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家的老屋
|
作者:刘德元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9266 发布时间:[2023-6-7] |
我家的老屋在獐沟老街街南首的篆河边,坐北朝南,青砖墙茅草顶。它由前后两屋组成,前屋面街,后屋朝河,两屋并连,相间开门,互通贯行。外公家住前屋,我家住后屋。 外公家早年从篆河里项村迁到老街,前屋为外公家古居,后屋系我家后盖。1954年当地在老街设立联合诊所,父亲被派至诊所从事医务工作,继而举家随父亲由复兴乡(后改称正红乡)仁前村迁至獐沟老街与外公家合居。陡增人口,居住拥挤,盖屋迫在眉睫。外公和父亲思来想去,为方便在一起生活,决定在古居后面盖屋。古居临河,后面可供盖屋空间有限。为满足盖屋进深,不得不采取两屋并墙,以腾出少许面积,再把盖屋墙线向河沿前移,再多利用一点空间,最大程度增加屋子宽度。临河盖屋,打牢屋基尤为关键,施工时父亲丝毫不敢大意,片刻不离现场,屋基开挖足有两米多深,根基用青砖由底向上砌就,再用水泥粘合焊缝,屋基更加牢固结实。采用两屋并墙方案,两墙间留下夹缝,如不作防水处理,下雨时雨水就会从屋面向夹缝灌入,形成渗漏,埋下隐患,为此,便在夹墙间浇铸一道排水过槽,以封闭夹缝,令雨水在槽内安全过行。浇铸过槽程序讲究,工艺考较。先用高标号水泥对墙缝进行泥封,后用水泥沙浆凃浇水槽,作加厚处理,确保不渗漏。最后收光,令槽面光滑,雨水在槽内顺畅通过。收光后槽体形成坡度,雨水顺坡而流,流速增快。建屋方案、施工质量称优,外公和父亲称心。 初始到獐沟老街定居时,我家只有父母亲、姐姐和我四口人,所盖两间居屋尚可够住。随着弟妹们出生,人口增加,居住则开始拥挤。对此父亲心有底数,并不着急。其实早在盖屋之初,他就为今后居住拥挤做好应对准备,提前把屋墙向上升高,在屋壁留下墙洞,到时搭阁楼。搭阁楼因陋就简,投入甚少,却有改善蜗居之效,为蜗居家庭所采用。父亲到仁前村把存放在老家的干树旧门运回,作为搭铺阁楼材料,请堂舅施工。楼阁搭址选在内屋不取外屋,这样便于就寝。搭铺施工时,堂舅先把墙洞拿开,将楼衬穿入墙洞,再用木插填实固定,然后划料拼板,摆放铺设。他划料精确,锯割麻利,操作自如。楼阁铺毕后堂舅还精心制作一副楼梯,此楼梯笨实耐用。接下来用芦席吊顶,芦席由母亲编织。母亲心灵手巧,从小练就一手编织芦席好技艺,这会儿是她大显身手的时候,母亲从柴市上选购小浆芦苇作为编织材料。小浆芦苇体矮壳薄,用它编织芦席,比用厚壳高秆芦苇织席更显席纹细腻,美观耐看,视觉效果更佳,但需多费工时,为追求精致,母亲不怕麻烦。她先用“撕子”(一种破芦苇壳带有刀口的专用铁制工具)把买回的小浆芦苇逐根撕破,运至老街粮管所晒谷场用石磙碾压,直至苇体变软成篾。成篾后母亲先逐根剥脱篾衣,然后把净篾拉直扎捆待用。编织前母亲细量吊顶长宽,精算织席规格,确保准确无误。编织时她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动作流畅,似行云流水,摆篾疾速,织编闪快,见缝凑紧,隔行变花,收边成席。随后请堂舅吊装,吊装用新竹条走边压缝,新竹脆而易劈,陈竹硬而难破。堂舅下刀利索,劈竹成条,规格一致。