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黄河故道片区乡村振兴的滨海路径
2022-04-19 19:21 浏览人次:
编者按:乡村振兴,故道先行。我县境内黄河故道西起县农业园关南村,东至黄河故道入海口的滨海港经济区六合村,中泓长度达83.43公里,涉及10个镇(区、街道)、190个村(社区)。去年以来,我县抢抓省党代会提出的“高水平建设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发展廊道”以及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黄河故道片区乡村振兴的历史性机遇,聚力促进黄河故道片区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昔日的“地理高地”正蝶变成为“幸福高地”。
本报即日起推出“黄河故道片区行”专栏,集中展现我县黄河故道片区镇(区、街道)加快打造“向海而兴”的生态富民带、现代农业示范带、特色旅游风光带以及构建生态富民发展廊道、高效生态农业集中区、城乡融合示范区和河海联动实践区“一廊三区”功能结构与布局中的特色做法和业绩成效。敬请关注。
一个全长83.43公里、涉及10个镇(区、街道)190个村(社区)、1240个村民小组、83.2万人口的地区,也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能不能破解多年发展不平衡的难题?能不能在加快推动黄河故道片区洼地隆起的新征程中,实现“地理高地”向“幸福高地”华丽转身?
答案,就写在1949平方公里的滨海大地上。
立足于强农,打造“洼地”崛起样板
四月的黄河故道沿线县农业园浦岗村,金色的油菜花海随风荡漾,绿色如碧的西兰花长势喜人。“今年春上,我种植了980亩西兰花,每亩种植2400株,每株成本1.2元左右,预计再有20来天开始采摘,今年市场行情每公斤6元,每亩可净赚4500元左右。”种植基地负责人叶继军高兴地告诉记者。
短板就是潜力,差距就是空间。长期以来,黄河故道片区是我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乡村治理和生活品质的洼地,片区群众对改变落后面貌、过上幸福美好生活有强烈的愿望。
群众的迫切愿望,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去年以来,我县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引,坚决贯彻落实省市关于“高水平建设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的决策部署,把黄河故道片区乡村振兴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乡统筹、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坚持优先满足要素配置、优先保障资金投入、优先安排片区农村公共服务,全面统筹推进片区乡村振兴工作,努力把黄河故道片区打造成为生态富民带、现代农业示范带和特色旅游风光带。我县召开黄河故道片区乡村振兴工作推进大会,出台黄河故道片区“十四五”发展规划、加快乡村振兴实施意见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激励意见等系列文件;科学编排11大类、78个农业产业项目,整合县财政资金1亿元,计划投资超23亿元。
我县在扛实稳粮保供责任前提下,始终坚持市场主导,做优产业布局,着力打造“一区三带一基地”,“一区”,即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果树、蔬菜两大主导产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生态旅游业;“三带”,即海港大道特粮特经产业带、S327设施农业产业带、滨淮高速四青果蔬产业带;“一基地”,即在县城周边主干道两侧建设蔬菜、瓜果直供基地,新增林果特经、四青蔬菜等5万亩。深化与中粮、中农农服、京东等国内著名企业在产业、技术和人才等领域的合作,立足招优引强,实施精准招商,做长产业链条,常态化开展四季招商,重点培育粮油、肉制品精深加工两大主导产业,全年新上千万元农产品加工项目15个以上,5000万元以上项目镇区全覆盖,亿元以上项目5个以上;做响产业品牌,培育壮大“滨鲜四海”农副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做特“农业社会化服务联盟”,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服务,全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
立足于增收,加快村强民富步伐
解决了“面子”的问题,更要解决“里子”的问题,老百姓的腰包鼓了,发展才更有动力,治理才更加有效。
“我们村‘两委’班子从2014年以来领办创业果蔬专业合作社,不断强化产业支撑,共流转土地100亩,种植蜜梨和蔬菜轮作,其中春季种植青毛豆,夏季种植西兰花,秋季种植青根菜,年收益近30万元,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县农业园夹堆村党总支书记宋明表示。
产业是富民之基、富民之源。我县不断夯实产业富民基础,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通过适度规模经营降本增效,片区行政村土地规模化经营比重达到45%以上。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新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通过保底、保价收购,构建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
