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工业强县,筑牢强势崛起“压舱石”
|
作者:任庆华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8248 发布时间:[2023-4-19] |
4月7日,伴随着响亮的开工令,我县17个重大项目按下开工“启动键”,其中工业类项目16个。作为当天的重头戏,总投资10亿元的金晖电池电解液项目正式动工,盐城金晖高新材料公司董事长何业峰表示,项目从洽谈、签约到开工,我县全程联系沟通、及时高效跟进,千方百计保驾护航,给企业落地吃下了“定心丸”。 项目开工的背后,是我县担当作为、创新实干的生动实践。自今年1月28日,全县新春第一会,“工业强县”推进大会打响项目招引建设加速度的“发令枪”以来,全县上下以起步就是冲刺的奋斗姿态,迅速掀起大抓工业、大抓项目的热潮。一季度,新签约、新开工、新竣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分别为39个、28个、10个,创历史新高。 工业是发展的根基所在、支撑所在、命脉所在。我县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工业强县、向海图强不动摇,着力造浓“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氛围,激发“创新、创业、创造”的内生动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拥抱蔚蓝 挺进产业蓝海 在我县,千亿级产业集群大多围绕滨海港进行规划布局。 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滨海港地处江苏东部沿海最凸出岸段,是江苏沿海建设10万吨-15万吨级码头条件最好、投资最省的深水良港。近年来,我县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地区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等战略叠加机遇,坚定向海而兴,依托港口良好的岸线资源和江海联动的优势,深入推进海河联运一体化发展,全力加快沿海开发和港口建设。以中国海油江苏滨海LNG、国信火电为龙头的绿色能源,以上海电气、海力为先导的绿能装备制造,以凯金、天能为主打的电池正负极材料,以金光、蓝素为引领的新材料,以港口、铁路为依托的现代物流等产业正在这里加速集聚。 作为国内规模最大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去年冬季以来,中国海油江苏滨海LNG接收站科学谋划,锚定目标,共接卸液化天然气船舶9艘,总计约58万吨液化天然气,气态液态外输量累计达7.3亿立方米,可发电约36.5亿千瓦时,可减排二氧化碳245万吨。 我县围绕LNG大力发展延伸产业,聚焦冷能综合利用,加快启动建设LNG冷能空分、冷能交换中心,加快向低温冷链、冷能发电等产业延伸,同时高效推进LNG保税罐的设立。 从面朝大海到拥抱蔚蓝,我县新能源产业可谓风生水起,现有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215.276万千瓦,其中风电达185.3万千瓦、光伏发电达25.476万千瓦。加快构建“风、光、火、气、氢”清洁能源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全力打造全国最大能源保供基地。 创新驱动 插上腾飞翅膀 蓝素生物材料公司董事长、清华大学博士李腾领衔的PHA产业化项目获第九届江苏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二等奖,吉尔多肽公司董事长徐红岩博士获市创新创业大赛成长企业组一等奖,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3家、授权发明专利320件,拥有省市级工程研究中心11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4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2家、省级研究生工作站3家,去年吸纳名校优生24人,引进创新类博士3名、创业类博士2名,申报省“双创人才”项目3个,入选“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2名、市“黄海明珠人才计划”领军人才项目2个……着眼于突破高端技术、落地高端项目、发展高端产业,突出产学研结合和科研成果转化,“科技强区、人才强园”在县沿海工业园区硕果累累。 创新是第一生产力。一个园区、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创新原动力的强力支撑。 我县聚力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鼓励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投入和创新力度,不断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成果,加快自主研发和转型升级步伐,打造了一批工业经济新增长点,加快实现传统制造业由“加工制造”迈向“智能创造”。在创新驱动战略的引导下,2022年,全县实现通过评价的科技型中小企业219家,新申报研发投入14.13亿元,新认定技术合同成交额20.5亿元,新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70项。 从引导100家企业布局知识产权、研发立项等核心指标,推动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覆盖面超过70%;到健全“科中小—高企—瞪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机制,今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家以上、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家以上、国家级“小巨人”2家,雏鹰企业、瞪羚企业、潜在独角兽入库企业10家以上;到完善“五位一体”科创平台体系,优化“孵化器+加速器”科技服务,促进科创园年内主体完工,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市级10个,培育省智能工厂5家以上;再到用好“科技创新激励政策20条”,发挥基金引导作用,提升“苏科贷”“小微贷”运行质效。迈上新征程,我县全面激发“龙头+小巨人+科技”乘数效应,持续育强创新主体,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提升年”“制造业数字化赋能”等活动,打造创新型企业梯队。 随着政府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提升、企业研发能力提升、创新平台载体质效提升等系列行动的深入推进,企业敢干的活力得以全面迸发。 对标一流 筑好“碧梧金巢” 贯穿“招商+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服务,加快推进组卷报批、手续帮办等前期工作,凯金项目从签约到开工仅用58天,正其心半导体项目95天试生产。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成为我县高质量发展的又一“硬招”。 作为“中国营商环境百佳示范县”,我县把营商环境看得比黄金还贵重,坚持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五个环境建设”一体推进,坚决落实“省42条”“市56条”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减环节、压时限、提效率,切实打通堵点、淤点、难点,真正让经营主体不断看到新变化、得到新实惠。 提升服务水平,唯有“快进键”。我县优化网上审批环境,实行“一窗综合受理”,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和“一件事”改革,深化“四减”事项落实,全面打响“滨不难”品牌。深化“放管服”改革,升级“滨海e企通”平台,强化惠企政策快速落实、奖补资金快速兑现,通过免审即享、线上申报等手段,兑现转型升级激励资金4000多万元。今年4月15日,二次为获得江苏精品认证、测量管理体系认证、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发放激励资金,举行银企现场签约融资,开展助企“面对面”纾困“零距离”服务活动,一系列用心贴心举措,受到企业的一致称赞。 “为企业办事服务的效能,是衡量政府职能转变、营商环境优化的一个重要标尺。”我县广大党员干部形成共识,牢固树立“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理念,密切与企业的联系沟通,“我们将继续以服务企业为导向,真正把精准为企纾困、暖心为企服务落到实处,让企业拥有到更多获得感。”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