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骋在全民创业的大路上
2015-02-17 10:13   浏览人次:
胡海玲:80后大学生的创业传奇

  在我县,提到80后女大学生创业人物胡海玲,人们都知道她从一个月收入只有800元的实习生,到一个崭露头角年收入几十万元的女强人,用了10年时间,她成就了自己的非凡事业,诠释了白手起家的创业传奇,并荣获 “盐城市回乡创业之星”荣誉称号。
  2003年,胡海玲从北京商务学院常州分校毕业后,进入常州远宇集团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她了解到杭州表哥家从事电子原件生产行业。通过认真细致的市场调查,2013年初,胡海玲拿出全部积蓄,并从银行贷款50万元,创办了滨海华特电子有限公司。
  创业是艰辛的。第一笔订单就让本来信心满满的她遭受了沉重打击。由于工人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产品质量达不到标准,销售出去的产品全部退货返工,交付了5万元赔偿金的同时又取消签订合同。胡海玲3次到厂家协调解决,最终用诚意打动了对方,同时高薪聘请了两名技术人员,手把手地对员工进行培训,经过近半年的努力,技术革新、改造升级产品质量全部达到厂方标准,企业运行也逐步走上了正轨。
  稳定了客户,胡海玲心中的石头总算落地了,可是在与同行的接触中,她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目前只是简单的家庭作坊,如果想做大做强,必须整合资源将触角延伸。她多次到同行厂家参观学习,无论多忙,每天晚上她都要学习一个小时的企业管理学。结合本厂实际,她摸索出一套科学实用的企业管理模式,为提高产品的合格率和技术含量,她常与技术员共同研究产品,多次将图纸带回家。她悉心培养了10多名技术骨干,出资送她们外出学习培训,使她们成了厂里的顶梁柱。正是这种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让胡海玲的创业之路越走越宽。
  在注重华特电子有限公司发展的同时,胡海玲还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妥善安置周边的留守妇女30多名、下岗职工26人进公司就业,每年收入都在18000元以上,帮助当地劳力提供劳务信息,每年转移地方劳动力50多人,从外地转入本地打工上百人,使20多个家庭逐步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在公司创办前,胡海玲还利用自家住房条件的优势,于2006年创办东三幼儿园,解决了当地160多名学前幼儿入学难,2013年,经过验收符合省级农村合格园标准。由于胡海玲创业致富不忘家乡父老,一心为群众着想,2013年11月,她被村民推选为村委会主任。

毛汉林:在希望的田野上播种

  说起滨淮镇公玉村3组村民毛汉林,村民们无不竖起大拇指,因为他不仅靠种葡萄一年挣几十万元,而且将村里的葡萄远销到沿海城市,解决了葡萄种植户的销售难问题。他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和葡萄经纪人。毛汉林说:只要有目标,发展就有希望;只要你不惧困难,克服困难,成功一定属于你! 
  毛汉林与葡萄结缘还有一段故事。他原在上海经商,2012返乡探亲期间,他发现农村发展前景广阔,看到家乡大片大片的葡萄架、成串成串的葡萄穗,毛汉林被震撼了。当得知当地的葡萄亩产值可达到7000多元时,他不顾家人反对,转让了原在上海经营多年、收入颇丰的特种水产品公司,回到家乡,在滨淮镇公玉村承包了土地430亩,开始种植葡萄。从此,毛汉林便整天围着葡萄种植转,施肥灌水、剪枝搭架,看长势、查资料,记录生长情况,像照顾孩子一样细心照料管护,葡萄苗当年成活率达95%以上。
  经过一番辛勤的努力,葡萄种植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让毛汉林尝到了创业的甜头,丰厚的收入让他的劲头更足了,钻研葡萄管理技术的热情大增,何时出土、灌水、施肥,怎样剪枝、打尖、疏果,毛汉林都一一记录在册,积累了一套葡萄标准化管理技术,从刚开始的边学边干成为葡萄种植的行家里手。有了标准化生产技术做后盾,毛汉林逐步扩大了葡萄的种植范围。经过努力,目前他已经成立了滨海好农家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2012年试种50亩至2013年200亩,2014年发展至300余亩,实施设施栽培和双膜提早栽培及避雨栽培模式,错位上市,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平均亩产值近2万元。
  在毛汉林的带动下,公玉村村民种植葡萄的积极性高涨,很多村民纷纷找毛汉林询问种植技巧和管理技术,毛汉林从不嫌麻烦,耐心讲解,并带领农户到自家的葡萄园里参观学习。目前已发展16家,由于好农家葡萄种植产业合作社的技术支持和对农户的高度负责,许多农户尝到了丰收的喜悦。
  在葡萄销售过程中,毛汉林发现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销售模式吃亏的还是农民,于是他为了群众的利益,多次往返于苏南等地,跑市场、找销路、寻客商,搜集葡萄销售市场信息,当起了葡萄贩运经纪人。自2012年起,每年向上海等地外销葡萄就达50多万公斤。毛汉林带民致富受到了村民们的好评,他因此被评为“盐城市回乡创业之星”。

