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红镇:移风易俗绘就文明乡风新画卷
2025-08-01 08:30   浏览人次:

  本报讯 (吴科 梁建山) 近日,在正红镇,一场别开生面的“移风易俗进万家”主题活动吸引了众多村民的参与。在活动现场,不仅有精彩的文艺表演,还设置了知识问答环节,向村民普及移风易俗相关知识。村民们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既有趣又有意义,让他们对文明新风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是正红镇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镇将移风易俗作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宣传引导、村民自治、文化浸润等举措,大力破除陈规陋习,弘扬文明新风,让文明之风吹遍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宣传引导,让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为了让移风易俗理念家喻户晓,该镇创新宣传方式,多管齐下营造浓厚氛围。充分利用宣传栏、“村村通”广播、电子显示屏等宣传阵地,广泛宣传《移风易俗“滨6条”》《滨海市民文明礼仪20条》等内容,让村民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文明新风的熏陶。 
  同时,组织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深入各村(社区),通过发放宣传折页、倡议书,举办专题讲座,深入讲解移风易俗的重要性和具体做法,引导村民自觉摒弃陈规陋习,反对红白事大操大办、互相攀比等不良风气。今年以来,累计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开展各类宣传活动10余场次,覆盖群众达1万余人次。 
  此外,该镇还利用新媒体平台,制作并发布移风易俗短视频、漫画等,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文明理念,引发了广大村(居)民的积极关注和转发,进一步扩大了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 
  村民自治,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移风易俗的关键在于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各村(社区)完善村规民约,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以及勤俭节约、孝老爱亲等文明新风写进村规民约,明确行为规范和奖惩措施,让村(居)民在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中树立文明新风尚。 
  成立红白理事会、村(居)民议事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由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乡贤担任负责人,对村(居)民婚丧嫁娶等事宜进行指导和监督。从简化婚礼仪式、控制酒席规模,到规范丧葬流程、倡导文明祭祀,这些自治组织在移风易俗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全镇31个村(社区)均已建立红白理事会和村民议事会,成功劝导红白事简办100余场次,有效减轻了村(居)民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为调动群众参与移风易俗的积极性,该镇还推行文明积分制,将抵制高额彩礼、崇尚节约、厚养薄葬等移风易俗行为纳入积分范畴,村(居)民通过参与志愿服务、践行文明新风等获得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形成了人人参与移风易俗的良好局面。 
  文化浸润,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文化是移风易俗的重要载体。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常态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用优秀文化滋养群众心灵,弘扬文明新风。
  创作编排小淮剧《出人情》、小品《送礼》、三句半《移风易俗新时尚》等一系列讲文明、树新风的文艺作品,通过送戏下乡、文化巡演等形式,深入各村(社区)为群众演出,让群众在欣赏文艺节目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移风易俗教育。今年已开展文化巡演20场次,观看群众达1.5万人次。 
  此外,该镇还积极组织开展“文明家庭”“道德模范”“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表彰活动,深入挖掘先进典型事迹,通过举办先进典型报告会、村(居)民评议会等形式,让身边人讲述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在全镇营造了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引导广大群众见贤思齐,争做文明新风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下一步,该镇将持续深化移风易俗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丰富活动载体,让文明新风在乡村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扫一扫,手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