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淮镇:高标准农田助力乡村振兴
2022-11-02 20:06 浏览人次: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11月1日,笔者来到滨淮镇1.2万亩高标准农田现场看到,这里沟渠纵横,田块成方,桥、涵、闸、站等基础设施配套,稻浪翻滚,农机穿梭,忙碌的收割场景和金黄的稻浪共同构成喜人的丰收景象。
据悉,这里的陆塘片区,此前6800多亩旱地,大多是分户零散种植,农田设施不配套,缺乏灌溉设施,耕种费时费力,严重制约了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农业发展。
2021年初,该镇向农业要效益,在坚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规模土地流转,承包经营权不动,经营权交换的方式,化零为整开展土地互换和流转“小田变大田”,开展规模性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旱改水”项目,由县农旅集团,滨淮镇联合建设涉及陆塘、玉龙、新圩三个村,耕地面积1.56万亩,对薄田、旱地进行“大翻新”。2021年5月与这3个村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同时6家农机合作社也参与产业发展运营。目前,全镇27个村(社区),已有16个村、108个村民小组推行“小田变大田”,全面实施“旱改水”,面积已达8.6万亩,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工程。
“多亏了‘旱改水’工程,为我们修通生产桥和路、灌溉渠,如今水、电、路都通。在今年夏天的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幸亏有了完善的灌溉设施,及时开机抽水抗旱,水稻长势非常好。”陆塘村村民张良俊既是“旱改水”的见证者也是受益者。他家原有8亩地,分散5至6块,多为旱地,以上茬麦子下茬玉米等旱作物为主,水稻为辅,加之家里劳力有限,只能靠种几亩地收成自给自足,另无其他生产经济收益。现在,农旅集团和镇村帮助搞土地流转,不仅可以每亩田拿到900元的土地租金,还可以就近就地务工多一份收入,土地还发挥了更大地效益,“一举三得”。
“高标准农田项目建成后,不仅能使全村‘小田变大田’,而且还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种植。我今年承包900亩,每亩水稻产量达600至700公斤。”陆塘村种粮大户徐加筛激动地说。2022年改造后第一年种植水稻,他尝到旱地改水田的甜头。陆塘片区改造1.5万亩基本农田,改造后新增土地162亩。今年6月播种的水稻,全部实施良种良法和机械化播种,水稻长势特别好,放眼望去,块块条田化、排灌设施完善,旱涝保丰收。据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田间测产计算,一年一季小麦、一季水稻,市场价每亩的产值达3600多元,收益比以前的一季小麦、一季玉米收入多760元。现在通过土地流转,村民们既收地租,还能腾出时间到就近的镇民营创业园、县沿海工业园等地打工增加工资性收入,一年可拿到两份收入。
近年来,滨淮镇在实施高标准农田工程中,按照“田块成方、渠相通、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改造标准,坚持与新农村建设、现代化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发展等项目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农村抛荒地、废弃地、废沟塘、散户拆迁等整理,确保耕地总量上升、质量提高。
“以前,我镇各家各户田地面积小而分散、道路窄、沟渠排水不畅,遇到大雨就内涝,每逢干旱抗旱水源都十分困难,农民耕种积极性不高。自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农村田地大变样,‘小块变大块、大块变条田’,整个片区域完善大中沟、支渠疏浚及节制闸、泵站、桥梁、渠道等配套工程建设,田成方、林成网、沟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格局,达到了现代化农业建设标准,增加了耕地数量,提高了耕地质量,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种植效益,提升了土地产出率。‘两增三提’改出了丰产田、希望田,真正实现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镇党委书记吕博说。
该镇旱地改水田项目,水稻规模种植经营步入正轨后,下一步,将对全镇18万亩耕地、粮油、特经作物实施统一区域规划,全镇一盘棋,实现粮食质量、生产效益、水质土壤保护的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引进农产品企业深加工项目,探索建设“稻虾共作、稻鱼种益”,一二三产业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融合示范区。形成示范区效应,打造一流的水稻、鱼、虾、蟹区域公用品牌,推进和加快具有滨淮特色的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争当沿海经济高质量发展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