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年味幽思
|
作者:顾立佳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7784 发布时间:[2024-2-8] |
随着春节的临近,很多网友对过年发出感慨,吐出了心里话:年,就这样过了,心,却依旧,像平静的湖面,无波无澜。从什么时候开始,过年,不再是一种憧憬,而成了一种形式。过去的年味再也找不回来了!能有如此感慨,我能理解,对于六十出头的我来说,深有体会。 我想,年味的缺失不外乎以下两个原因。 其一是物质方面。以往过年,缺的是年货,但不缺年味。生活条件差,温饱都解决不了,哪里有钱购买年货呢。一年到底,能买上二斤肉炸团子、花二元买件布做新衣服都是奢望。我记得在腊月二十三四,父亲从杀猪人家买回二斤肋条肉,挂在房屋木钩上,我们每天仰望这块肉不知多少次,嘴里都已渗出口水来。奶奶每次看到这个场景,都哄我们说,等到过年炸团子给你们吃呢。 那个时代流传这么几句话:过年了,小孩欢死了,大人焦死了,老人愁死了。这些话我至今记忆犹新,昭示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农村过年的窘境。但就在这种艰难的生活条件下,老百姓仍然豁达向上,乐在其中过新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开始扫尘(给自家房屋和门窗进行清扫洗擦),腊月二十五六,家家户户相互帮忙蒸馒头,一到掀壮(馒头从笼锅里取岀),他叫你尝尝他家馒头味,你又让他吃吃你家包馅鲜。那种帮忖友爱的“礼数”,无不反映善良的老百姓过年内心的喜悦心情和祈愿幸福快乐、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每到腊月三十下午,会写字的人家门庭若市,何故?原来是庄上乡邻来写春联。我父亲写一手好字,每年三十下午都要写上半天,一刻功夫闲不下来。好在我也十二三岁了,也许是遗传的原因,毛笔字写得也不赖,就帮父亲写一写。那个时候,水缸,猪圈,茅房等都贴小一点的一张红纸,讲究人家都要写上字。什么“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勤俭持家”呀,等等。下午四五点钟开始贴门对(春联),家家户户门窗都贴上挂浪。 到了三十晚上,每家都要炒斤把花生、葵花籽,准备招待初一来拜年的亲朋好友。三十晚上一家人吃过晚饭后,父母亲还给我们小孩压岁钱,那时正常给三五角钱,能给一块钱就是万幸了。然后各家还要进行搓园子(用糯米粉制成),留作初一早上吃,寓意新年团团圆圆。到了初一早晨四五点钟光景,家家开门放开门鞭,迎接新年的到来。炮竹声将,我们小孩都惊醒了,母亲叫我们不说话,把枕头边的大糕和果子捏一点放嘴里(三十晚上睡觉前大人放在小孩枕头旁),预示来年默默闷闷大发财。 如今过年,生活条件好了,什么年货都不缺:馒头自家不蒸,让人家加工;花生、葵花籽家里也不炒了,上街称三四斤完事;春联都是买现成的,贴时也不用糨糊了,都用透明胶带了。许多的这些,由于其间缺少一个经手制作的过程,体验不到劳动的乐趣,缺少年味宜然! 其二是精神层面。过去虽然生活条件差些,但过年的味道很浓。 每到农历三十日中午,一家人围在桌上吃团年饭。饭前,父母还要烧上两张纸钱,算是给逝去的先人送上的压岁钱,并祈祷叩头后再吃饭。那顿团年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大餐,虽然只有两三碗菜,但家人团圆时的那种欢喜,各家各户飘出来的那个香味,饭桌上晚辈孝敬长辈敬的那一杯酒……才是真正年的味道! 正月第一天,小孩们穿上父母给自己做的新衣服,走岀去放小鞭掼对炮,在冰面上滚铁环;大人们也穿上洗得十分干净的衣裳,走到几里路的大队部看戏,什么坐轿子玩大鱼船呀,地方小淮戏等等,传统文化的渲染让他们津津乐道,笑逐颜开。不便行走的老年人就窝在家里,晒晒太阳,嗑嗑瓜子,唠唠家常。另外,青年人三人一撮五人一伙聚集起来打打小扑克,掷掷小骰子。当然也至多只有头两元的输赢,也算不上赌博。 正月初一过后,相互走亲访友,人情世故随礼。那时,亲戚家们办事往往都集中安排在正月里,其原因就是没有什么农忙事,一年就这么点时间,使大家能够得以闲下来。随礼也是很微薄的,三五元表达个礼数就行了,相互吃饭,喝两杯小酒,更是情意绵绵。这样的人情场景在我儿时的心里一直铭记,现在更是怀念。特别是春节期间,亲戚之间都要相互请客吃饭,更是充满温馨的情调。 记忆中大人总是叫我们小孩去带客人,当亲戚讲礼不想来,我们就会使出小孩的杀手锏——睡地上赖着不走,这样亲戚也无奈,只好被我们小孩“牵着鼻子走了”。 那个时候由于物质匮乏,因为大家日子都不好过,所以请客吃饭也很简单。方桌八人,多一人坐拐角。正常是六大碗,团子,膘、萝卜烧方块肉、青蒜炒肉丝、煮鱼,最好的就是粉丝烧老鸡。小菜盘就是萝卜片、香菜、黄豆仁、糖大蒜、花生米之类的。酒是至多一元一瓶的白酒,大家都用小酒杯,喝两盅也就心满意足了。 尽管大家吃得简单,但亲朋好友之间其乐融融,亲情友爱无不体现在每个人端着酒杯站起身碰杯的那一瞬间,呈现在人们面前那恭贺新年的言谈举止的年味上。哪像现在动辄上饭店,觥筹交错,酒过三巡,海吹胡侃,甚至为喝酒还弄得面红耳赤,不欢而散。最后结账走人了,桌上还剩几个菜没动筷子呢,铺张浪费奢侈之风甚烈。何有亲情世故,更谈不上温馨的年味了。 所以,过去过年,缺的是年货,不缺年味;现在过年,缺的是年味,不缺年货。 久违的年味归来乎!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