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顺应新常态奋力谋求新作为
2015-01-04 10:02   浏览人次:

深刻认识新常态,因势而谋明确发展新要求,形成转型升级促发展的战略共识
新常态下增速在换挡,需要我们把稳中奋进作为发展主题

  要坚持洼地崛起的目标定位不变,更加注重提升目标的科学内涵。把滨海发展放到“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建设新盐城、发展上台阶”的全省、全市大局中来对标,始终秉持建设“改革创新先行县、沿海开发主力县、新特产业基地县、城乡统筹先进县、民生和谐幸福县”的目标定位,按照“五个迈上新台阶”的最新要求,拓宽视野眼界,抬高发展标杆,明确努力方向,引领和推动新的实践。要坚持稳中奋进的总体要求不变,更加注重提升速度的合理性。继续以发展速度和质量好于过去、好于全市、好于苏北平均水平为基本要求,将发展速度调在合理区间的上限,将质量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不断夯实全面小康的基础。要坚持会战竞赛的推进方法不变,更加注重工作思路的科学性。会战的项目要继续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领域来规划和设定,但项目的选择要按照转型升级的要求进行充实完善;会战的机制要继续坚持一月一通报、一季一考核,但考核办法要更加科学合理,既考核完成任务的数量进度,更注重完成任务的质量效益;会战的组织体系要继续按照指挥部制、分线作战的原则来组建,但具体推进方法要按照“时间倒逼、任务倒逼、压力倒逼”的要求进一步完善,逐项分解细化,逐一落实到位。
  要确立持续发展的理念,将发展的动力基础从投资驱动向投资、创新双轮驱动转变,在千方百计上项目的同时,把推进科技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要确立统筹发展的理念,将发展的产业基础从简单的集中集聚向融合发展的方式转变,积极推进产业融合、“四化”融合、产城融合;要确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将发展的环境基础从治标式、短期化整治向治本式、长效化治理转变,着力推进绿色增长、绿色转型、绿色开发;要确立开放发展的理念,将发展的资源基础从局部配置向全领域、全方位配置转变,把沿海作为最大的开放平台,建设开放高地。

新常态下体制在革新,需要我们把深化改革作为活力之源

  要坚持实抓改革,对省、市、县制定出台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举措,要逐项抓落实,做到改革方案实、改革举措实、督促检查实、情况反馈实,使每一项改革举措、每一个环节都落实到位;要坚持正确改革,突出问题导向,从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入手,精准发力,围绕沿海开发、投资金融、城乡统筹、行政管理等影响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找准改革的突破口,落实具体的改革举措;要坚持带头改革,主要领导亲自抓改革,带头抓落实,在改革中身体力行,当好表率。

新常态下法治在加强,需要我们把依法治县作为基本保障

  要把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作为推进滨海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着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实行科学民主决策,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机构、权限、职能、程序法定化;着力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着力推进公正司法,落实推进司法公正的改革举措;着力推进全民守法,使人民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新常态下民生在改善,需要我们把惠民利民作为根本宗旨

  要充分认识新常态下民生需求的新特点,始终把惠民利民作为根本宗旨,主动顺应、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既要思考如何维护大多数群众的共同利益,又能照顾到极少数群众的特殊利益,还要从制度安排上思考如何推动民生工作优先谋划、民生事项优先落实、民生投入优先保障“三个优先”的有效落实,更要围绕民生“十有”,对民生工程进行系统化研究、制度化安排、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发展的包容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需求。
 

自觉顺应新常态,顺势而为落实发展新举措,描绘洼地崛起奔小康的宏伟蓝图


  2015年工作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最新要求为根本遵循,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市委六届六次全会的部署要求,始终坚持"弯道超越、跨越发展、洼地崛起"的发展定位,以改革为动力,以法治为保障,坚持稳中奋进,推进绿色发展,加快转型升级,做强产业经济,塑造发展动力,优化发展环境,加强民生保障,建设生态文明,升级五大会战,加快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滨海。
  2015年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工业投资增长18%、服务业投资增长21%、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增长10%、出口总额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5%。节能减排确保完成省市下达的刚性指标。

