20年来,在“爱心妈妈”的精心呵护下,全镇所有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该镇“爱心妈妈”的事迹引起媒体关注。《中国火炬》杂志、《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分别作专题报道。
针对部分因家庭困难而面临辍学的留守儿童,全县各级关工委和“爱心妈妈”多方筹措资金,为他们捐钱捐物,资助留守儿童的生活。仅去年以来,各级关工委筹集资金达80多万元,对留守贫困儿童给予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