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滨海港片区聚焦“大绿能、大物流、大空间、大产业”发展目标,积极探索以“绿电+冷能”为特色、由企业向园区拓展的零碳产业园建设模式,奋力开辟绿色发展新赛道。
绿电引领,风电光伏双轮驱动 在蔚蓝的天际线下,一排排风力发电机悠然旋转,将自然界的风能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绿色电力。与此同时,在不远处的滨海港零碳产业园内,工作人员通过先进的数字化能碳管理平台对绿电进行科学高效地监测、分析与管理,从而为周边企业节能降碳提供全方位服务。
“滨海港片区现有风电装机容量185.3万千瓦,海上风电规划装机容量1060万千瓦。除了风力发电,片区还通过光伏板的铺设,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绿色能源发展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滨海港片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滨海港片区通过沿海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3万亩盐田光伏铺设等方式,已具备对片区293平方公里范围内的产业项目全部供给绿电资源的能力。目前累计在产、在建电力能源规模总量达906.35万千瓦,且完成220千伏曙东变、220千伏隆兴变、110千伏工业变现有线路间隔改造,实现绿电全程物理可追溯。
增强“向心力”,“碳”路更优配置。滨海港片区积极推进储能电站建设,持续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目前国家电投200兆瓦储能电站和三峡200兆瓦储能电站均已成功并网。“这些新型储能电站项目能够有效发挥储能‘错峰收储’‘移峰填谷’的‘充电宝’作用,‘主动’参与电网调节,快速响应电网调度,完成调峰、调频服务,进而为我县稳定绿电供给奠定坚实基础。”片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冷能利用,拓展多元应用场景 除了丰富的绿电资源,滨海港片区还具有独特的LNG冷能资源。今年6月底,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一期扩建工程实现机械完工,标志着我国规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气LNG储备基地全面建成,年可处理LNG达600万吨。10月22日,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液化天然气(LNG)累计外输量突破500万吨,为华东地区天然气保供攒足“底气”。
距中海油盐城“绿能港”不远处的滨海港LNG冷能交换中心不仅是全国第一家冷能交换中心,也是滨海港“绿电+冷能”利用示范区的核心,承载着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使命,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过去要将-160℃左右的LNG气化,主要是通过抽取海水将其‘敷热’,这样会造成大量冷能资源浪费,而我们团队可有效挖掘深冷、中冷、浅冷资源,丰富冷能综合利用场景。”杭氧集团冷能事业部总经理田国栋介绍说。
在实现冷能“变废为宝”的同时,如何促进更多产业链上下游配套项目在此集聚?记者在LNG冷能交换中心内的招商推介中心展厅里找到了答案。田国栋告诉记者,随着LNG冷能交换中心项目建设即将投产,众多下游需冷企业闻讯而来。近期,该招商推介中心迎来了多地客商密集到访,掀起了相变材料、冷链一体化等项目考察、对接洽谈的热潮。
项目储能,推动产业迭代升级 在“绿电+冷能”的加持下,滨海港片区不仅重新定义了能源的高效回收利用,更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开辟了全新的路径。目前滨海港零碳产业园已进驻中科融能、唯信科技、瓦斯特钠、中嶒新能源等项目,呈现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动能十足、新业态集聚发展、企业产品优势显著等特性。
近日,走进位于滨海港零碳产业园内的中嶒钛锂高能动力电池及储能柜PACK生产项目施工现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工人们在钢架上忙碌着,有的在焊接、有的在安装电控设施、有的在铺设生产线,大家各司其职抓紧作业。
“我们公司致力于打造新型纯电零碳物流体系应用样板,丰富的绿色能源供给正是吸引我们落户滨海的重要原因。”湖南中嶒能源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郭人之告诉记者,该公司是集新型电池材料及电芯开发与应用、储能系统方案定制与应用、分布式能源应用于一体的创新型科技企业,目前项目正在全力以赴加快建设进度,争取早日建成投产达效。
与中嶒新能源项目毗邻的中科融能科技公司是国内首款大容量固态电池生产厂商,凭借强大的实力,公司不仅在固态电池技术上实现突破,也在生产模式、市场活力、经济结构和社会效益上统筹兼顾。
“产品是否具备竞争优势,以及能否成功销售到欧洲市场,能耗成本和绿色电力的应用成为必须考量的因素,而滨海凭借这两方面的优势叠加,展现出了非凡的吸引力。”公司总经理李付超坦言,滨海港片区有丰富的绿电资源,加上第三方专业机构帮助出具碳足迹报告,为企业应对欧盟的绿色贸易壁垒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充分挖掘‘绿电+冷能’的优势,以有绿色能源需求、产品出口到欧美的先进制造业企业为目标,重点招引产业链链主企业、核心关键零部件企业。”滨海港片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片区将持续围绕建设零碳产业园,着力打造好 “绿电+冷能”应用场景,切实为滨海高质量发展聚力赋能。 (本条新闻版权归
滨海县融媒体中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