以三港联动、集群建设为要求升级沿海开发会战,奋力打造海港经济新板块

  推进港口码头群建设,加快提升运营能力。要以建设淮河流域重要出海通道为目标,以建设一类开放口岸为抓手,打造创新型、生态型、高效型和智慧型的第四代港口。要统筹推进码头工程建设。一方面,要加快“地主港”码头建设,完成10万吨级通用码头航标布设工作,同时,开工建设通用码头二期工程,内河航道码头建设工程,加快5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主体工程建设进度;另一方面,要加快“业主港”码头建设,中电投煤炭码头力争年内建成1个10万吨级和1个7万吨级海港卸船泊位,建成1个5万吨级和1个3.5万吨级海港装船泊位,开始试运营;10万吨级中海油LNG专用码头,年内完成码头围堰工程。要同步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对外通畅、对内成网、城乡畅联”的目标,重点推进滨海船闸、运盐河船闸、G204桥等北疏港航道建设工程,力争年内沿线疏港道路全面通车,加快两个物流园项目建设进度。加快构筑以码头航道、北疏港航道、南疏港公路、北疏港公路等重点航道路网为支撑的港****通网络,以临海高等级公路、沿海高速公路、G204和沿海铁路为主干的对外运输大通道,叠加形成公路、铁路、水路相互协调、无缝衔接的沿海综合集疏运体系。要协调推进运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以煤炭码头、LNG码头为主的“业主港”和以干散货码头、液体化工码头为主的“地主港”相互配合的运营模式,以资源入股、资本合作、联合开发等形式,全面深化与中电投、中交一航院在港口管理运营上的战略合作,引进船代、货代、仓储等大型港口经营公司,组建专业化港务公司,用专门的机构、人才来运营和管理港口。力争2月份实现通用码头正式运营,6月份成立滨海港港口指挥调度中心、海上搜救中心等港口配套机构。
  推进临港产业群建设,加快培植战略产业。要以建设苏北沿海重要战略增长极为目标,全力打造“能源港、产业港”。要推动产业项目开工建设。全力推进总投资80亿元的中电投协鑫火电项目,力争一季度开工建设;全力推进总投资50亿元的中电投储配煤中心项目主体工程;全力推进总投资120亿元的中海油LNG陆上工程项目加快建设;全力推进总投资300亿元的中信国安新能源新材料项目、总投资100亿元的丹化煤制乙二醇项目,力争年内全面开工建设;全力推进中电投风电和华电风电项目建设,年内实现30万千瓦陆上风电并网发电。确保全年临港产业完成投入100亿元以上。要优化项目引进筛选机制。正确处理好发展和保护、利用和储备的关系,注重提升沿海各类规划特别是产业规划水平,坚持把好产业导向关、项目准入关、节能减排关,加强对沿海战略资源的管控,建立健全沿海港口岸线、风光、盐田等战略资源利用项目预审和评估制度,构建陆海统筹开发、盐田综合开发机制,建立港口资源的有序开发与集约利用制度,努力把沿海建成“经济走廊”和“生态走廊”。要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以争创省级经济开发区为抓手,推进临港产业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道路管网等配套项目建设进度,全面拉开园区发展框架。
  推进港城建筑群建设,加快建设开放新城。要进一步明确港城定位。紧扣城市副中心和沿海开发保障性城市的发展定位,突出完善功能和集聚人气两大重点,全面启动建设行政服务区、生活居住区、商务服务区和生态休闲区,打造服务沿海开发的重要保障基地。要进一步加快推进速度。全力推进月亮湾温泉度假酒店、海滨浴场、月堤海景公园等17个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全年确保完成投入6亿元以上。力争港城中学、港城医院上半年建成投用,滨湖路、听海路等7条道路年内建成投用,六合社区项目年内一期工程建成投用、二期工程开工建设。要进一步彰显临海特色。充分放大滨海港城是盐城市沿海唯一近海贴岸港城的区位优势,合理规划滨水岸线,留足港城的生活性岸线,凸显临海滨水城市特征;充分挖掘港城区域人文景观和自然资源,加快灵龙湖景观工程、古黄河博物馆等重点工程建设进度,打造盐城市沿海重要临港城市。

