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獐沟中学举行中考体育全真
 · 我县各中小学校重视体育教
 · 于利祥《人生赋》及两篇评
 · 于利祥旅行诗歌欣赏
 · 沙浦村:产业强村,让群众
 · 我县87万亩水稻开镰收割
 · 全国和全省春季农业生产视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上篇)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下篇)
 · 工业园招商引资势头强成效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 正文

经纬之间“编”出致富路
 
作者:吕纯军 实习记者 徐子乔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7434 发布时间:[2024-7-31]

  体验职业:柳编
  体验地点:正红镇草柳编产业园

  杞柳编织是正红镇的传统产业,具有上百年的历史。在当地有一句“金东坎、银八滩,篆河两岸金银滩”的民谣,就是指篆河两岸栽植的杞柳、蒲苇等给当地群众带来的收益。


闵思前正在编织果篮。  (吴贵民 摄)
  近年来,正红镇围绕强村富民目标,乘着电子商务发展的东风,采用“企业+订单+农户”的发展模式,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草柳编织的全产业链,让群众就业不离家,走出了一条群众增收、企业增效的传统产业振兴新路。
  71岁的闵思前是正红镇小尖村人,从事柳编手艺活已有50多年。7月26日下午3时,记者来到正红镇草柳编产业园佳德蒲柳有限公司时,他正在编织一个果篮。面前有锥子、剪刀、卷尺等工具,这是编织柳编产品的必备工具。
  据闵思前介绍,柳编品种多样,要经过选料、下料、抽皮、晾晒、钉模、编织、漂洗等10多道工序。
  “成品编得好不好,首先要看材料选得好不好。草柳编织是手工制品,要想编出好的产品,选柳很重要,我们当地都是选择杞柳作为原材料。”“此外,对柳条的湿度也要把握好,像现在夏天温度比较高,柳条要提前在水中浸泡一段时间;浸泡后要注意保湿,否则在编织中易因为水分挥发出现折断现象。”谈起编织技巧,闵思前娓娓道来,“编织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要有一定的弧度;最后的成品最好不要有折痕,需要通过手指互相配合,让柳条自然弯曲成型。”
  言谈中,只见他的手指上下翻飞,一条条杞柳条交互穿插,不一会儿,果篮就基本完成;随后,他借助锥子的力量,对果篮进行扎口,并用剪刀剪去多余的枝条,一个样式精美的果篮就呈现在记者面前,整个过程不到40分钟。
  “粗柳条定位、细柳条定型,手指将柳条串起压弯,再用锥子将柳条定型……在闵思前的指导下,记者也尝试着编织起来。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实际做起来,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闵思前告诉记者:“在编织过程中,要注意选用枝条的粗细和编织的走向,这考验着编者的功力和耐心。”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柳编是正红镇很多人都会的手艺。目前镇里涌现出以小尖村、陈圩村等为代表的一批杞柳种植编织专业村,编织的产品分为农用类、工艺类、家用类、旅游类四大类。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需求与审美也发生了改变。为了让产品美观,当地手艺人还创造出空花、菱花、荷花、海棠花等花纹。
  在镇草柳编展示馆,展陈着包括笔筒、储物篮、宠物筐、婴儿篮、装饰品、家具等200余种草柳编产品,覆盖了居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品种之丰富,做工之精美,造型之独特,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来自我们正红的杞柳制品质量高、款式新、造型美、工艺精,在海外市场很受欢迎,产品也是以销往海外为主。” 闵思前自豪地说。
  如何能完成批量的手工生产呢?闵思前告诉记者,柳编主要采用“公司+订单+农户”的生产模式,企业接到订单后将产品的模具、制作和规格等需求发给农户,农户按照要求完成订单就能获益。“每次接到新订单,公司都会安排我对参与编织的农户进行指导,涉及产品的规格、制作方法等。大家每天在家里就能编织产品,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一个月也能有两三千元的收入。”
  走出草柳编产业园,一旁的杞柳种植基地内,一排排茂密葱绿的杞柳在风中摇曳,长势喜人。落地生根为大地播绿,茁壮生长为群众创收,这摇曳的绿意绘制出正红镇柳编产业振兴的美好前景,激活了强村富民的“一池春水”。
  “柳编产业复兴的关键,是要增加其产品的附加值,创新品种和相关技术,延伸产业链,形成产品线下加工、线上销售的链条效应。” 正红镇相关负责人说,镇里正以龙头企业牵头,致力创建柳编等农特产品销售品牌,让传统柳编产业转型升级,激发这片红色土地上蕴藏的新时代活力。
  记者采访手记: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今年省委一号文件围绕“大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出了四方面的重点举措,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带动农民实现“家门口”增收致富就是其中之一。
  传统柳编手艺具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历史沉淀,对于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具有积极的作用。如何因地制宜、传承发展柳编手艺,让其焕发青春,关键还是在于市场,有市场才有人,有人才有传承。用“一经一纬”闯出共富之路,用“一枝一条”编出幸福生活。 
 (本条新闻版权归滨海县融媒体中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关闭窗口]  

滨海新闻网    滨海县新闻宣传中心主办
技术支持:滨海人才网 备案序号:苏ICP备1106084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