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獐沟中学举行中考体育全真
 · 我县各中小学校重视体育教
 · 于利祥《人生赋》及两篇评
 · 于利祥旅行诗歌欣赏
 · 我县87万亩水稻开镰收割
 · 沙浦村:产业强村,让群众
 · 全国和全省春季农业生产视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上篇)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下篇)
 · 工业园招商引资势头强成效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 正文

红色滨海内核:正红故里 宋堤丰碑 红色堡垒
 
作者:admin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6977 发布时间:[2024-7-2]

  编者按:滨海红色文化的形成,有着坚实的思想基础、厚重的历史渊源和深刻的时代背景,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红色滨海内核——“正红故里、宋堤丰碑、红色堡垒”。
  滨海是革命老区,入选全国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片区,红色历史源远流长,红色基因积淀深厚。反帝先锋顾正红、长征英雄张绩之、捍海卫士陈振东、巾帼女杰陈涛等,这些从黄海之滨走出去的以及在滨海大地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树起了永远的丰碑。滨海现有以烈士命名的镇、村20个,全市最多,境内红色遗址近40处。9处革命遗址入选江苏省第一批革命文物目录,顾正红烈士故居、宋公堤是江苏省发布的首批红色地名。
  正红故里
  闻名中外、彪炳史册的“五卅”烈士顾正红是工人运动的先锋战士,是同日本帝国主义资本家进行殊死斗争的民族英雄,是滨海人民的英雄儿女。他的牺牲引发了波澜壮阔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顾正红烈士以他年轻宝贵的生命,抒写了中国和世界工人运动的壮丽篇章。
  1905年,顾正红出生于阜宁县篆河岸边小顾庄(今属滨海县正红镇)一户贫苦农民家庭。1921年10月,洪水淹没了篆河一带,16岁的顾正红随母亲背井离乡到上海谋生,先后进入日本资本家经营的内外棉九厂、七厂做工。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在他心灵上种下了仇恨的种子。1924年,党组织为发展工人运动,成立沪西工友俱乐部。顾正红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接受党的教育,聆听工人运动领袖邓中夏、恽代英、刘华等人的演讲,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提高了政治觉悟,并在“二月罢工”中表现突出,被吸收入党。1925年5月15日,日本资本家借故宣布工厂停工,不准工人进厂,停发工人工资。顾正红不顾个人安危,率领工人群众游行示威,与资本家理论,不幸被打伤,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年仅20岁。
  血沃中华肥劲土,寒凝大地发春华。顾正红的英勇牺牲燃起了上海工人的反帝怒火,成为“五卅”运动的直接导火线。5月30日,上海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帝大示威,当游行队伍行进到南京路英租界时,巡捕开枪镇压,当场打死、打伤几十人,酿成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随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上海爆发了全市总罢工、总罢课、总罢市。“五卅”运动像火山一样燃遍全上海,席卷全中国。
  日本资本家枪杀顾正红的消息传至阜宁,全县震动,群众义愤填膺。6月14日,阜宁学界邀集300余名地方人士开会,讨论如何援助上海工人的正义斗争,为顾正红报仇雪恨。盐城县外交后援会、上冈镇商会、阜宁县立师范学友会、阜宁旅宁同乡会、东台初中教员学生也纷纷发表通电,声援上海工人的斗争。
  “五卅”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揭开了大革命高潮的序幕。顾正红烈士以鲜血播下斗争的火种。1927年,钱福海、郭干祯等一批在上海加入党组织的热血青年回到家乡,传播革命思想,发展党的组织。当年12月,在顾正红的家乡成立了阜宁县东北地区(1941年后为阜东县,今滨海县)第一个党支部——篆河小学党支部。至1931年夏秋期间,阜宁县东北地区共建立13个党支部,活跃于水乡平原,开展各种革命斗争。
  宋堤丰碑
  宋公堤建于1941年,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阻海波于堤外、造平安于黎民”的开始,也是新四军造福人民的历史见证,著名作家阿英通过实地采访,撰写了长篇通讯《苏北伟大的水利工程建设——宋公堤》,详细记载了宋公堤修筑的艰辛过程。宋公堤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生动诠释了党员领导干部为民担当的忠贞情怀,是盐阜人民心中不朽的历史丰碑。
