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王瑾 梁建山) 近年来,县农业园锚定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以健全农业信用体系为突破口,构建起“制度引领、数据赋能、奖惩并重”的信用建设新格局,让“守信得益、失信受限”成为园区共识,为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注入强劲“信”动能。
制度先行,筑牢信用建设“压舱石”。出台《农业园区经营主体信用管理实施办法》,明确信用信息归集、评级标准、结果应用等关键环节,将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35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部纳入监管范围。通过组织经营主体签订《信用承诺书》,承诺严格落实农产品生产档案制度、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等,从源头强化诚信经营意识,目前园区主体信用承诺签订率达100%。同时建立动态评级机制,每年依据产地环境、投入品管理、质量追溯等10余项指标开展信用评定,划分A、B、C、D四个等级,实行“一年一评、动态调整”。
科技赋能,搭建信用监管“智慧网”。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打通市场监管、金融、农业农村等多部门数据壁垒,建成农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全面归集行政许可、监督检查、奖惩记录等信用数据,实现“信用数据多跑路,经营主体少跑腿”。创新引入“可视化监管”手段,在核心生产基地安装智能监控设备,对接园区信用平台实现生产过程实时可查;同步打通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生产流程、检测报告等信息,构建起“来源可溯、去向可追”的质量信用链条。此外,畅通“12345”涉农投诉举报渠道,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信用监督,形成多方共治的监管网络。
奖惩并施,激活信用应用“价值源”。建立“红黑名单”管理制度,将信用评价结果与政策支持、金融服务、日常监管深度挂钩。对A级及以上守信主体,在农业补贴发放、项目申报、示范创建中给予优先支持,同时联合金融机构推出“信用贷”专项产品,实行利率下调、免抵押等优惠政策。
下一步,该园区将继续深化信用体系与农业产业的融合,拓展信用应用场景,让信用之花在田间地头持续绽放,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坚实的信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