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滨海产业创新研究院:在外研发孵化助力本地产业蝶变
|
作者:唐颖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7215 发布时间:[2024-7-8] |
今年以来,滨海产业创新研究院按照“研发孵化在外地、产业化在本地”的“借梯攀高”模式,赋能本地企业设备更新、产线换代、产品提档,让更多科技之花结出丰硕的产业之果。截至6月底,该研究院签约引进艾信博(滨海)生物医学科技、江苏卓微生物、中科纳芯传感科技等多个前景好的科技型公司,其中博萃循环滨海装备子公司、那央生物科技公司等项目已成功落地滨海。 滨海产业创新研究院成立于今年1月份,是由苏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原业务核心团队与滨海经开区管委会共同创建的新型研发机构,由滨海箐英荟研究有限公司负责运营管理。该院采取“科技研发+中试孵化+园区集群发展”全链条项目成长模式,根据市场需求,完善产业研发创新网络,组织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助力产业蝶变焕新。主要从事产业政策梳理、产业链调研、产业论证规划布局、科技产业招商、项目孵化培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投融资等方面工作,致力于帮助本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近日,记者在位于县电子产业园的滨海产业创新研究院看到,租赁面积约1.2万平方米的办公加中试厂房,已装修完毕,即将安排孵化后的项目入驻。箐英荟公司项目经理钱苏湘告诉记者,该项目总投资0.2亿元,重点围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等主导产业,通过人才集聚、技术研发、项目引进、强链补链等手段,整合现有产业链和创新链的优势资源,攻关“卡脖子”及重大核心关键技术,培育一批优势产业、领军企业,带动滨海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逐步形成几个具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创新集群。 “我们团队核心成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广泛的资源渠道。采用离岸孵化+产能释放的模式,在苏州设立2000平方米的离岸孵化中心,用于孵化早期的科技项目。在滨海的中试厂房,主要提供给有产能需求的公司使用。”钱苏湘表示,预计在5年的建设期内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孵化科技型企业、服务当地企业方面实现多项建设目标,助力滨海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苏州离岸创新中心孵化项目——艾信博(滨海)生物医学科技项目,于3月在滨海注册成立。该公司核心团队由多位中科院资深海归教授组成,重点围绕单细胞富集与检测平台、单细胞测序技术平台和基于AI算法的单细胞数据分析算法平台,建立单细胞转录组、空间转录组、单细胞联合Bulk多组学等多种独特的分析流程和方法。钱苏湘告诉记者,该项目已于今年4月份实现开票销售。 “那央生物科技公司新上的微通道反应器制造项目将于8月入驻县电子信息产业园。”钱苏湘介绍说,而博萃循环滨海装备子公司也计划在绿岛智能制造服务中心新上年产10套锂电池回收装备项目,占地8000平方米。目前,已完成项目选址及可研报告编制,正在进行投资协议签署,预计9月完成设备进场及试运行。该项目建成运行后5年预计可完成产值1.5亿元以上。 在谈到今后发展时,该研究院负责人表示,预计在5年建设期内引进孵化企业落地数量20家,推荐1亿至5亿元项目30个、10亿元以上项目20个,立项产业技术研发项目20个,服务当地企业20家,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80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专精特新企业9家、瞪羚企业5家、独角兽企业3家、上市公司1家,引进全职研发人才300人,实现总体营收8亿元,吸收社会融资10亿元,市场估值200亿元。 “近年来,我们立足产业发展方向,不断培植新质生产力发展产业载体,加速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下一步,将根据研究院及引进孵化企业发展需要,切实提供相应的办公场地及标准厂房,设立专项引导资金支持发展。同时,严格把关入孵项目质量、孵化全周期,构建完善的创业孵化服务体系,保障研究院有力有效规范运行。”县工业园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条新闻版权归滨海县融媒体中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