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澎湃春潮涌
2023-02-28 22:27   浏览人次:
  项目建设快马加鞭、招商引资捷报频传、车间生产热火朝天……迎着春天的脚步,连日来,我县各地聚焦做好“绿色制造”文章,着力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争当先锋,积蓄全县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滨海新实践作出新贡献。
  龙头引领 蓄势赋能强支撑
  县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报告提出,要坚持“工业强县”不动摇,扎实推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年”活动,做强传统产业稳增长、固底板,壮大新兴产业调结构、增绿量。
  1月1日,我县分别在凯金二期项目、滨海港综合物流服务中心项目、县城片区项目三个现场隆重举行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新开工凯金二期等项目19个,总投资95.7亿元,为进一步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培育产业,龙头是关键。过去一年,国内规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中国海油江苏滨海LNG接收站项目一期投产、国信滨海港高效清洁煤电项目开工;以上海电气、海力为先导的绿能装备制造,以蓝素一期为引领的新材料竣工投产……我县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
  中国海油江苏滨海LNG接收站项目是我县深入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重点项目,也是国家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及互联互通重点规划项目和基础设施重点工程项目。该项目全部建成投运后,总罐容将达250万立方米,为国内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
  重大项目是调结构、促转型、增后劲,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在今年的省重大项目清单中,我县有7个项目列入,总投资约51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约88亿元,数量和体量均列全市第一。
  海力海上风电装备制造项目列入今年省重大项目清单。项目占地224亩,拟年产单桩100台(套)、导管架25台(套)、升压站4台,年生产能力15万吨,预计年销售20亿元。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推动海上风电产业链发展,为我县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江苏海力风电设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沙德权介绍说。
  招大引强 项目招商势如虹
  2月16日,2023滨海·深圳电子信息产业招商会在深圳市举行,现场签约深圳鸿嘉利新能源、香港绿能国际等重大项目8个,协议总投资30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个,1亿美元以上外资项目2个。
  2月17日,我县举行滨海港片区LNG产业招商推介会,集中签约了30个LNG产业链项目,并为16家企业颁发了营业执照。
  ……
  项目是经济发展“生命线”,而招商引资则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我县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头版头条”和重中之重,咬定目标、坚定信心,铆足干劲、奋力争先,力争全年新签约、新开工、新竣工超10亿元项目20个、15个、10个以上。
  新春伊始,我县招商引资热潮奔涌,一支支招商队伍奔赴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精准开展“链式”招商,全力突破一批带动能力大、产出效益好、示范作用强的强链补链延链项目。
  做好招商引资,营商环境是必答题,更是抢答题。围绕降本增效,我县深化“二三产”融合,完善领导挂钩联系、企业家座谈会、为企服务专员等机制,建立企业诉求办理反馈刚性制度,积极破解要素保障、产业链配套等难题。围绕企业需求,我县构建投资项目审批快速服务体系,对重大项目全流程帮办代办,为项目建设“减负提速”。特别是细化落实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省“42条”、市“56条”政策措施,打响“滨不难”品牌,吸引更多企业来滨海投资。
  “链”上发力 争创产业新优势
  构建2023年重点工作架构及推进机制,成立链式发展指挥部;强化链式招商,建立县领导担任链长的10个重点产业链,深入推进延链补链,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为顺应产业发展趋势,我县坚持以链式思维壮大产业集群,推动重点产业“沿链聚合、集群发展”。加快“新材料—动力电池”“原料药—成品药”“电子信息—小家电”产业耦合,推动新材料向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等领域扩张,原料药向成品药拓展,电子信息产业向小家电、医疗器械、汽车配套等应用终端延伸;推动铸造产业与绿岛服务中心整合升级为机械制造,加快实现智能制造。
  2月26日,县工业园坤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自动化生产设备有序运转,一条条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将慢炖锅、咖啡机等小家电产品进行组装、检测,打包装箱,随后智能化机械手将包装箱放到栈板上。
  “公司在手订单7亿元,为实现全年销售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司总经理钱世生说,在全力忙生产的同时,进一步加快二期建设,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聚力打造智能家电产业园。
  位于滨海港片区的江苏蓝素PHA项目,总投资12.5亿元,分两期建设,其中项目一期设计PHA年产能为5000吨,目前已经试生产。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额15亿元。作为全球第三家、中国首家掌握PHA大规模制造技术的企业,PHA产品应用前景广阔。该公司负责人表示,这种绿色环保材料,因其优异的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广泛应用于产品包装、日用消费品、医药等多个领域,助力“双碳”战略实施,每年可帮助减排二氧化碳50000余吨。
扫一扫,手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