抓创业就是促发展、促就业就是保民生。我县着力加快区镇联动发展,持续推进镇区民营创业园建设,大力招引全产业链项目,大项目入区、小项目入园,帮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就地就近就业,拓展农民增收主渠道。充分利用长法村干部学院等载体,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把农村剩余劳动力最大限度转移出去,帮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高层次行业、高收入岗位转移就业,不断提高工资性收入比重。完善创业政策,实施农村创业富民行动,把鼓励城镇居民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延伸覆盖到广大农民,加大创业补贴、担保贷款等方面政策兑现力度,发挥名校优生的智力优势,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创业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保姆式”服务,引导更多农民追寻商机,创业致富,推动“打工潮”向“创业潮”转变。
创新激励发展,榜样引领前行。我县聚焦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充分挖掘资源潜力,盘活集体资产,巩固拓展物业租赁、资产经营等发展路径,支持发展乡村产业,创新探索融合经济、绿色经济、服务经济和“飞地”经济,鼓励村村抱团、深化村企合作、探索村社融合。拓宽村集体增收渠道,鼓励经济相对薄弱村(社区)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村(社区)优先领办新型合作农场。
立足于村美,建设宜居宜业乡村
“东邻千亩优质稻米基地、西接满园香生态果园、南临界牌科技产业园,一条以社区为核心的环形产业经济带正在崛起壮大。现在居住环境好了,晚上可以到广场上散散步、跳跳舞,家前屋后很整洁,我们过去做梦也没想到能住进这样漂亮的新房子!”界牌镇周庄村党总支书记郭学军说。
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环境,让百姓收获更多幸福感。我县深入推进农村布局美、环境美、生活美,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加快编制村庄土地利用、村庄建设、产业发展“多规合一”实用型村庄规划,实现村庄建设“一张图”管理。加强对撤并乡镇的管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依规建立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管护机制。采取引导进城入镇、规划发展村庄组团翻建、新型农村社区扩建等方式,全年改善农房2400户以上。
我县高度重视农村“厕所革命”,针对主管部门变更、历史资料缺失、群众习惯难改等困难,今年计划实施农村户厕改造整村推进项目15个,完成农村户厕改造3000户,确保到“十四五”末全面完成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任务,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主动谋划老年化社会趋势应对策略,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探索推广“党建+养老”等服务新模式,年内确保建设符合标准的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3所,建设枢纽式养老服务综合体2所。
立足于生态,推动农旅融合发展
“县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总投资约12亿元,计划用海646.9公顷,用地30.8公顷。分三期建设,一期工程已完成投资4.2亿元,目前已建成海洋牧场多功能综合平台、配套船艇采购及其附属设施建设等。近期,完成了海域通航论证、海域使用证办理、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报评审。”县农旅集团董事长张良潮告诉记者。
黄河故道沿线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我县将紧密依托黄河故道特色风光,整合黄河故道文化资源,集中打造黄河故道百里观光带、黄河故道流域历史文化博物馆、月亮湾海滨旅游度假区等,形成黄河故道生态文化旅游集中地。整合宋公堤遗址等红色文化资源,打造黄河故道红色文化旅游打卡基地。整合通榆枢纽水利风景区、万鸟天堂等,打造梨花语生态旅游度假区。整合海洋牧场、冰雪大世界等,打造沿海生态旅游康养基地,形成黄河故道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立足于善治,擦亮乡村治理底色
“以前是路难走、货难卖,垃圾到处丢。去年以来,我村紧紧抓住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试点机遇,深入开展‘五整治一增绿’行动,先后铺设14米宽黑色路面3.1公里,水泥路面10.5公里,新建、改造桥梁10座,安装路灯200多盏,建成村民健身文化广场5处、6000多平方米,改造发包民房外立面20000平方米,喷绘2400平方米乡情文化墙,实现了三方共赢和共建共管共享,村民比较满意。”天场镇秉义村党总支书记徐善祥告诉记者。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涵,也是构建和谐家庭、和谐村镇的重要元素。我县致力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县、镇(区、街道)、村(社区)三级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下乡进户、入脑入心,推进黄河故道片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全覆盖基础上的高质提升。建立健全以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发挥道德讲堂、文明积分超市、新风餐厅等载体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