扩张增量、优化存量为要求升级项目建设会战,积极构筑工业经济新格局

  推进项目转型。进一步优化招商思路。要强化产业招商,重点招引依托现有产业的前延后伸、转型升级项目,依托人力资源的电子信息加工、纺织服装加工等大代工项目,依托港口的大型能源石化项目、大型原料加工项目;要提高项目质量,进一步完善项目会审制度,把好项目引进质量关,坚决杜绝虚假项目、圈地项目、无效或低效项目;要坚持统筹招商,强化招商项目信息共享机制,统筹采取领导招商、专业招商、以商引商、网上招商等多种招商手段,提升招商实效。进一步加强招商力量。要优化专业招商队伍,健全招商人才选拔、使用、培养机制,加快培养锻炼选拔一批懂经济、通政策、擅谈判的专业招商人才;建立工作日志和项目信息定期报送制度,每月召开座谈会,总结经验、交流体会,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打造一支“招商劲旅”。要突出园区的主体地位,牢固树立“项目立园”的理念,坚持人财物优先向招商一线配置和倾斜,争当招商引资主力军;要试行岗位绩效工资,坚持重实绩、重贡献,探索建立向招商引资优秀人才和招商一线关键岗位倾斜的薪酬分配制度。进一步完善评价办法。规范执行项目考核档案制,更加突出投资规模、产业层次、实施进度、产出贡献,分时段、按比例兑现奖惩。全年确保完成200亿元的工业投资,新招引超亿元项目80个,其中5至10亿元项目20个、超10亿元项目10个、超3000万美元外资项目5个;新开工超5000万元项目80个,其中超亿元项目60个;新竣工超5000万元项目50个,其中超亿元项目35个。
  推进企业转型。把企业转型作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组织实施规模企业培植3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一三五”工程,确保新增规模企业26家。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着力增强创新的驱动力,进一步健全促进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健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园区加快建设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努力实现一个主导产业对接一个科研院所、组建一个产业研究院,充分发挥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滨海绿色医药产业研究院、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国家技术转移(滨海)分中心、滨海·深圳南山智汇园等创新平台和孵化器作用,力争年内创建省级技术中心或工程研究中心4家以上,引进科技创新孵化企业20家以上;进一步健全多元化投入的科技金融体系,以财政资金为杠杆,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支持科技创新,支持发展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科技担保公司。要高度重视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注重改善人才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全年引进企业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100名以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0名以上。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引导规模以上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推动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运行规范、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打造适宜企业家成长创业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工作环境,努力建设一支适应转型升级需要,具有战略眼光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队伍;支持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高位嫁接,积极寻求资本、技术、品牌、市场等方面的高端合作伙伴,实现裂变式发展;引导同行业企业通过行业联盟、组合营销等方式,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在更广阔的平台上谋求发展空间;加快培育企业上市梯队,积极推动优质企业进军资本市场。推动为企服务创新。着力破解中梗阻,健全领导干部挂钩联系企业、重大项目联合审批、联合验收和审批代办服务等机制,提升为企服务水平;着力破解资金难题,加强“银企”对接,帮助企业通过组团联保等办法进行融资;着力破解土地难题,千方百计保障工业用地,加强土地计划管理,盘活现有存量建设用地,强化土地投资强度指标管控,提高土地节约利用水平;着力解决用工难题,常态化举办招工引才专场招聘会、园区专场招聘会、赴外省招工等系列活动,通过校企联盟,强化针对性培训,着力解决结构性用工短缺问题。
  推进产业转型。重抓产业关键环节,推动产业链向两端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加快突破产业经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更大力度推进“凤凰涅槃”,支持企业围绕技术创新、质量品牌、“两化”融合、技术装备、经营管理、绿色制造等方面加大技改投入,全年实施亿元技改项目20个以上、完成技改投入40亿元以上;更大力度推进“腾笼换凤”,建立集规划、土地、税收、环境于一体的倒逼机制,引导低端产业有序退出,确保两个园区全年实现置换重组企业15家以上,腾出空间发展资源利用率高、产出效益好、发展后劲强的好项目。推动新兴产业加快集聚。依托新医药、新材料产业园、临港产业园,全力推动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加快扩张、加速集聚,全力突破一批龙头型、基地型、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重大产业项目,促进新兴产业由“点”串“链”、接“链”成“片”。确保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25%以上,新兴产业投资占工业总投资比重达60%以上,力争用3年时间,打造“千亿级新兴产业”规模。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推进制造业“主辅分离”,以沿海工业园、工业园为主阵地,以领军企业和龙头项目为主抓手,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要大力发展制造业上下游的研发设计、物流营销、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并进。要着力引进大型企业设立区域性总部和研发、设计、营销中心等功能性机构。
  推进园区转型。以创建国家级开发区、省级生态园区为奋斗目标,组织实施“项目载体突破年”活动,加快建设“实力园区、特色园区、生态园区、和谐园区”,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提升园区的配套功能。全年沿海工业园、工业园要分别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55亿元、2.5亿元以上,不断增强对产业项目的承载能力。要全面加快医药产业园、滨海·南山产业园建设步伐,推进园区内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海港大道主体工程,确保园区基本具备项目承载能力,年内分别落户3个以上项目。提升园区的服务水平。按照“同类企业相对集中、配套产业相对靠近”的思路,有序推进同类产业集聚和园区功能集成,不断增强园区对资金、技术、人才、项目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创造条件构建实验服务、物流仓储、设备共享、信息咨询等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专业化、市场化服务。壮大园区的综合实力。沿海工业园要确保引进并开工超亿元项目10个以上,其中超5亿元项目4个以上、超10亿元项目2个以上,超3000万美元外资项目3个以上、超5000万美元外资项目2 个以上,实现自营出口1.7亿美元,培植出口超百万美元企业20个以上,实现开票销售200亿元、入库税收7亿元;工业园要确保引进并开工超亿元项目8个以上,其中超5亿元项目2个以上、超10亿元项目1个以上,超3000万美元外资项目2个以上、超5000万美元外资项目1个以上,实现自营出口5000万美元,培植出口超百万美元企业4个以上,实现开票销售50亿元、入库税收2亿元。