吊装落成,顶美如画,席秀似锦,目睹自己劳有所成,母亲脸上绽露笑容,她笑得那么慈祥开心。阁楼低矮,举头触笆,有些难看,母亲找来旧报纸作屋笆贴纸,对屋笆进行装饰。她用开水冲和面粉,制成浆糊,把浆糊涂于笆面,然后在笆面上贴纸。用旧报纸贴饰屋笆,虽较土气,但却换来阁楼出新变样。楼阁上放置两张竹床,为小人们睡床。阁楼中间摆放一张方桌,供小人们读书写作业用。姐姐1958年上小学读书,放学后她在阁楼上背书写作业,看到她背书,我也跟着她背,她背上我也背上,我背给母亲听,母亲看我能读书,于是在1959年春季把我送到篆河小学上春季班,此班属于学前教育类型,相当于现在幼儿园大班,这为我当年秋季上一年级读书先打个基础。姐姐和我读书都很用功,老屋外间墙上贴满姐姐和我读小学期间获得的三好学生奖状。 老屋外的傍地为家庭带来了生活方便,对这块凝聚自己心血之地,父亲惜之如宝。他每日晨起打扫,令傍地一尘不染;他从村里草窑买来碎砖铺地,令傍地雨天不泥泞;他在屋外窗前砌个花畦,种上牡丹、芍药、玫瑰等花草,令傍地添美宜人;他在河沿植树,两侧栽柳树,中间插垂柳,令傍地增绿加色。由于傍地土质松软,适宜树木生长,柳树呈疯长之势,十多年时间就长成参天大树,其树干粗壮,两人都拥抱不过来。夏日街坊们纷涌柳树下纳凉避暑,阵阵河风吹来,暑气顿消,垂柳婆娑起舞,似在欢迎街坊们到来。真是咱家栽树,街坊惠荫。那年母亲饲养两只对鹅,堂舅专门为其搭建圈舍,供它们在傍地上栖息。对鹅们白天下河觅食游玩,傍晚归宿进圈,生活颇有规律。它们善解人意,温顺听话。唯有一事令人操心,它们不愿在圈舍生蛋,执拗要到老屋东边河滩去生,去之前它们先发出哦哦叫声,意在要外出生蛋,母亲听懂它们呼意,每逢此时,便到屋东河滩伺候它们生蛋,待生下后取回。 家屋前河边常有木船社船只停靠,记得六岁那年,我到孙家船上玩耍,通过跳板时不慎滑入水中,顺流而漂,船主孙叔见状,瞬即跳入水中将我救起,为此事我受到外婆和母亲严厉训斥,之后再也不敢登船玩耍。为防止再发生落水事故,父亲请堂舅在河沿做一排防护木栅栏,以加强对我们安全防护。我从小在河边生活,夏日成天泡在水中,练就一套过硬的游泳本领。十二岁那年夏天某日,我到篆河丁字河口深水处挑战潜水,此处水流湍急,下潜全凭勇气,在河底处我无意中探摸到一支“关勒铭”牌金笔。此笔为建国初期国产金笔第一品牌,偶得金笔,我惊喜非常,这支笔从小学到大学我一直惜用,现仍珍藏于家中。 我家的老屋本是一宅普通民居,但它记载着繁多轶事趣闻,令人回味;见证了上两代人为家庭所作的付出,令人敬佩。老屋是家的代名和化身,它充满亲情,洋溢温暖,我们兄妹七人少时时光都在老屋中度过,老屋留下我们几多幼乐,几许童趣、几番韶华。为盖老屋,上两代人倾尽家力,耗尽心力,令家有所居,居有所适;为育后代,上两代人只为奉献,不图回报,令我们感恩,催我们感怀。我从高中毕业离家到村里当赤脚医生,从招工进化肥厂到恢复高考进大学读书,毕业后在县城工作,期间难有时间常回老家陪伴他们,每当想到这些,我就深感愧疚。如今欲尽孝而不可及,外祖父母、父母亲和曾鼎力相助我家的堂舅都早已驾鹤仙去,留下的只是我对他们的无比眷念和无尽怀思。老屋是家的本来,它令我思家有寻;老屋是根的所在,它令我念根有觅。无论何时,我都心装老屋,老屋是我心中的念想,老屋是我心灵的皈依。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