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且将荠菜试春盘
|
作者:何宇红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7259 发布时间:[2024-3-22] |
春风十里荠菜香,其他野蔬总不如。 清晨,你若去热闹喧嚷的菜市场转一圈,一定会发现很多地摊上摆放着新鲜欲滴的荠菜。那是老大爷老大妈在田埂地头辛勤挑挖的,散发着泥土的芬芳,瞬间能勾起人的食欲。若是去晚了,根本买不到。 春天里,若不吃一道大自然馈赠的野菜,便觉得是对春天的辜负。毫不犹豫买一袋回家,洗干净,烧一锅开水,把荠菜放进去迅速焯几秒钟,荠菜顿时从老绿变得嫩绿而柔软,一股勾人馋虫的清香在厨房间弥漫开来。水不需要拧太干、切碎、倒入刚榨的菜籽油拌匀锁住水分、加入葱花爆香的肉糜、打一枚鸡蛋、再倒一些芝麻油、放适量的盐、顺着一个方向搅拌均匀。不需要鸡精和生姜,以免破坏了荠菜本身的鲜美。 一家人齐动手,于谈笑间包成一个个圆鼓鼓的荠菜饺子,饺子煮熟了,咬一口,唇齿生香,满嘴都是春天的味道。 记得小时候,在麦田里、油菜地里,经常看到荠菜拖家带口、安营扎寨。 放学后,我就挎一个菜篮子,带上小手锹,和小伙伴去挖荠菜,回家交给妈妈就出去玩了。妈妈像变魔法一样,用最原始的柴火灶煮出一锅味道鲜美的荠菜粥,当屋顶上空的炊烟渐渐消散,听到妈妈扯着嗓子喊“回来吃饭了”我们就一溜烟跑回家,急不可待地捧着热乎乎的碗,哧溜溜地喝粥,直到肚子吃得溜圆才放下碗筷。 中国人吃荠菜的历史由来已久,在《诗经·谷风》中就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叙述。在唐代,人们要在立春挖荠菜,用来制成“春饼”吃,还以荠菜为主料制成“春盘”作为礼物互相馈赠,有“盘装荠菜迎春饼”之说。如今,我们所吃的“春卷”,就是从“春饼”延伸而来的。此后,春天吃荠菜蔚然成风,流传至今。渐渐的“吃春”竟成了诗意的饮食文化。 荠菜,不仅鲜嫩清香,且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其中含有的胡萝卜素与胡萝卜不相上下。现代医学研究,荠菜具有和脾、清热、利水、消肿、平肝、止血、明目的功效。 自古以来,荠菜深受文人墨客的厚爱,并且留下很多赞美的诗篇。“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这是宋代爱国诗人辛弃疾咏荠菜的名句。在诗人的眼里,城里的桃花李花最怕风雨摧残,而那溪边盛开的荠菜花才是最美的春色。诗人托物言志,表明自己不惧严寒不畏权贵的高尚情操。 一代大文豪苏轼在贬官外放时,当地旱情严重,他和乡邻们去麦田里挖起了荠菜,用荠菜、黄豆和粳米一起煮粥,称为东坡羹。苏轼极爱荠菜,有诗为证:“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 陆游也是荠菜的铁粉,他不仅喜欢制作“东坡羹”,而且在多首诗作里提到了荠菜。尤其在《食荠十韵》中,更是不厌其烦地记录了烹饪的过程。直至发出“吾馋实易足,扪腹喜欲狂。一扫万钱食,终老稽山旁。”的感叹!可谓是“嗜荠狂人”。而我最爱这两句“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美忽忘归。”瞧,诗人有了荠菜竟然忘记归家。 随着时代发展,农家人都用上了除草剂,荠菜的身影很难寻觅。这是荠菜的命运,可是它绝不向命运低头,春风吹又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荠菜吃法也很多,荤素烹调均可,如清炒、凉拌香干、包春卷、荠菜包子、荠菜汤圆等等。不管哪一种吃法,都是清香可口,柔嫩鲜香,令人回味无穷。 新时代的农民嗅到了商机,在蔬菜大棚里人工培育荠菜。我却觉得那肥厚碧绿的叶片少了天然生长的味道。 当年迈的母亲听说我花钱在街上买荠菜吃,不顾风湿疼痛,带着方便袋和小铁锹,蹲在人家油菜地里寻找荠菜,挖了一袋子给我做春卷。 在我们苏北地区,荠菜春卷算得上是初春季节的时令美食,刚炸出来的春卷,外面金黄酥脆,里面鲜香多汁,咬一口,慢慢嚼,让荠菜的清香和味蕾来一个灵魂的碰撞,几个春卷下肚,只觉得满腹春风荡漾。 荠菜的青春芳华也就短短数日,若是你一不留神,错过了荠菜的鲜嫩,它就学牡丹一样怒放,那细碎的小白花别有风韵,引来许多蝴蝶上下纷飞,“春风只在园西畔,荠菜花繁胡蝶乱。”荠菜开花了也是一宝,立夏用来煮鸡蛋又是一种食疗。 踏青须春早,诗酒趁年华。品尝一口春滋味,这个春天才算得上了无遗憾。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