以生态人文、宜居宜业为要求升级城镇建设会战,加快描绘城乡面貌新画卷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促进城镇持续发展。强化规划导控作用,构建生产空间集聚、生活空间宜居、生态空间优美的合理布局。提升规划的编制水平。顺应新型城镇化的大趋势,研究“十三五”城镇化的新趋势和新特点,着力提升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按照“淮河生态经济带和盐城北部出海门户城市、服务保障沿海开发的港口城市、沿海新兴工贸城市、连云港和盐城沿海城镇轴的次中心城市、生态人文宜居城市”的发展定位,进一步修订完善县城总体规划;按照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要求,全面完成各镇区编制评审任务,修订完善全县镇村布局规划和各镇区的镇村布局规划。加快构建以县城为核心、港城为补充、重点镇为支撑、特色镇村为基础,个性鲜明、功能互补、和谐融合的城乡发展新格局。完善规划的编制体系。建立健全整体系统的规划体系。全县城乡统筹发展总体规划要注重与上级相关宏观规划、“十三五”规划的衔接,与各专项规划、各镇区规划的衔接,特别是推进与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重点规划“多规合一”,实现“城乡一张图、全县一盘棋、规划全覆盖”。加大规划的执行力度。强化规划的引导和约束功能,推进精细化规划管理。进一步健全规划评审委员会工作机制,建立批后监管工作标准、流程和监督考核等配套机制。建立健全违法建筑动态监管、规划执法多级联动等长效机制,确保每一项建设行为都符合规划的总体要求。
  着力提升城市品质,精心打造秀美县城。城市品质高与低,直接决定着城市竞争力的强与弱,深刻影响着城市发展的快与慢。全年实施八大类88个重点城建项目,确保完成投入80亿元。要打造灵动之城。扎实做好国家级“三城同创”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省级生态县创建。坚持把“水”和“绿”作为县城的名片来打造,进一步加大城市广场节点、公园绿地、庭院绿地建设力度,扎实组织实施城市河道治理工程,聚力打造“10分钟公园绿地便民服务圈”, 全年新增城市绿地100万平方米。提升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水平,把建筑作为凝固的音乐来谱写,把道路作为流动的风景来打造,把广场作为文化名片来描绘,着力提升城市空间品质。要打造人文之城。坚持城建惠民,全面实施老城区改造一期工程及响坎河风光带建设,以一流的建筑设计、一流的建设质量,打造老城区改造的样板工程和群众满意的精品工程。全面加快锦绣园安置小区建设进程,保质保量保进度,既要按时序建设好安置房,又要和谐有序分配好安置房。择机启动老城区改造二期房屋征收工作。加快文化滨海建设,突出全国诗词、楹联、书法县的“文化底色”,加快建设文化廊道、健身广场等休闲设施,使城市更富有文化底蕴。要打造智慧之城。以争创省级优秀管理城市为抓手,加快城市信息化推进步伐,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统筹建设一批智慧园区、智慧社区、智慧楼宇。整合“110”指挥中心、“数字城管”、“12345”政务热线等服务平台,构建高效、便捷、精准的城市管理服务体系,促进城市生活智能化、城市管理科学化、居民服务人性化。要打造低碳之城。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城市经济,着力培植就业容量大、环境影响小的产业,进一步壮大汽车城、家居广场等服务业规模,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业,打造S327沿线服务业经济带。
  深入挖掘鲜明特色,加快建设田园乡村。要打造特色镇区。各镇区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把握未来发展方向,认真研究自己的产业特色,在体现共性中彰显个性:要围绕“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生活便捷、环境优美”,打造宜居型特色镇区;要围绕“就近就业、推动创业”,积极发展镇区工业和现代高效农业,打造宜业型特色镇区;要围绕“人口集聚、商业繁荣”,打造宜商型特色镇区;要围绕“生态经济、乡村旅游”,打造宜游型特色镇区。要建设秀美建筑。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河、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要重点选择一批试点社区、中心村、历史文化村,尊重自然美、侧重现代美、注重个性美,打造一批望得见树、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田园村庄。坚决不搞梯次复制,杜绝“镇区一律、村居一面”。加快推进20个集镇项目和15个社区项目建设,确保全年完成投入20亿元以上。要营造和谐环境。田园乡村既要有优美的村庄环境,也要有和谐的社会环境。要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树立系统治理的理念,持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扩面提标,加快完善覆盖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优化乡村人居环境,重视农村“留守”问题和社会矛盾化解,增进亲情乡情,促进邻里和睦。

