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位老人有了温暖的家
2014-12-02 13:58   浏览人次:
      孝心敬老终不悔,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就是东坎镇坎东社区农村老年关爱之家护理院(养老院)负责人徐爱明多年如一日,悉心照料老人的真实写照。
 

甘把老人当父母

  在坎东社区,一栋栋黄墙红瓦的房屋整齐划一、惹人注目。这里卫生整洁,窗户明亮,长满莲花的池塘里,鱼儿在欢快地畅游着,老人们聚拢在一起,听着京剧、谈笑风生,享受如同家庭般的温暖。
  这个环境优美的小院,是60多位老人安度晚年的家。这些老人中,有的子女工作忙碌,无暇照料;有的老人腿脚不便,三餐不继;有的老人无依无靠,无处可去……虽然他们之前的遭遇各自不同,但是在这里却能得到统一的悉心照料。
  80多岁的王玉贵老人在走廊上散着步,眼睛不时地看看门口,期待着那个熟悉的身影出现。他期盼的人便是徐爱明。“他是个好人,照顾我们一日三餐、生活起居,帮我们老年人做了不少实事。”已经在养老院生活了8年的王玉贵讲起自己在这里的幸福生活时,露出了满脸笑容。“没有住进来之前,我吃饭饱一顿、饥一顿,生病了就拖着。现在可好了,我们听铃声按时吃饭,有鱼有肉有素菜,日子过得别提多舒心!”
  记者看到,养老院里种植的各种蔬菜青翠欲滴、长势喜人,后勤人员正在采摘冬瓜、茄子和空心菜,准备给老人们做可口的午餐。原来,徐爱明利用院里的闲置空地,种植了一些日常蔬菜供食堂使用,这样不仅新鲜卫生、方便快捷,而且可以改善老人们的饮食结构、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对于徐爱明的付出,老人们个个翘起大拇指。面对大家的赞许表扬,徐爱明却这样坦言:“他们辛苦操劳了一生,这时候更需要有人关爱,我愿意做他们的儿子,让他们享受到应有的孝敬,这也是我立志投身社会养老事业建设的初衷。”

筹款建院不言悔

  记者了解到,先后投入300万元、始建于2005年的坎东社区农村老年关爱之家护理院,前身是滨海南湖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目前拥有楼房一幢计18间、平房3幢计60间、床位100张,建筑面积达2500平方米,院里长期托养的老人66个,日间照料的老人22个。
  今年47岁的徐爱明,先后担任过原坎南医院副院长、东坎医院坎东门诊部主任、南湖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主任,本可过悠闲生活的他,却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2005年,养老院成立,徐爱明挑起了管理的大梁,先后照顾过200多位孤寡老人。
  说起与养老事业的交集,还要回溯到10年前。当时,徐爱明做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举动——把自己的门诊部卖掉,筹钱建立养老院。“儿子当时想在外地买房结婚,而作为父亲却没有钱支持,因为那时候我身上所有的钱都已投入到了建养老院上。”面对妻儿的不理解,徐爱明仍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他又向亲戚朋友借钱,多方筹措终于凑足了启动资金。
  目前,院里健身康复器材、活动室、娱乐室、医护室、餐厅等设施齐全,冰柜、消毒柜、彩电、投影仪应有尽有,这里已经成为老人们颐养天年的福地。

流浪老人享清福

  用爱陪伴生命,用心关怀暮龄。徐爱明以院为家,同老人吃住在一起,绝大部分时间围着老人转,将他们当作自己的父母来悉心照料。徐爱明说,自己的理想是将养老院更好地办下去,让更多的孤寡老人过得更加幸福、更加快乐。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有一次,徐爱明在将一位心梗病老人紧急送往南京救治的途中,由于雨天路滑,路边的一块石头翻落,造成了车辆侧翻,他的右手臂粉碎性骨折。即使在自身需要立刻救治的情况下,他也强忍着伤痛,依然坚持同车陪护,将老人护送到南京医院进行抢救。结果,老人脱离了危险,而他自己的右手臂却被缝了多针,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在养老院的日常管理中,徐爱明结合实际情况,创新工作方法,转变服务理念,开展“两走形式”的服务,给周边的空巢老人、失能老人提供送餐、换洗被褥、医疗救助等日常生活服务。同时,利用自己所学的医疗技术,亲手为便秘老人服务,帮助他们顺利排便;在老人服务方面,主动帮助脑梗、大病后遗症、不能自理的老人们进行肢体康复训练,让他们能够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
  “这几个月我们陆续收助了10名社会流浪老人,他们没有家,也没有亲人,无处可去。既然来到我们养老院了,我愿意来照顾他们,让他们幸福地安享晚年。”徐爱明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党委、政府和社会的认可,养老院荣获“省级示范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称号,他也荣获“养老助残”“十佳道德模范”先进个人等社会荣誉。

扫一扫,手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