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芋团的味道
|
作者:何宇红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7257 发布时间:[2024-3-14] |
在异地漂泊多年的日子里,每到年关,山芋团总会跑到我的记忆里,勾起一缕乡愁。那热气腾腾的厨房,母亲忙碌的身影,一家人围坐的灯火可亲,都随着山芋团的香气,弥漫在岁月的长河里,挥之不去。 在我的家乡——盐城滨海,习惯把红薯叫作山芋,甚至我们说话的口音也叫“山芋腔”。说山芋腔的人直来直去,彼此说话都是大嗓门,为人豪爽,热情好客。 山芋团,是苏北地区特色小吃。从我记事起,只有逢年过节宴请亲朋时,母亲才会做山芋团子待客。因食材珍贵,做工繁琐,平时很难吃到。通常,过年前几天,母亲就准备好猪板油,切成小丁,用白糖腌制备用。 母亲总是早早起床,开始准备包山芋团的馅料,洗萝卜、擦丝、挤水、剁肉馅、炒芝麻、用擀面杖研芝麻碎,叮叮当当忙半天,萝卜丝伴肉馅和芝麻白糖馅就备好了。主角自然是白糖腌的猪脂油。 接着母亲就洗上一盆山芋,去皮、切片,上锅蒸,等山芋蒸熟了,趁热用铲子压碎,分少量多次地倒入适量的山芋粉。因为太烫了,开始只能用筷子搅拌,等到稍微冷一点,母亲就用手反复揉搓,揉到不软不硬不湿不干才正好,往往一个粉团揉下来,母亲被折腾得腰酸背痛满头大汗。 当然,最难做的是一个个圆嘟嘟的山芋团了。母亲将掐好的小粉团放在手心里搓圆后,再稍稍用力拍扁、打磨光滑,揉捏成碗状,然后左手托着,往里面放入馅料,右手将边缘慢慢捏拢、最后放在手心里搓圆。为了区分馅料,母亲特意把猪板油馅搓成椭圆形的,在她的巧手制作下,很快就摆满了一匾子圆乎乎的山芋团,引得人垂涎欲滴。 蒸山芋团是个技术活。山芋粉比例太多,蒸出来的山芋团容易坍塌不圆润;若山芋粉太少了,容易散,不好包馅料。所以这里都有讲究,而母亲仅凭手感就知道比例合适,确实令我佩服。 我们兄妹三人都跃跃欲试,想要帮忙,往往是越帮越忙还“露馅”。这时候的母亲,一改往日的风风火火,满脸温柔地接过我们手中的“残次品”,又巧妙地修整成一个个圆溜溜的山芋团。山芋团在母亲的安排下,整齐划一地在自己的位置上等待“升华”。 等到全部包好了,下一步就是蒸了,父亲自告奋勇担当烧火的“重任”,而我们则围坐在厨房里,等着山芋团出锅。终于,在漫长的等待中,厨房里雾气缭绕,弥漫着山芋团的香气,那香气中带着丝丝甜蜜,预示着新年的幸福团圆。 开锅了,那一个个元宝样的山芋团在雾气蒸腾中散发着诱人的光泽,趁热咬一口,里面的猪油晶莹剔透,混合着白糖的甜和香,瞬间由舌尖传递到大脑。不由地咂咂嘴、慢慢嚼,闭上眼睛细细地品味。只感觉那是一场舌尖与美味的碰撞。忍不住发出一声感叹“太好吃啦!”一口气能吃好几个,直到肚子吃得溜圆。 因农田实行集体承包,母亲已多年不种地了。我们也很多年没有品尝到山芋团的滋味了,而街上买的总觉得缺少了什么。和孩子们说起来,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困惑,不知道山芋团为何物? 如今,漂泊半生的我又回到家乡,尽可能多地陪伴母亲。母亲虽已过了古稀之年,除了有点风湿,身体还算硬朗。 为了让我们吃到正宗的山芋团,初夏,母亲挥舞镰刀,去河坡上砍去一人高的荒草,硬是用铁锹开垦出几垄地,栽种了一百棵山芋苗。到了秋天,她用借来的手推车把挖出来的山芋推到加工厂,收获了十几斤山芋粉。 过年了,一大家子十几口人热热闹闹,母亲忙里忙外也不觉得辛苦,还乐此不疲做几屉山芋团给孙辈解馋,也给儿女留下最温馨的回忆。 虽然现代化厨具代替了柴火灶,缺少了火光照射脸庞的热气腾腾,唯一不变的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的温情,并且代代相传。年味也凝聚在一个个山芋团里,凝聚在一家人团聚的氛围里。 山芋团,一个普普通通的食物,却承载着我对家、对年最深的眷恋。那不仅是一种食物的味道,更是一种家的味道,还有母亲爱的味道。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