以四化融合、一体发展为要求升级城乡统筹会战,大力增强农村经济新优势

  实施现代高效农业提升行动。加快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设施化、品牌化、信息化进程。要提升土地产出水平。重点打造“一心四带”,即S327沿线万亩永久性现代农业园和S327、坎振线、三三线、射阳河沿线4条高效农业示范带,全年新增高效农业面积8万亩。积极推广标准钢架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全年新增设施农业3万亩。积极探索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开展农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试点。要提升农业经营水平。大力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推广联耕联种、发展家庭农场,全年推广联耕联种面积20万亩以上。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计划,完成7000劳动力培训发证。要提升生态农业发展水平。推进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积极创建农产品商标和品牌,着力提高滨海优质稻米、五醍浆、白首乌等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年内争创省名牌、市名牌12家以上,申报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15个以上。
  实施农业龙头企业提升行动。以县、镇两级农产品加工园区为平台,瞄准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大力组织农业专题招商活动,加快招引一批加工型、销售型农业龙头企业,全年新引进超5000万元项目5个以上,入园项目10个以上,其中超亿元项目2个以上。要增强企业的龙头带动能力。围绕四青蔬菜、畜禽、白首乌等特色优势产业,做优做强支柱企业,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带动力的农业领军企业。全年申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实现销售超亿元龙头企业24家,超5亿元龙头企业5家。要健全联农惠农运行机制。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联农运行机制、利益分配机制、风险保障机制、持续增收机制,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疫病防治、产品销售等经营服务,建立稳定而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真正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实施民营创业园提升行动。把完善配套功能、提升规划建设水平、增强服务管理能力作为民营创业园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增强园区项目承载能力。系统规划建设供水、供电、绿化、道路等配套设施,做到净化、绿化、美化同步到位,推动园区由形态开发向功能开发转变。充分发挥激励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村居集体以及社会各类资本参与创业园标准厂房建设。全年力争新建标准厂房35万平方米以上,其中多层标准厂房8万平方米以上。要提升园区服务管理水平。对具备一定规模的园区,适时成立相应服务管理机构,维护园区的生产经营秩序,提供及时有效的配套服务。建立倒逼机制,通过招引新项目、置换、收购、租赁等多种途径,提高标准厂房利用率。要加大产业项目集聚力度。园区要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加快引进一批资源深加工项目、劳动密集型项目,以及为县园区企业提供配套的前延后伸项目,每个重点镇要确保引进超亿元项目4个以上,其中超1000万美元外资项目1个以上,新开工、新竣工超亿元项目各2个以上;其他镇区要确保引进超亿元项目2个以上,新开工、新竣工超亿元项目各1个以上。
  实施精准扶贫惠民强村提升行动。全年确保实施到户产业项目0.7万户,脱贫0.8万户,新增“八有”建设达标村24个。要科学选择项目。以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为中心,以培育发展优势特色主导产业为基础,以建设产业扶贫基地为重点,使产业扶贫项目与本镇区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的整体布局相一致。要精准实施项目。做好遗漏户、返贫户登记建档工作,对贫困人口实施动态管理。按照“制定菜单、农户申报、自主经营、公开公示、定额奖补”的基本流程,做到产业增收项目实施到户、奖补资金直接补助到户。要发展村级经济。要着力培植产业,按照“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思路,因地制宜发展流通业、加工业、种养业、乡村旅游业等多种产业;要着力盘活资源,将集体所属的土地、林地、办公用房、厂房等闲置资产,通过股份合作、使用权有偿转让、租赁等形式,使物尽其用,变废为宝,变“包袱”为财富,变存量为增量;要探索资本经营,完善以扶贫资金、集体资金入股金融企业,通过股金分红增加集体收益的办法,促进经济薄弱村持续增加积累;要加强政策扶持,从资金、项目、土地、税收和金融等方面,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扶持措施,全力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以扩面提标、普惠均衡为要求升级民生工程会战,不断开创和谐幸福新维度

