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獐沟中学举行中考体育全真
 · 我县各中小学校重视体育教
 · 于利祥《人生赋》及两篇评
 · 于利祥旅行诗歌欣赏
 · 沙浦村:产业强村,让群众
 · 我县87万亩水稻开镰收割
 · 全国和全省春季农业生产视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上篇)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下篇)
 · 工业园招商引资势头强成效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 正文

苏北文工团二三事
 
作者:刘则先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9310 发布时间:[2023-3-17]
  在当年我军苏北文工团的几年战斗生活中,有不少插曲和趣事,想想还真有点意思,现追述其二三。
  办报纸,独具一格
  说起苏北文工团办过的报纸刊物,可能有些同志感到惊讶,认为没有这件事。可事实是确确实实办过的,而且还独具一格,甚至还是报刊发展史上的创举。
  1946年7月,文工团全体同志参加中共华中分局在淮安县西塘区的“五四”土改试点。在团长、指导员等领导人分头率领下,分配到鹅前、丁陈等4个乡。在分散的情况下,如何加强联系、交流信息和经验,副指导员李健想出个办法:办报纸。在当时经济、物质条件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且团体也仅几十人,范围狭窄,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办那种正规意义上的油印铅印刊物,而是采用一张光连纸裁成32开,装成一个册子,封面写上期刊名,文章如工作意见、情况,诗歌、小调等,均由各人用另一小型纸写就,以艺术编排的手法,粘贴在册子的各页上。首先由李健那个组开始编贴,然后转到另一组也是另一个乡继续,再由这个组的同志们将自己撰写的稿子继续贴在册子空白处,以后再向下一个组流动继续下去。一个循环,就是一期。在李健那个组将第一期向另一组转送后,又着手编排第二期。只当时因国民党发动内战,战火燃烧到苏北根据地,土改才匆匆结束,刊物只办了二期,且二期还没转到底。如今,对刊登的具体内容已记不清了,但各人用小型纸写的东西,贴在刊物里的纸张形式还记得清,有树叶形、三角形、椭园形等等,不讲规则,再加上艺术性的排贴,真是独具一格,很是新鲜,恐怕在刊物发展史上绝无仅有。
  1947年秋,文工团随华中工委迁至合德镇。不久,因敌情,又随工委转移到盐东县最南端的龙王庙(今大丰区三龙镇)。我们第一分队里有一位同志是原涟东县政府文印员,擅长刻方方正正的钢板字。我是一分队党小组长,便突发奇想,利用这位王姓同志的特长,得到分队长王震和王同志的大力支持,由我负责写稿、组稿和编辑,由王同志用钢笔书写,创办了32开两版取名《小文化》的二日刊报纸。内容主要反映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以及刊登文艺习作等等,每期七八篇文章,短小精干,总共有2000字左右,完全按报纸小形式编排,重要文章有主标、附标,标题字有大有小,有竖排、有横排,有的文章还外加边框,不同的是用钢笔工工整整的抄在纸上,而不是刻印、铅印。每期只能是一份,贴在墙上,让大家看。一共出了三期,因情况缓和返回合德而停办。分队的同志非常热情地写稿,每期到了大家手里,他们看了又看,非常开心。其他分队的同志知道过来看。在那样紧张的形势下,能有这样的兴趣,应该说是颇有意思,也很特别的。
  批准参军后的故事
  1947年初冬,在涟水保卫战前线,文工团临时调由地区后勤司令部、政治部领导,在前线开展文艺宣传活动。后勤司令部司令员、政委由五专员公署专员万金培兼任,专司其职。他接受前线部队的请求,在后勤直属机关和各单位动员一批干部到部队去当政工干部,当时也叫参军。文工团在传达这个精神后,许多同志积极报名,很快政治部就批准刘振华、戴煌、王新吾和我4人到部队去,我们都很高兴。不日,后勤司令部、政治部在驻地广场联合举行晚宴,欢送我们数十人到部队去工作。所谓晚宴,也只是红烧肉、炒鸡蛋、红烧鱼、青菜烧百页四大面盆菜,再加上酒。万金培致欢送词后,与其他领导人到各桌向大家敬酒祝贺,场面热烈,真有一种光荣感。第二天,团里也作了小意思的送行,也就是在正常伙食外,加一个红烧肉和烧百页。
  当日下午,我们便背起被包,依依不舍离开住在涟水县小桃园的文工团,离开多年相处在一起如同兄弟姐妹般的战友们,前往驻在阜宁板湖附近的地委机关去转组织关系,并在那里直接到部队去。当我们到地委驻地不到一里的地方,迎面遇见地委书记曹荻秋和他的警卫员。他见到我们觉得很奇怪,劈头就问:“你们怎么回来?”在听到我们汇报后,他面有不悦地说:“怎么要你们文工团同志到部队去?”随后又说:“你们先到招待所住下,等我同万专员联系一下再说。”第二天,地委组织部部长陈一诚告知我们,经研究决定,文工团不能削弱,刘则先两人回团工作,刘振华、王新吾两人到部队去。我和戴煌怎么也不愿意回团里,但没有用,组织上决定是不可以还价的。当天,我们俩人只好闷闷不乐地又回到了团里。这时,团里正在开全体党员会,大家都非常高兴地欢迎我们回来,那样的感情真是无法言表。我们坐下来后,便知道会议针对一些党员干部没有带头报名到部队去而在积极地开展思想批评。可见,当时思想工作的战斗性是很强的。同时,当时也深感曹荻秋书记、陈一诚部长是何等地关心文工团的文艺工作,而且作事果断而迅速,真是令我们感动,至今还难以忘怀。
  只办了两期的《原地》
  1947年1月,我们一行数人在团长尤挺军率领下去建阳总队工作,尤团长兼任总队政治处宣教股长,我不久也由连队调至宣教股任宣教干事,面对有4个连、400余人的队伍,俩人商量如何开展和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其中有一项措施,面向排班基层办个小报。取名《原地》,坚持原地斗争之意。经报告上级,得到党委和吴副政委(政委由建阳县委书记树海兼任)批准,并决定由尤团长兼任主编,我兼任编辑,一张16开两版的油印小报《原地》便诞生了。
  第一期印70份,分发到每个班排和直属各部门。因为内容比较丰富,又是反映总队的政治、文化、战斗、生活,头版头条还有总队党委《关于创办“原地”报的决定》,所以得到政委、总队长和指战员的广泛好评,为有这份报纸而高兴,并积极写稿和投稿。我们也兴奋不已。谁知,在办了第二期后,报纸遭到了厄运停刊了。原来,在第二期中,按照正规报纸办报的要求,也开辟了《批评建议》专栏,刊登了批评总队某参谋违反制度搞特权、私自在食堂搞夜餐吃的人民来信,这就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吴副政委大发雷霆,找尤团长谈话,勒令我们停办,我俩为此真是哭笑不得。现在想起来,我们那时考虑问题,也真是太天真了。然而,也因此增长了一点知识。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关闭窗口]  

滨海新闻网    滨海县新闻宣传中心主办
技术支持:滨海人才网 备案序号:苏ICP备1106084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