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獐沟中学举行中考体育全真
 · 我县各中小学校重视体育教
 · 于利祥《人生赋》及两篇评
 · 于利祥旅行诗歌欣赏
 · 沙浦村:产业强村,让群众
 · 我县87万亩水稻开镰收割
 · 全国和全省春季农业生产视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上篇)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下篇)
 · 工业园招商引资势头强成效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 正文

记忆中的那些渔事
 
作者:顾立佳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7368 发布时间:[2024-3-28]
  我的家乡有一条四五十米宽的自然河,东起头渡口(獐沟)直通射阳河,西止四渡口连通张家河,曲折蜿蜒25华里。因源头处于獐沟,家乡人通常称为獐沟河。
  30年前的獐沟河上,波光粼粼,水网密布,沟汊纵横。芦苇、青蒲,随风摆尾,水生杂草摇曳生姿,鱼虾穿行其中,野禽戏水,飞鸟捕食,是大小鱼虾、鳖、蟹的回游、觅食、休息、藏身的天堂。儿时看过的獐沟河上的一些捕鱼场景,如今已消失殆尽,已成记忆。
  渔簖
  靠水吃水,靠簖取鱼,这是苏北串场河常见的渔事。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住在靠近獐沟河河堤的农户,除了生产队集体劳动获取工分,年底分红取得微薄的收入外,就是靠空闲时间,在河边插簖取鱼,卖后换取油盐酱醋的零用钱。
  所谓“插簖”,就是直立地插在水中的一排排竹箔,它是由竹蔑或芦苇编织的捕鱼工具。
  朝迎日晖,夜沐月华,簖上出鱼一般早晚各一次,叫倒簖笼。儿时早上上学,总会看到住在獐沟河边的人家,他们就会用插簖捕鱼。一般在河的两边插上头十个簖,随时可插,又随时可倒,十分灵活。当然,如果庄上有人家来了亲戚,主人会随时去倒簖笼。倒出的鱼虾鲜活肥美。
  特别在夏末秋初,是簖上最忙最热闹的季节。重阳前后,又是簖蟹的旺季。
  俗话说:秋风响,蟹脚痒。月白风清,万籁俱寂,恰逢蟹汛之夜,一盏桅灯挂在簖帘高处,摇晃着昏黄的光亮,映落到水面上,散发出温暖的气息。
  看簖的人,在夜幕降临时,点亮簖口两旁的马灯,在河岸边点燃稍带湿的粗壮草萋子,因为“稍湿”,耐火且烟多。因为蟹的习性,一是有趋光性,二是有“烟瘾”,三是有攀爬性,这样一股焦香味伴着浓烟,四散在河道水面上,这时草丛中的蟹闻到这种味道,本能地向簖箔纷纷爬来,蟋蟋嗦嗦,看簖的人每隔半个时辰,坐上小船,拿着手电筒,将爬上簖箔的蟹一一擒来,滑下去的蟹本能地沿着簖箔向两旁爬去,因为看簖的人早已在两岸靠水边按上一口尖底缸,缸旁挂上马灯,蟹见到灯光,争先恐后地向灯光方向爬去,落入“陷阱”,看簖的人就可以“守灯待蟹”了。
  渔家自古就有“千罾万簖,捕不到一半”之说。渔簖的记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爷爷讲的一个故事。獐沟河上,在一个朗朗的月夜,捕鱼人驾船过簖,见簖口挂着两盏马灯,隐隐约约,听竹箔滑过船底的声响,嘎嚓嘎嚓,疑似梦境,恍若隔世。讲的是传说,但不管是残阳下的还是月夜里的,渔簖确乎已成为水乡的一种意象了。
  簖打在内河里,拦截整个河道,基本不受水情影响。据说渔民有个流传下来并约定俗成的规矩:三里罾,五里簖。就是说罾与罾之间、簖与簖之间要保持一定的间距,并在渔簖的中间部位留下丈余宽的活动网具,簖则要闷在水下一两米,为了让行船通过,也为放走漂浮的杂草等,同时为水族留个自由通道,说明智慧的老祖宗知道取与舍的辩证关系,给我们后人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扳罾
  扳罾是一种古老的捕鱼方法,在先秦的典籍记载和唐宋的古画中,就有扳罾。它是把细纱网或棉纱布绑在十字形竹蔑或木棍上,中间坠上石块等重物,以便罾能沉入水底。待一段时间起罾,就能网起鱼虾了。这种扳罾属于小型化,适宜在小河小港中进行。
  獐沟河的扳罾是大型化的,撑起罾的胶绳都是绕在木制的轱辘上,靠人力拉动,使偌大的罾(面积可达三四百平方米)从水面上升起。
  记得在家乡严庄大圩上就有两家扳罾,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们两家以捕鱼为副业,收入还是不错的。但也是一种苦力活,在扳罾的过程中,要付出较多的体力,有时还可能岀现安全问题。
  扳罾属于“守株待兔”的捕鱼方法。鱼看不到网,人也看不到鱼,无数次的扳罾起落,能不能网起鱼全凭运气。但别小看这种守网待鱼,也有它的科学道理。从事扳罾的人就会知道,涨水时河水浑浊,河中的鱼缺氧,大多会往水上乱窜,这就给了扳罾带来了机会。
  夏天的雨季,逢下大雨,别人都回家躲避,扳罾的人却穿着雨衣来到河边起罾,因为涨潮,鱼群会追随新鲜的水流。
  对扳罾捕鱼的人来说,起罾是最紧张,也是最快乐的时刻,尤其是渔网浮出水面的一刹那。一双期待的眼睛紧盯着水面,心也随之提到了嗓子眼——水落网起,看到鱼在网里活蹦乱跳,心里便乐开了花;网出水面,什么也没见着,心中便有一种淡淡的惆怅。
