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中嶒钛锂高能动力电池及储能柜PACK生产项目开工;10月28日,江苏瓦司特钠年产1万吨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项目开工;11月26日,雷刀超声(江苏)绿色低碳精密制造项目开工……今年以来,我县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主攻方向,推进滨海港零碳产业园试点建设成效明显,一批绿色低碳的大项目、好项目相继落户零碳产业园,呈现出新质生产力动能十足、新业态集聚发展等显著特性。
零碳产业势头劲 作为新质生产力“碳路先锋”的滨海港零碳产业园核心区规划面积1.3平方公里,已建成标准化厂房16栋,综合楼、研发中心各1栋,总建筑面积30多万平方米。
“滨海港零碳产业园聚焦绿色低碳发展,在招商引资中更看重企业的绿色发展潜力和技术实力。”滨海港零碳产业园负责人说。
着力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效抓手。距核心区不远处的示范区规划面积约2.86平方公里,该示范区重点围绕年周转能力2000万吨LNG能源基地,深度挖掘深冷、中冷、浅冷资源,不断丰富“绿电+冷能”应用场景,打造集液空储能、冷能空分、冷能发电、冷链物流、算力中心、冰雪休闲、民用供冷于一体的LNG冷能综合利用产业集群。
“过去企业要将-160℃左右的LNG气化,主要是通过抽取海水将其‘敷热’,这样会造成大量冷能资源浪费,而我们团队可有效挖掘深冷、中冷、浅冷资源,丰富冷能综合利用场景。”杭氧集团冷能事业部总经理田国栋表示。近期,LNG冷能交换中心项目迎来了多地客商密集到访,掀起了相变材料、冷链一体化等项目考察、对接洽谈的热潮。
新技术层出不穷,新业态风起云涌。零碳产业园准确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定位,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向新发力”,产业结构含“绿”量不断提升。如今,产业园内一大批能源行业龙头企业纷纷扎营,形成了吸引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纷至沓来的“新磁场”。
清洁能源稳供给 在黄海之滨,矗立着一排排雄伟壮观的风力发电机,它们挺拔至云霄,傲然迎向海风,细腻地捕捉着风的轻柔与磅礴;不远处,广阔无垠的太阳能光伏板在阳光下闪耀,犹如铺展开来的金色波涛,持续进行着光电转换。与此同时,进行分级处理后的LNG冷能正通过专用管道输送,源源不断地将冷量供应给下游场景应用。
践行能源安全新战略,打造多能互补应用示范。我县拥有丰富的“风光火气氢”等清洁能源,并已建成全国最大的综合能源保供基地,同步大力发展清洁零碳电力,大幅提升零碳产业园能源清洁利用水平,全力构建绿色工业体系,走出能源、经济、生态协调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零碳产业园聚焦“大绿能、大物流、大空间、大产业”发展目标,以零碳产业园核心区、“绿电+冷能”利用示范区和零碳工厂“1+1+N”为载体,探索以“绿电+冷能”为特色,由企业向园区拓展的建设路径,奋力开辟新赛道、创造新市场,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据悉,滨海港片区海上风电资源规划装机容量1045万千瓦,“十四五”期间可开发445万千瓦。海上光伏规划装机容量475万千瓦,“十四五”期间可开发140万千瓦。通过沿海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分布式光伏铺设等方式,可具备对293平方公里的滨海港片区产业项目全部供给绿电资源。冷能方面,片区更是具备优越LNG资源基础,现已建成中国海油600万吨LNG接收站一期工程,每年可稳定气态外输量为400万吨。
智慧管理赋新能 节能、减排、降碳,我县时时处处奏响“绿”动发展曲。站在新征程上如何更新、更优、更绿赋能高质量发展?——一套优秀的碳管理体系发挥出的作用不容小觑。滨海港零碳产业园积极打造智慧能碳管理平台,建立起碳排放数据核算与监测系统,有效促进滨海港片区的企业与绿电市场接轨。
目前已投入使用的智慧能碳管理平台一期主要针对滨海港零碳产业园核心区进行碳排放监测与建模,同时基于110千伏工业变实现在相同10千伏母线连接的外部绿色电力的可靠溯源,助力核心区的电力脱碳。
“产业园依托滨海港智慧能碳管理平台,按照‘企业节能低碳+系统集成降碳+用能零碳替代’思路,全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聚力赋能。”滨海港经济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进一步实现经济发展的节能降碳、协同增效,园区还为入驻企业的生产设备加装物联装置,帮助数据积累沉淀形成报告,实现能碳管理全域“可追溯”,从而为企业提供能耗指标及生产工艺的节能优化决策依据。
智慧能碳管理平台二期在滨海港零碳产业园核心区的基础上,将范围进一步扩大至拓展区,同时通过搭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绿电溯源认证模块,以电网潮流电气剖分技术为核心,助力滨海港零碳产业园的整体用能的电力脱碳。
通过搭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绿电溯源认证模块,以电网潮流电气剖分技术为核心,分不同场景计算源、网、荷的电力潮流流向,分析绿电的潮流走向,记录每个时间段内绿电在不同负荷用户内的分布与消纳情况,进而把新能源和零碳产业打造成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压舱石”。
标准体系筑根基 如何让零碳产业园的“顶梁柱”“压舱石”再提质、再升级,创造新的竞争优势,产业园在充分研究欧盟相关法规基础上,致力于与权威认证机构开展合作,积极对接国际标准,形成符合国际规范的碳认证体系,进而为服务企业打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提供有力支撑。
为深度链接国际通行标准,滨海港零碳产业园依托智慧能碳管理平台碳资产管理、碳咨询绿电认证服务模块建设,打造园区“碳、证”交易中心和碳普惠平台,直至完成碳中和认证闭环,并推动企业、服务机构、认证机构系统筹划、同向发力,确保满足更严格政策门槛及法规标准。
“产品是否具备竞争优势,以及能否成功销售到欧盟市场,绿色电力的认证成为必须考量的因素,而滨海凭借零碳产业园完善的绿电认证体系,展现出了非凡的吸引力。” 作为首家落户于滨海港零碳产业园的储能及动力电池的高科技企业,中科融能(盐城)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付超坦言,滨海港零碳产业园积极与国内、国际第三方认证机构对接,开展电力方案的认证评价工作,为企业应对欧盟的绿色贸易壁垒提供有力支撑。
探索绿电直接物理溯源方式。零碳产业园重点依据新电池法案以及ISCC-EU等条例,结合目前已有企业正在先行探索的绿色甲醇、风光制氢等项目,依托现有绿色专变、绿色专线的新型电力系统,探索出能够被欧美市场认可落地的电力系统,切实构筑起绿色产业高地优势。
为进一步加快建设国内国际标准体系,滨海港零碳产业园积极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和技术交流,加快健全完善绿色贸易促进体系,积极开展绿电溯源助力产品碳足迹认证,推动电池等产品碳足迹方法论的协调与互认,并打造产品碳足迹与绿电溯源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应对国内可再生能源交易权重、绿色消费权重等消纳以及国际绿色壁垒和绿色供应链等要求提供强有力支持,进而开辟高质量发展新天地。 (本条新闻版权归
滨海县融媒体中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