  1939年(农历)七月十五日,阜宁东北地区(今滨海县境)沿海发生罕见大海潮,淹死13000多人,有的全村、全家无一生还,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1940年春,国民政府江苏省主席韩德勤迫于舆论压力拨款二十万元修筑海堤,南起扁担港,北至头罾,全长41公里。但施工中腐败丛生、七折八扣,标准一再降低,只修了一道低于高潮位的海堤。当年8月1日(农历六月二十八日),遇潮袭被毁。该堤由于堤身矮小单薄,被人们讥称为“韩小堤”。
  1940年10月10日,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八路军第五纵队供给部长宋乃德任县长。在察访民意后,宋认为阜宁东北地区治海修堤最为迫切。在1941年2月召开的阜宁县第一届参议会上,经过长时间讨论,修筑海堤的议案最终获得通过。宋乃德代表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表态:修堤全部费用不由人民负担,以盐税抵押发行公债,日后归政府偿还。
  1941年5月15日,北段(头罾至废黄河口)工程正式开工。民工工资每方土两角七分,比“韩小堤”修筑时高出7倍。得知民工粮食短缺,黄克诚立刻将刚购入的12万元军粮,全部无偿接济民工。仅用15个晴天,北堤即告竣工,堤长27公里。6月20日,南段(废黄河口至扁担港口)工程开工。宋县长胸怀全局,走访群众,力排众议,排除困难,坚持施工。7月31日,南堤竣工,堤长18公里。历经千难万险的全长90华里的沿海捍海大堤,终于胜利竣工。就在大堤竣工不久的一天晚上,恰逢海啸翻腾而至,比1939年海啸水位高20公分,冲击时间延长20分钟,但新堤屡经冲击,岿然不动。为了铭记以宋乃德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作出的卓越贡献,当地老百姓将这道海堤誉为“宋公堤”,并竖立了纪功碑。从此,“宋公堤”的美名世代流传,至今苏北沿海人民仍传诵着这样一首民谣:“由南到北一条龙,不让咸潮到阜东。从此无有冲家祸,每闻潮声思宋公。”
  红色堡垒
  滨海处于鲁南、苏北结合处,抗日战争时期是连接延安、华北、山东的重要战略通道,是八路军南下、新四军北上的重要战略基地,有着丰富的盐、粮食、棉花等战略资源,是华中局、新四军重建军部、苏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战略后方。新四军及抗日民主政府在滨海发动群众减租减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开展反“扫荡”斗争,组织抗日宣传,发展统一战线,扩大人民武装,带领人民剿匪反霸,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如火如荼。阜东(今滨海县)是苏北地区最早光复的县份。
  被称为苏北“小延安”“华中金库”的新滩盐场所产的食盐,不仅供给民用和军需,盐税还解决华中部队大部分军响,连“国母”宋庆龄1946年为梅园中共谈判代表抢运的3万担盐,也是从这里运走的。县境的地方抗日武装既是对敌作战的战斗队,又是群众工作的宣传队,也是军需物资保障的供给队。1943年春设在今八巨镇前案村的“盐阜印钞厂”,生产的“小牛票”流通盐阜市场,补给新四军军饷;1942年秋起,先后设在八滩、振东、正红、界牌等地的“三师军工部”与“枪械修造所”,为主力部队和县民兵大队源源不断地提供枪支弹药;1941-1945年分设在八巨东港和正红新港等地的“三师野战医院”与“野战卫生所”,有近千名伤病员从这里康复走上杀敌战场;1941-1945年期间新四军三师创办的“油米厂”,既发展了地方企业,又把生产的油料供给部队。解放战争中,党带领阜东人民一直坚守这块土地。参军热潮迭起,从1946年8月至1948年11月,共有8108人参军。
  阜东县支前工作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为前方提供了多批、大量的人力和有关支前用具。在整个淮海战役中,阜东县先后有1.76余万人参加支前,其中一次就组织8000多人、8000多辆小推车运送20多万斤粮食支前,为淮海战役胜利作出了可贵的贡献。渡江战役中调集了能装载4-5千斤的大船420多只,干部、船工2500多人。“车轮滚滚推送军粮上前线,自筹船只渡军过长江”,就是当时阜东人民主动支前的写照,彰显老区人民的勇于担当精神。


顾正红烈士


顾正红烈士塑像


民工推送军粮到海堤修筑工地


当年修筑海堤场景


盐阜印钞厂印钞设备


新四军三师军工部遗址


顾正红烈士故居今昔对比

宋公堤展板


宋公堤遗址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关闭窗口]  

滨海新闻网    滨海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技术支持:滨海人才网 备案序号:苏ICP备20003721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5-84229255 举报邮箱:bhrbt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