  扳罾的记忆顽强地镌刻在我的脑海里,铭心刻骨。不经意间,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或似曾相识的场景,它就会悠然地浮现在眼前。恍惚间,思绪便会联想到扳罾,随着扳罾的起落,扳起收获,落下希望,而等待的过程,却悄然变成了岁月流逝的沧桑。
  我怀念扳罾,怀念扳罾那悠悠的一起一落,在诗情画意里,落下的是等待,扳起的是希望。
  鱼鸦
  鱼鸦抓鱼是一种被渔民使用了上千年的捕鱼手段。据传在公元960年左右,宋朝南部的渔民就开始试图使用鱼鸦捕鱼了,这是汉族渔民代代相传的技艺。只需要人一声令下,鱼鸦便在水里飞掠俯冲,最终叼着鱼停憩在渔人的竹竿上。
  鱼鸦,也叫鱼鹰,学名叫鸬鹚,是一种体型较大的海鸟。它们的翅膀宽大,颈部较长,羽毛一般呈现黑带墨绿的颜色,而且泛着油亮的光泽。
  鱼鸦之所以能成为捕鱼的高手,是因为它们拥有极强的捕鱼能力。首先,鱼鸦是潜水和游泳能手,它们飞行潜水的姿态非常优美,先把脑袋脖子伸直,翅膀缓缓扇动,低低地从水面掠过,下水后跃出一点再翻身潜下。
  其次,鱼鸦有带钩的尖嘴和敏锐的听力,可以准确地分辨出猎物在水中的动向。有时候水域比较昏暗,水下可见度很低,几乎看不清环境。这时鱼鸦就会听声辨位,借助自己的翅膀划水,悄悄地潜伏到猎物的身边,然后猛地发动攻击。
  再次,鱼鸦还有集体合作能力。当一只鱼鸦抓到一条大鱼的时候,因体力不支,其他鱼鸦看到后就会不约而同地前来协助,一起将鱼抓住。鱼鸦这种合作的精神,令人类学习和仿效。
  獐沟河上常常有扬州的宝应和兴化一带的渔民用鱼鸦捕鱼。河中鱼鸦捕鱼的场面常让岸边观看的人评头论足或欢声笑语。
  有一回,我刚好放学走到严庄大圩,远处划来了几只鱼鸦小船,每只船上两边都站有四五只鱼鸦。小船行到我面前时只听到“放老鸦啦……”一会儿,河岸上就兴邪风似的聚满了人,尤以放学的学生居多。
  “吆罗嗬……”在渔人的吆喝声中,“嘎咕咕……”鱼鸦清脆的一声鸣叫,姿态优美地跃入水中,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
  放鸦人一边娴熟地用脚不住地踩响活动的艎板,一边洒脱地扬起竹竿,像乐队挥动的指挥棒,忽左忽右,忽远忽近,忽急忽缓,不停地拍打着水面,河里顿时泛起一阵水花。鱼鸦时而奋力前行,时而升头小憩观望,在翻动的水面出出没没。
  水里蹿出一条大鱼!三四只老鸦俯冲而至,“咕咕”的叫着,争先恐后,奋力追捕。它们伸长脖子,机敏地用铁钳般尖利的喙,啄鱼眼、咬鱼尾、叼鱼鳍……鱼儿拼命挣扎,一时间水花翻飞。
  还没来得及看清楚,一条大鱼被“抬”到船边,渔人眼疾手快,“吁吁吁……”一声吆喝,鱼头进了抄网,“啪”的一声,鱼儿干净利落地甩在船舱里,阳光下,鳞片泛着闪闪银光。
  “鱼鸦衔鱼了!”岸边的人们激情四溢,欢蹦乱跳,甚比渔人还激动,好像自己吃到大鱼似的。快乐的嘶叫声,沸腾声融为一片。
  当我们看到渔民发号施令后,鱼鸦就会冲到水里迅速抓鱼。在这之前,捕鱼人会在鱼鸦脖子上系一根细绳和铜环防止吞鱼,在得到鱼后将扣环打开,还顺便喂鱼鸦一条小鱼。
  鱼鸦听命于捕鱼人的口令,这是鱼鸦捕鱼一个重要环节。为此,必须需要驯服并且不断地训练鱼鸦。让鱼鸦听懂口令,捉完鱼及时飞回渔民的竿子上等等,非常地考验人和鱼鸦的默契和合作熟练度。
  熟能生巧,训练有素,这何止是训练鱼鸦捕鱼的基本功,人类的生产技能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獐沟河,一条蕴藏着水乡神奇又充满生机活力的河泽,承载着远古文明又澎湃现代气息的地方。可如今再也不见过去的那些渔事,我想,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整治河道,保证泄洪的畅通。河上设置渔簖和扳罾,一旦发生洪涝,势必影响泄洪。二是保护渔业资源,利用鱼鸦捕鱼是对鱼资源一种较大的破坏,甚至是毁灭。因为鱼鸦在人的影响下聚集在一片水域,会导致水中的鱼类数量锐减。其他以鱼为食的飞禽失去了一部分食物,水中的微生物、水草等也会因为鱼变少而大肆生长,造成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这是一种不良的循环。
  我想,不仅是我的家乡獐沟河上消失了这几种捕鱼的技艺,其他地方也应该有类似的情况吧。
  竭泽而渔,焚薮而田,环境为我们创造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我们为了获取利益而不加节制地对大自然进行索取,最后受到影响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因此,曾经在河上看到的诸种捕鱼技艺都已成过往,这正是国家基于环境保护的需要而采取的保护措施的结果。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关闭窗口]  

滨海新闻网    滨海县新闻宣传中心主办
技术支持:滨海人才网 备案序号:苏ICP备1106084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