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要立足我国盐碱地多、开发潜力大的实际,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积极发展深加工,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认识发展盐碱地特色农业的意义
盐城沿海滩涂总面积达4533平方千米,占全省沿海滩涂面积的70%。开发利用好宝贵的滩涂资源,对于人均耕地面积0.7亩、仅为全国平均水平一半的江苏来说,更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必须靠耕地支撑保障。作为江苏的农业大市,盐城拥有1160万亩农田,其中近500万亩由盐碱地开发而来。因地制宜、科学有序治理好盐碱地,能够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提供有力的土地资源支撑,对确保谷物基本自给、保障口粮绝对安全意义重大。 二是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盐碱地改良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体现,是“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它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江苏省盐城市,昔日的盐碱地经过持续治理,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盐碱荒滩变成林海绿洲,绿色家底更加厚实,如今已大规模种上了小麦和水稻等农作物,而且收成一年比一年好。 三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举措。通过耐盐碱品种培育、农机农艺配套、工程建设等集成应用,不仅可以向盐碱地要粮,还可以利用盐碱荒(草)地发展饲草产业和现代畜牧业,进行修塘养鱼、发展光伏等立体开发,培育盐碱地特色农业,将为拓展多元食物渠道、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重要支撑。
盐城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基本情况
如何在广袤的盐碱地上高质量造林?近年来,盐城积极探索挖掘沿海地区造林潜力,科学谋划、多措并举建设盐碱地造林工程,努力在土壤改良上求实效,在耐盐树种选择上做文章,在困难立地造林技术上下功夫,助力盐城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的实践样板。 一是深度挖潜实施盐碱地营林。2023年,全市共完成盐碱地造林4335亩,其中新增1321亩。2024年,全市盐碱地造林试点面积达829亩,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18%。通过多年实践,盐城摸索出一条因地制宜的盐土绿化之路。 二是编制盐碱地造林地方标准。2024年以来,盐城以深化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为主线,科学落实国土绿化行动,并且在沿海县市区推广使用《沿海盐碱地生态防护林建设技术规程》的地方标准,并深化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持续开展耐盐树种试验。标准规定了造林设计、造林地整地、造林、森林经营及档案管理等,其中沿海盐碱地生态防护林推荐墨西哥落羽杉、中山杉、刺槐、乌桕、白榆等为主栽树种,中度盐碱地及重盐碱地造林前采用种植田菁等生物措施进行改良,轻度盐碱地造林时增施有机肥,降盐改土并增加有机质,为今后进一步规范开展盐碱地造林提供技术指导。 三是废弃盐碱地矿坑变碳中和林。推动废弃盐碱地矿坑变碳中和林基地。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是盐城首个碳中和会议,为践行“绿色低碳发展,共享生态滨海”的办会理念,市委、市政府提前部署,对位于亭湖区黄尖镇的一处废弃盐碱矿坑进行水系改造和土壤改良,新建50亩碳中和林,用于抵消会议所产生的碳排放,这是盐城引领“零碳”新风尚、创新生态修复方式的生动实践。
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困难与挑战
结合盐城实践,盐碱地综合利用还面临不少现实困难与挑战。 一是耕地盐碱化治理难度增大。灌排渠系、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越缺乏、土壤盐碱程度越高,盐碱地的治理利用成本越高。近几十年,节水灌溉技术被广泛应用,有效促进了节水节肥,但大范围、长期推广滴灌使得盐分沿土壤孔隙上升到地表累积,亟待系统治理和解决。 二是改良后的盐碱地稳定性差。盐城盐碱地发育在海水浸渍的盐淤泥上,积盐过程先于成土过程,盐源充足、排水不畅,导致地下水位浅、盐分补给快,若不持续开展治理和压盐,很容易再次返盐返碱,需要持续投入、久久为功。 三是技术支撑有待加强。当前,在盐碱地综合改良利用上,国内外已呈现出由“改良土壤适应植物”向“选育植物适应土壤”转变、由注重经济效益向生态优先和高质利用转变等新趋势,也呈现出分类分级利用核心技术缺乏、绿色智能高效生态模式不足、特色农产品产业化水平低等新问题和挑战。
做大做强盐碱地特色农业的建议
作为可以改造利用的非传统耕地资源,盐碱地是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无论从长远和现实来看,都需要我们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高质量统筹推进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 一是多措并举,不断改良盐碱地。盐碱地治理的本质是淡化表层、防治盐碱,培肥耕层、提升地力,核心是灌排配套、盐随水走。盐碱地治理的技术、产品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坚持四个原则:遵循水盐运动规律、综合施策、经济可行、安全可持续。工程措施包括建设排灌设施、平整土地等,通过完善灌排体系,淋洗和排除土壤中的盐分,控制地下水位,是治理盐碱地的根本途径;农艺措施包括合理灌溉、深松深耕、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化学措施是指向土壤中添加化学改良剂;生物措施包括种植盐生植物、种植耐盐绿肥和牧草、施加土壤有益微生物菌剂产品等。 二是聚焦关键,重抓盐碱地治理。盐碱地上种庄稼,不仅要经常补水压盐,施肥也要“少吃多餐”。持续发挥地质优势,服务粮食安全,在盐碱地种下新希望,长出大粮仓。既做好“地质+”的文章,也深化“+地质”多维度合作,深度践行地质工作服务于粮食安全。 三是科技赋能,宜久久为功。科技创新是盐碱地绿色开发和高效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抢占“盐碱农业”发展制高点亟须强化协同创新。从顶层加强规划指导。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涉及区域资源、技术装备、资金投入等多方面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建议尽快编制完成盐碱地综合改良利用指导意见和长期规划。持续盐碱地科技攻关。盐碱地综合利用的科技攻关需要稳定一批科技人员,“十年磨一剑”专研攻关,以解决盐碱地治理的上下游问题。加大技术攻关力度。聚焦绿色、高效、低成本目标,重点突破耐盐碱农作物品种选育、抗盐绿色栽培、生物生态强化、水盐智能精准调控、盐碱地增碳储汇等新技术及产品,突出技术研发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作者系滨海县委党校教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