张亚芹:绿色事业耕耘人

  张亚芹,一个以绿色事业为重的巾帼须眉。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积极探索,练就了她坚忍不拔、永不挫败的斗志,也坚定了她事在人为、业在人创的信心。她创办的盐城宏宇苗木花卉基地,占地面积400多亩,年销售1000多万元,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苗木花卉种植达2000多亩。2013年被市妇联授予全市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称号,她还入围2014年“江苏省最美新型青年农民”。
  张亚芹原先与丈夫一起在无锡创业,组建装潢公司,生意做得风声水起,生活过得衣食无忧。但她富有挑战的个性加上家乡招商引资政策的感召,让她选择了回乡创业。经多方考察调研,2011年她与几个朋友合作,在省道327潘吉岗村境内投资创办宏宇苗木花卉有限公司,先期投入100多万元,从四川、浙江等地精选广玉兰、栾树等优质苗木,移栽到苗木基地。可好景不长,2012年初因花木市场疲软,几个股东萌生了退股的念头,导致90多亩土地几个月抛荒,青蒿长成一尺多高。张亚芹冷静分析形势,认为苗木花卉发展前景必定广阔。她毅然决定全额收购公司股份,独自一人创办公司。
  公司接手后,张亚芹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资金问题。起初丈夫反对她回滨海创业,在实地察看公司后,觉得经营井井有条,发展形势良好,便开始转变态度。当听说股权收购需要120万元资金时,他主动开出120万元的转账支票。股金支付后,父母和弟弟又送来30万元启动资金。
  尽管创业之初历经艰辛,但张亚芹还是以顽强的意志,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公司现已初具规模,逐步走上正轨。长年在她苗圃打工的农民就有70多人。乡亲们对她很信任,张亚芹也对他们很照顾。有的老人要接送孩子上学、放学,影响了工作,她也从不计较。由于身体长期超负荷运转,张亚芹的体重从原来的55公斤减少到45公斤,有时候实在忙得太累了,她就躺在车里休息两三个小时。谈起公司发展远景,张亚芹表示,未来两三年内将进一步扩张苗圃规模,拉伸产业链条,打造新型农家乐,给周边的居民提供一个休闲的好去处。
  苗木基地一般要投入5年方能见效,为了减轻公司资金压力,让栽种的3000株栾树卖出好价钱,2014年春节刚过,张亚芹又忙着外出考察,寻找苗木市场销路。张亚芹很欣赏这样一段名言:人生的价值如果不能在成功中得到体现,也应该在为成功所做的努力中得到体现。

王延山:一个退伍军人的创业路

  作为一名普通而有平凡的退伍军人,今年45岁的王延山时刻以优秀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爱岗敬业,以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优秀退伍军人的品质。
  1989年,王延山从东坎镇应征入伍,在部队他积极参加训练,服从命令听指挥,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1991年他光荣退伍。退伍回家后,王延山相继做过许多工作,通过工作经验的积累,他决定自主创业。在经过缜密的市场调研后,2008年7月,他创办了乡村别墅老年公寓,该公寓交通便利,环境优美,自然风光怡人,是我县集田园风光、自然景观、康复疗养于一体的老年护理养老院。养老院内设立近30个房间,配备了彩电、空调、电话以及洗浴、理发室、老年活动室等设施,同时配有专业的医生及护理人员。
  在管理上,王延山要求护理员们对老人的服务要更用心、更仔细,每件事情都会率先垂范,亲力亲为。开办养老院6年来,他几乎没有一天能够睡好,每天夜里他都要查房,看看老人是否睡得舒服。护工们见到他每天都坚持查房,对自己的工作也就会愈发认真而仔细。王延山还经常鼓励护工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提高他们的护理水平。
  老人们的头发长了,王延山就自己学习理发技艺,亲自为老人们理发,并坚持了多年。养老院的伙食配菜也是他亲自负责,根据老人的营养特点制定菜谱,确保每天不重样,让老人们吃的舒心。王延山每天都早起去批发市场挑菜,他去的早,买来的菜也是新鲜的。他对老人的用心,老人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王延山创办的养老院宗旨是:关爱、孝敬、体贴、尊重。关爱与孝敬并举、体贴与尊重永恒。4颗炙热的心:衷心的关爱、尽心的孝敬、细心的体贴、恒心的尊重,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王延山坚持两个基本准则:为老人奉献一份孝心,为社会奉献一份爱心。经过不懈的努力,他创办的养老院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老人们的家属也十分放心。公寓的入住率越来越高,为此,王延山聘用了更多的护工,以便更好地为老人们服务,有效提高了养老院的护理质量。
  王延山相信,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有社会各界的热心帮助和支持,他的创业之路会越走越宽广。我们也相信,只要胸怀理想、锲而不舍,他的创业之路一定会更加精彩。
扫一扫,手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