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坚定不移发展实体经济
|
作者:马海涛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7495 发布时间:[2023-6-19] |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立身之本、财富之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4月2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瞄准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立足我国国情,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构筑我国未来发展战略优势提供重要支撑。 深刻认识发展实体经济的重大意义 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有助于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我们要深刻认识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立足自身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拓新域,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保障。 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物质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考察调研时强调:“中国必须搞实体经济,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自力更生是我们奋斗的基点。我们现在制造业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但要继续攀登,靠创新驱动来实现转型升级,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在产业链上不断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一定要把我国制造业搞上去,把实体经济搞上去,扎扎实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当前,实体经济发展仍存在突出性结构问题,支撑实体经济的高端智能技术相对短缺,制造业、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科技型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多方面困难。我们必须克服技术缺陷,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水平,不断发展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在强国建设中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从大国到强国,实体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历史和现实表明,国家要提高竞争力要靠实体经济。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才能更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体经济是基础,各种制造业不能丢,作为十四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和实体产业要以自己为主,这一条绝对不能丢”。只有恰当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明智把握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关联,我们才能更有效地应对短期挑战,推动长远发展。 牢牢把握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 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综合判断,我国发展仍具有诸多战略性有利条件,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只要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决策部署,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就一定能够抓住历史机遇、赢得发展先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二百二十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全球第一,是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之一,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具有重要地位,为实体经济的长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有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有产业体系配套完善的供给优势,有勤劳智慧的广大劳动者和企业家等人力优势,只要把各方面的优势和活力真正激发出来,就能够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的高等院校和科研平台也发展迅速,聚集了一批院士专家、青年科技人才。随着我国向高收入国家行列迈进,规模巨大的国内市场将不断扩张,实体经济也拥有着极大发展空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2022年我国创新指数升至世界第十一位,科技实力大幅跃升,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产业转型发展,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科技创新具备着显著优势,能对促进与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助力。创新驱动下的实体经济能保证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并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坚持创新与经济政策指引,做优做大做强实体经济 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以创新驱动实体经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以企业为核心构建科技和产业之间互融互通的桥梁纽带,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一是发挥企业产学研主导作用。促进科技成果更好地向应用转化,逐步形成领军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同推进的新局面。全面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引导产学研等多方主体的协同联动和科研成果的贯通式转化。二是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立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三是引导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利益分配和风险控制机制。完善的利益分配和风险控制机制是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行稳致远的有力保障。要加快扭转我国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转化动力不足、转化机制不健全、高质量专利数量不够多的现状。兼顾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利益诉求,充分考虑创新的贡献率,明确界定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责、权、利,探索通过成果权益分享等方式合理分配创新成果。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机制,完善风险评估体系和风险共担机制,拓展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和风险资金,有效应对成果转化风险、创新失败风险,提升创新容错率。 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位一体助力实体经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科技、人才和创新的三位一体,为我们理解和推动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战略指引。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吸引并培养各领域的优秀人才,让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作用,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科技是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科技进步可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同时,科技进步还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创新是驱动实体经济持续发展的首要动力。创新不仅包括科技创新,还包括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模式创新等。通过创新,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产业的升级转型,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注入新动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揭示了科技、人才、创新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为我们推动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应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发展的方针,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加强人才培养,促进创新驱动发展,以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目标。 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力度,着力推进助企纾困,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加大对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支持力度,综合运用税费减免、财政奖补、财政贴息、政府采购等多种政策工具,为市场主体加力赋能。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作用,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发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中央基建投资积极作用,支持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交通、能源、水利、农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调结构上加大力度。做好专项债券项目前期准备,提高项目储备质量,适当提高资金使用集中度,优先支持成熟度高的项目和在建项目。加大中央财政投入,推动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加快基础、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工程化攻关。落实税收、政府采购、首台(套)保险补偿等政策,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完善“小巨人”企业支持政策,加大对战略关键领域产业链和工业基础领域中小企业的支持。 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宽融资渠道,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引进更多国际先进生产要素,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资本和人员的流动、流通,促进国内国际市场可持续发展,为市场提供良好的监管预期和环境,为我国的发展扩空间、提质量、增动力,实现高水平科技的自立自强和发展的独立自主。加快推进制度型开放,放宽市场准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农业和制造业全方位开放,有序扩大电信、医疗等服务业领域开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更好发挥自贸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推动形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增强金融体系提供长期资本、“耐心资本”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我国正处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抵御风险提供了坚实依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需求结构和投入与产出关系发生重大变化,金融与实体经济适配性不足、资金循环不畅和供求脱节等现象相互影响。实体经济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而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应全面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坚决遏制经济脱实向虚。管好货币总闸门,防止宏观杠杆率持续快速攀升。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长期资金支持。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人才向实体经济集聚,吸收长期资本等优质生产要素更多向实体经济领域配置。健全普惠金融体系,改进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供给,加快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巩固拓展金融扶贫成果。督促中小银行深耕本地实体经济,严格规范跨区域经营。强化保险保障功能,加快发展健康保险,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健全国家巨灾保险体系。稳妥推进金融业高水平开放,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实体经济行稳致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有世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潜力最大的内需市场,要切实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抓紧补短板、锻长板”“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把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加快构建富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提升关键产品产量,通过补链、延链确保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稳定性;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在开放合作中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助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产业体系升级发展,一方面,要拉长长板,巩固优势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持续增强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通信设备等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另一方面,要补齐短板,尽快破解一批“卡脖子”问题,努力解决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市场应用有机衔接问题,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完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政策治理体系,加强区域产业政策之间的协调与稳定,合理调控产业链供应链经济结构与空间布局;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推进全链条网络资源的流动,提升“链主”企业的集聚效能。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集研发、资金支持和人才保障为一体的创新生态系统,为提升产业链韧性提供机制保障。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校长)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