  坚持富民优先,掀起全民创业热潮。以全民创业为主抓手,大力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确保顺利通过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评估验收。以更有效的政策引领全民创业。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加大税费减免、租金补贴、贷款贴息的力度,最大限度降低创业成本。按照“非禁即入”原则,支持和引导各类创业主体投身创业,拆除一切可以拆除的门槛。深入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工商设立、变更、注销登记实行零收费,允许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注册资金零首付。以更良好的平台支撑全民创业。依托沿海工业园、工业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各镇区民营创业园,加快打造一批楼宇型、市场型、生产型和生态农业型的创业孵化基地。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推进旧城改造、新区开发的同时,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市场和商业街区,引导初创人员集中入驻。以更优质的服务助力全民创业。要建立创业项目库,广泛征集创业项目,及时发布创业信息。要加强创业培训基地建设,组建由职能部门、专业团队、创业成功人士组成的创业专家志愿团,为创业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指导服务。全年确保新增个体工商户8500户,新增私营企业1600家。
  坚持均衡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进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县城教育布局调整步伐,确保县一中西湖路校区、县实小人民路校区等城乡8所学校年内建成投入使用,继续推进校安工程和运动场地塑胶化建设工程,加大优质幼儿园创建工作力度,组织实施农村学校改薄工程,不断完善“区域联盟”“城乡捆绑”等一体化发展模式,推进基础设施标准化、教育质量一体化。争创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创成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积极推动全民健身运动,进一步完善“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成果,提高基本药物使用比例。继续深入实施国家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依托县级医院资源优势,探索建立县、镇合作医疗联合体,完善县、镇、村三级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全县医疗综合服务水平。从严开展计生工作。围绕争创省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县,扎实推进人口计生政策调整和机构改革工作,加强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从严从重打击“两非”,确保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到113以下。加快发展文化事业。组织实施文化“三送”惠民工程,积极打造文化艺术精品,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完善出台文化产业招商激励政策,开展文化产业招商,推动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叫响艺术之乡、书画名城品牌。加快完善旅游专项规划和旅游重点项目建设规划,推进古黄河湿地生态园、顾正红故居等重点旅游景点和相关配套工程建设。
  坚持扩面提标,增强社会保障能力。按照“广覆盖、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进一步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扎实抓好“基本民生”。加快增强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健全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新农合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等制度,继续做好社会保障工作,推进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差别,提高新农合补助标准和城镇职工医保保障水平,确保实现企业职工养老、医疗、失业3项保险覆盖面分别达98%、96%、95%以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达98%以上。更加注重“底线”民生。要健全社会救助制度,建立困难群体社会保障政府兜底机制,通过重大疾病救助、慈善超市救助、实物救助等方式,将因病、因灾致贫等困难群体,纳入社会救助的受惠范围。建立全社会参与的救助机制,整合民政、红十字会以及各类社会救助资源,持续加大困难群众帮扶力度,积极探索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引入社会资本和优质养老资源,推动我县养老事业发展。落实各类专项救助及经济发展动态补贴机制,逐步提高救助标准和水平,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突出关注“热点民生”。进一步落实住房保障政策,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提高住房保障供给能力,不断改善拆迁户、贫困户、低收入家庭及各类弱势群体的居住环境,全年建设保障性住房1550套、15万平方米。全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逐步建立起“城乡一体、水质达标、管理规范、运行可靠”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确保今年基本实现全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彻底解决全县51.4万人饮水问题。

