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獐沟中学举行中考体育全真
 · 我县各中小学校重视体育教
 · 于利祥《人生赋》及两篇评
 · 于利祥旅行诗歌欣赏
 · 沙浦村:产业强村,让群众
 · 我县87万亩水稻开镰收割
 · 全国和全省春季农业生产视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上篇)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下篇)
 · 工业园招商引资势头强成效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 正文

我家住在西街头
 
作者:范后安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7563 发布时间:[2023-12-21]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六、七岁,那时刚记事,当时的东坎街格局形状,就像个“丰”字,只不过这最后一横下的竖尾巴要向北拖20米。具体讲:这“丰”字的竖线就是代表现今东西方向的东坎中路,三条横线分别是南北方向的(按从上到下顺序)阜东中路、渔市口巷、人民中路,而三条横线外的东头的竖线则就是东坎东路,三条横线外的西头北移的小尾巴就是东坎西路。这里特别介绍一个标志性建筑,即新西饭店,它坐落于最后这一横线人民中路上,三间铺面大门朝东直对主干路东坎中路,形成西街头第一个丁字路口。而在同一条人民路上,在新西饭店向北20米,然后再向西拖出的小尾巴东坎西路上又形成了第二个丁字型路口(一个向东,一个向西。),通常我们把这两个三岔路口方圆20米内叫成东坎西街头。
  小时候的西街头,沿街路面约4米宽,路中间一块块青条石,两边分别用青砖人字型排列,立着铺到路沿。但在东坎西路和人民中路这个交汇的三岔口上,约有五、六米长宽的范围,是全部用废旧大磨盘和大条石相间铺地,略和其它路面有所不同。
  西街头的商铺和老街一样,一律人字头屋脊、小瓦、木板门,沿着路面整齐相对而立,一家挨着一家,住房则都是连在商铺的后面向里延伸。西街头商铺林立,德和南货店、李为奇药店、朱大璜布店、史家酱油店、严家染坊、孙记旱烟店、钱记茶炉、菜场、肉铺、饭店等等应有尽有。
  特别是东坎西路这个丁字型路口,也许是因为这地方是朱浦和西坎两方向农村人进东坎街的咽喉之地,也许就是因为那五、六米范围宽长的那几块旧磨盘和条石块,比起其它青砖路面光滑干净许多,所以每到“逢节”,农村人上街,肩扛的、担挑的、小车推的都必经过这里。他们公认这里歇得下脚,放得下担子,可以到路边买几个烧饼,去茶炉喝口茶,坐饭店里打个尖,再在路边把从家里带来的农产品卖掉换个好价钱,开心地到肉铺买个2斤肉,铁匠铺买个草抓,木匠铺里按上长木柄,再到供销社扯上块把花布,买个灯油火纸什么的,反正在西街头能很方便地把要办的事都一一办好、办全。总之,从我记事起,西街头逢集时人翻翻,挤不动。草行,猪市,粮食行,各店各行家家生意兴隆,难怪老妈常说:西街头是块风水宝地。
  小时候,我家就在这块风水宝地上,东坎西路朝南向第三家。我家临街商铺一间,屋顶上小瓦18行,铺面木板门10块,紧挨后面还有两间住房,我当年出生的衣胞脐带,就被老爸埋在那一间的东窗脚下,寓意“扎根”。早年间,公私合营前,我们家开饭店,我家左边即东数第一家是钱记茶炉,第二家是周记棺材铺,我家向西是铁匠铺,江海滨酱油店和供销社,对面是肉铺、王记烧饼店。每到早晨,我家左边就响起“忽次、忽次”的铇木头声,右边则是“咣当、咣当”的打铁声,还有烧饼店升炉火用围裙拍打炉门发出的“嘭、嘭”沉闷声,西街头的早晨就是在敲与打的碰撞声中,烟与火的热气腾腾中开始的。
  小时候的西街头,公私合营的新西饭店,两进店房,前排三间是大厅和锅灶,后排是饭店包间,中间有个天井。那年头能去饭店吃个阳春面,下一碗水面,上面堆有几根肉丝,再外加一小撮青蒜花,那就奢侈了。我们一年也难得吃一次,一般是在和妈妈听戏后,才能有这样的享受。但在这新西饭店还真有非要一提的难忘之事。当年,老街没电灯,西街头唯独他们店里有个汽油灯,相当于现在40瓦日光灯亮。因为此,我和我的小伙伴二哥成、王小三、我妹等几个人每晚必在那里聚会,玩捉迷藏,为了不被人找到,有一次我躲到饭店锅灶后柴堆旁,不小心被锅堂里炸出的火星,将我刚穿的新棉袄烧了一个铜钱大的洞,当时很害怕。在那个年头,做一件新棉祆是不容易的事,回家后幸亏有老爸袒护,才免遭老妈一顿打,但被唠叨数说了几日。这个故事,我到现在都能清楚记得,印象特深。
  小时候的西街头,进了腊月门,街面上更是热闹非凡,西街头转彩的、捏糖人的、卖汤圆的、捣台球的、打康乐棋的、卖春联的、说书的,到处挤满了人。到了晚上还有人敲竹杠沿街喊:“火烛小心,平安无事。”每到凌晨,我和我妹睡在床上,就能听到街头六合车(木轮车)的木轴轮压在条石路上发出的“吱吱呀呀”声,直到天亮车水马龙不停息。每每到这个时候,我们小孩的情绪也就被调动到极致,偷偷地在被窝里数着还差几天就过年了。因为只有到过年,我们才有肉吃,有新衣穿,还有新票子压岁钱。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不,是我们小孩的欲望再简单不过了。
  小时候,我总是想:如果有一个新西饭店的汽油灯做路灯,一夜到天亮不熄就好了,那我晚上走路就不害怕鬼了。如果下雨天,上学的后街路上,能和老街的青石板路一样,没有烂泥黏脚,这样下雨我就不会摔跤,掉到烂泥堆里了。斗转星移,时代在进步,当年的这些梦想,早已成了微不足道的小事。当年的东坎西街连同西街头,经过多年前的改造拆迁,也早已不复存在。
  走过繁华与落寞,当年西街头那些有趣的人和事都已和我们渐行渐远,随着时间的流逝,留下来的只是挥之不去的点点记忆,成为我这老小孩生命中抹不掉的一页。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关闭窗口]  

滨海新闻网    滨海县新闻宣传中心主办
技术支持:滨海人才网 备案序号:苏ICP备1106084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