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田野写青春
2015-01-30 10:09   浏览人次:
    3年前,她还是个刚出校门的大学生;3年后,她成为天场镇海峰村的党总支书记,创办的家庭养猪场年可出栏生猪4000头,年利润可达30万元。没有人能想到,这个看似文静瘦弱的女大学生,却蕴聚着强大的能量,用自己的脚踏实地和无私奉献,在广阔的田野上书写着火红的青春。
  

初生牛犊百折不挠

  2011年7月,大学毕业的吴怡响应省委的号召,毅然选择了到农村锻炼。从学校到农村,从学生到村干部,刚开始的时候,吴怡有点无所适从,她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辛辛苦苦上了4年大学,最后却回到了偏僻的农村。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调整适应,吴怡很快从迷茫和彷徨中走了出来,更加坚定了村官之路的信心。她脱下高跟鞋,换上一身简装,深入田间地头,卷起裤腿与村民们一起劳动;带上工作笔记,走进村民家里,与他们促膝长谈,共谋发展致富道路。
  创业之初,吴怡也曾迷茫过,究竟选择什么样的项目?资金在哪里?销售渠道怎么找?刚出校门的自己能够做好这些工作吗?通过调查研究,吴怡发现,虽然海峰村有着良好的发展环境、丰富的资源优势以及优惠的扶持政策,外地客商前来投资的项目较多,本地村民市场观念却淡薄、思想顾虑太多,不敢尝试创业,只满足于微薄的土地流转费用和务工收入,更别谈参与四青蔬菜种植了。
  与其口头劝说,不如用实际行动证明。吴怡用“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富”的创业理念,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要求,自主创业,带民致富。2012年春季,她带领3名村干部试验种植35亩黄秋葵,每亩产值达5000元,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收获了创业的第一桶金。
  功夫不负有心人。黄秋葵种植的成功,发挥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大家纷纷前来咨询经验。看着村民们开心地采摘着丰硕的果实,吴怡的心里既激动又欣慰。她没有忘记创业富民的初衷,主动联合19位村民,创办了四青蔬菜专业合作社,为黄秋葵注册了商标。同时,扩大种植规模,种植面积达到300多亩,秋季后再进行芥菜、冬菠菜等蔬菜种植,春秋两季亩产值达6000多元,还解决了40余名低收入农户的就业问题。
  

共谋发展敬业奉献

  天刚蒙蒙亮,很多人都还在梦乡里的时候,吴怡就从居住的镇政府宿舍来到位于10多里外的村部,一天的工作就这样开始了。
  记者见到她的时候,她正在猪舍里查看生猪养殖情况。2013年9月,她成功申办了“吴怡家庭农场”,采用“公司+家庭农场”的方式,与广东温氏畜牧集团合作开展养猪项目,辐射带动多户群众实施养猪项目。与该集团签订的长期产销合同,也为全村集体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吴怡告诉记者,养猪场总面积6800平方米,年可出栏生猪4000头,现已建成生活用房6间、标准猪舍4栋,吸纳8名低收农户在此务工。温氏畜牧集团采取“四统一保”的合作方式,统一提供猪苗、统一提供饲料、统一提供疫苗药品、统一提供技术服务,最终进行保价回收,充分解决养殖户的后顾之忧。同时,该猪舍还利用沼气渣、猪脚肥作为基肥,减少种植成本,提高土地使用率。
  随后,吴怡带记者参观了她最近一直在忙活的事情。原来,为了进一步发展村里特色产业,吴怡在原有黄秋葵订单种植的基础上,通过“大户带动”的形式,又引进了一种具有较高药用价值的新品种——瓜蒌,逐步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我们和总公司签订了长期产销合同,种植的瓜蒌不怕没有销路,他们全部进行保价收购。”能干精明的她在瓜田里边整理瓜架边和记者交谈。
  “机会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我们努力做到在学习思考中完善提升。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村官,我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特长,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平台的载体和阵地作用,向村民提供科学种田、科学致富的途径。”近3年来,吴怡通过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公布农产品行情信息60余条,下载信息220余条,播放远程教育节目110余次,不仅使自己更快更好地适应基层工作,还引导乡亲们走上科学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扎根基层服务群众

   进村工作3年来,1000多个日日夜夜,吴怡笑过、哭过、付出过、收获过、感动过,有过艰辛、也有过快乐,工作中也遇到过许许多多的感动。她记得刚进村工作的时候,有很多村民问她:“来我们农村工作,你一个小姑娘就不怕苦吗?”吴怡坚定地对大家说,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不怕吃苦。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提效提速,农村中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已成为该村不可忽视的弱势群体。在平常的工作中,吴怡重点走访了全村的180多名农户,对外出务工人员、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低保贫困户,对他们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将他们的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做到心中有本民情账、做事有颗定星盘。通过定期上门听民声、看民情、察民忧、解民生,帮助解决生产、生活和上学等困难。
  村里有一个特殊的孩子小单,今年15岁,刚上初一。在他还不到一岁时,母亲失足落水不幸去世;3岁时,父亲又因病去世。年幼的小单只能由60多岁的单身伯伯拉扯长大,靠五保救济勉强度日。在了解情况后,吴怡主动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并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给予关怀帮助。   懂事的小家伙每次见到吴怡来看他,都宽慰地说:“姐姐,我在学校很听话,老师对我也很关心,谢谢你们平时对我的照顾。”听了这些话,吴怡的心里既难过又开心:自己只是做了份内的一些小事,而别人却一直能够记着你的好。
  一位老书记曾鼓励吴怡说:“年轻人,好好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靠你们了。”老书记那纯朴的话语,使她受到了莫大的支持和鼓励,同时也感到了肩上的责任。为了让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吴怡先后协调扶贫小额贷款68万元,新上畜禽养殖、高效农业、蔬菜种植等项目8个,帮助贫困家庭54户。同时,细心做好信访稳定工作,化解和处理矛盾纠纷26件,及时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做维护党群干群关系的桥梁纽带,积极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有人说:“城里的路是平的,但很挤;农村的路虽然不平,但是却很宽。”农村的工作经历,让吴怡成功实现了从一名懵懵懂懂的大学生到群众知心人的角色转换。村官这个岗位虽然很平凡,但是吴怡的工作却得到了党委、政府和群众的认可,她先后被表彰为市“三八”红旗手、县新长征突击手、县优秀共青团干部,连续3年被镇党委、政府表彰为先进工作者。大家的认可,让吴怡明白了在平凡的工作中也有伟大的追求,她用勤劳的汗水和实际行动,展示了自己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里的风采,为自己的人生谱写了无悔的篇章。

扫一扫,手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