以精准发力、真抓落地为要求推进改革创新,着力增强洼地崛起新动力

  以成功跻身省创新型试点县为契机,力争挤入全国中小城市改革试点县盘子,大力推进5项重点领域改革。深化沿海开发体制改革。创新投资建设体制,深入研究与中交一航院、中电投在港口开发的投资合作方式,实现“地主港”与“业主港”良性互动,互促双赢;创新运营管理体制,以政企分开为原则,建立完善港口运营体制和管理方式;创新行政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区镇合一,实现镇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加快提升政府行政效能为目标,大力推进简政放权,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的权力边界,建立“3张清单”,即政府行政权力清单,认真梳理行政审批事项,清单之外的一律取消;投资审批负面清单,清单之内的一律不予审批;行政事业性收费清单,明确收费目录和标准,清单之外的收费一律取消。稳步推进行政机构改革,认真落实省市改革部署,推进市场监管机构、公共事业管理服务部门有机整合。要严肃组织人事纪律,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相关规定执行;要严肃财经纪律,绝不允许借机构改革之机挪用资金、转移资产、私分钱物、挥霍国家财产;要严肃工作纪律,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要讲党性、识大体、顾大局,拥护改革,支持改革,配合改革,确保队伍稳定、工作不断、秩序不乱、人心不散、平稳过渡。要积极推进“撤县建市”“撤镇设街道”工作。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改革预算制度,按照零基预算的要求,加快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改革资金拨付方法,实行“预算内资金按预算执行、非税资金按进度拨付、专项资金按规定办理”;改革国有资产管理方法,确保资产添置全部通过政府采购,资金使用全部登记入账,资产处置全部按程序办理;改革债务管理方法,建立规范合理的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实现举债有计划,用债有规范,还债有来源。深化投资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加大招商引行力度,引导发展融资租赁、融资性担保公司等准金融机构,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积极探索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的有效途径。规范政府投融资平台,积极谋划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改革方案,推进实体化运作,促进各类平台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加快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开展以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居民房屋所有权“三权三证”抵押贷款为突破口的“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盘活农村资源,破解农村融资瓶颈。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年完成确权登记土地36万亩,确权农户12万户。积极培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适度规模经营为方向,促进农村土地向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全年新增土地流转10万亩,新发展家庭农场1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0家以上。同时,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经营中的基础地位,形成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

以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为要求推进依法治县,全力塑造法治滨海新环境

  系统深入地推进法治滨海建设。着力推进行政管理法治化。强化依法决策,坚持把“合法”作为行政决策的第一要件,把专家论证、公众参与、民主协商、风险评估和合法性审查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完善决策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强化依法行权,按照“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改革方向,把财权、人权等核心公权力纳入法律制度框架,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深入推进行政权力网上运行,促进权力的公开透明规范运行;强化规范执法,规范自由裁量权,提高公正廉洁司法水平,加大司法监督力度,让群众在每一起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着力推进信访维稳法治化。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着力提高初信初访满意率和信访积案化解率,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努力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着力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推进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加快社会管理三级平台建设,完善网格化管理制度。认真落实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高公共安全和防灾减灾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强化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深入推进平安滨海建设,完善立体化、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以标本兼治、制度倒逼为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提升绿色滨海新高度

  围绕生态县创建目标,整体推进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问题治理。重抓环境综合治理。坚持系统整治、全面整治、源头整治,持续组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大力开展“环境优美镇”“星级示范社区”等系列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农村环境长效管护机制,确保所有村都达到环境整洁村标准以上,一季度如期通过全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验收。实施河道整治3年行动计划,对全县1500多条河道进行全面整治。大力开展大气、水体、土壤、农业面源污染系统整治、超前防治,消除人民群众的“餐桌污染”和“心肺之患”。重抓生态基础建设。加快县城和各镇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镇级医院医疗废水处理设施建设、镇区农贸市场规范化整治等重点项目建设,确保早日投入使用。进一步提高沿海工业园、工业园污染防治水平,加快固废填埋场、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给排水系统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推动园区企业实施循环化改造,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重抓环境保护制度。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严格落实属地责任制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建立生态考核评价体系。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源头保护制度、生态资源科学开发制度、资源利用补偿制度和环境损害终身追究制度。对环保违法实行“零容忍”,以刚性约束促进绿色发展。

扫一扫,手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