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獐沟中学举行中考体育全真
 · 我县各中小学校重视体育教
 · 于利祥《人生赋》及两篇评
 · 于利祥旅行诗歌欣赏
 · 沙浦村:产业强村,让群众
 · 我县87万亩水稻开镰收割
 · 全国和全省春季农业生产视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上篇)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下篇)
 · 工业园招商引资势头强成效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 正文

八巨老街琐记
 
作者:王友祥 包建华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9426 发布时间:[2023-3-17]
  谈起老街,东坎老街的人自然会提到东街头、西街头、渔市口等,而八滩人也会怀念起东城门、弯子口等。其实过去八巨镇也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老街,只不过没有东坎、八滩的规模大、名气响。但这丝毫不影响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如今,无论走到哪里、居在何方,八巨老街印象依然那么温馨和美好。
  八巨老街其实和东坎、八滩甚至正兴集一样,都是镇江东乡人的手笔。想当年,外地商人用一叶帆舟、半船杂货,便在黄淮淤积之地、海口荒芜芦荡处“落地生根”,其勇气、胆识令人敬佩,更重要的是随之而来的“长江文明”影响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八巨老街最早的住户中,贾姓名声比较赫然,他们是东坎“贾氏集团”的分支,还有戴姓、吴姓、杨姓、魏姓等,影响最大的当数谭姓。谭姓原本生活在黄黑泥洼东邻的老滩。1889年,老滩谭氏八世孙步鰲公乡试得中武举,次年分发两江督标候补千总、授武略骑尉,时年32岁。其父立和公、祖父廷贵公因儿孙名爵被移封武略骑尉,一时谭氏家族风光无限。
  坐落在八巨老街西半部分的谭氏老宅,记载了谭家那时的荣光。典型的坐北朝南、前店后院格局。前店开油坊的三间门面用于营业;后院东西各有三间厢房相对,用于生活;出北院门便是“谭大塘”,塘面排满从老黄河上游漂过来的木排,谭家的码头上也停泊着谭家的船只,用于经营木材等生产生活所需的物资。
  谭氏老宅的建筑风格颇有江南神韵。一色的青砖小瓦砌就,两边高耸三层马头墙;墙柱、屋脊等处均镶嵌砌着精美的砖雕;屋内大梁、檩条都系原木刨光后用桐油刷亮的优质木材,虽过百年而不腐。谭氏老宅一度被八巨公社作为文化站办公用房。整日里鼓乐喧天、人来人往,演戏的、看戏的和放学的、玩耍的孩童,只见人人的脸庞上都写满了快乐。
  八巨老街的最西头便是朱七爹大饼店了。这老夫妻俩艰苦持家,起五更、睡半夜,童叟无欺。平时也到食品站、供销社来买卖的乡亲们可以花最少的钱,吃到很香的大饼包油条。这时,朱七奶总会颠着一双小脚,一手拿着暖壶、一手拿着大碗,热情地与人们打着招呼:喝点水,别噎着,慢慢吃。要过年了,家家户户都要蒸馒头,这也是老两口最忙的时候,左邻右舍的都到这里来蒸又白又大的馒头,这寄托着人们对来年的希望。
  八巨老街当时最大的集体单位便是供销社。供销社院子大、职工多、商品全。计划经济时代商品短缺,生产生活方面的必需品都得凭票购买,那些徒步的、骑自行车的、推小车的、拉平板车的、开手扶拖拉机的乡村男女进进出出,一边办事、一边拉呱。恭候顾客上门的还有不少小店小户。老赵家的剃头铺、老顾家的车行、老潘家的刻章社、鲍二爹的裁缝店、老杨家的酱园店、老吴家的吃食店等等。记得还有一家铁匠铺子的生意也不错,这家人做的农具颇受乡邻们好评。
  八巨老街原本是“一字型”街道。1944年开挖的阜东河就是从街南边缘起始的。为方便十里八乡群众到老街赶集,便沿东河堤开了一条大路,从南面的徐新庄经阔港穿越老街到黄河南大堆,老街就此一分为二。老街东半部较为散杂。十字街向东第一家就是八巨小学,早晨,小学生的诵读声和伴着音乐的课间操、眼保健操的口令声此起彼伏。每月三日、七日逢集,这里就成为粮食行、柴草行、小猪行、鱼行和卖老鼠药、卖狗皮膏药、卖十三香、卖麦芽糖、卖吹泡泡的小商小贩们的地盘。吆喝买卖的、讨价还价的、抬杠斗嘴的交汇在一起,热闹非凡。
  当年有一个露天电影场,每隔几天,就有电影放映员前来拉上幕布,孩子们早早搬来板凳,抢占好位置,就别提过年似的那个兴奋劲儿。随着电影的开映,地雷的爆炸声、机枪的扫射声、敌人的哀嚎声、胜利的欢呼声便响彻整个夜空,其喧闹堪比《清明上河图》繁华的街景。
  “徐大庄儿端簸箕,王明小摊估不足”。这是八巨老街流传的俗语,说的是徐家做小零食生意,是用簸箕端着荷香螺螺、精糖蚕豆、水果糖、薄脆饼等叫卖的小贩;街对面的王家做小杂货生意,是一家摆摊卖玻璃球、橡皮筋、跳跳绳、鸡毛鞠子、铅笔刨子等儿童用品的小商贩。
  在老街的最东边就是八巨卫生院,这所不起眼的乡镇卫生院前身可是建国前颇有名气的阜东县黑热病防治所,1953年定名“八巨区联合诊所”,1956年改称“八巨区卫生所”,后来升格为“八巨区医院”,是滨海县第一所乡镇医院。1978年改名“八巨卫生院”,但至今当地人仍习惯叫“八巨医院”。老中医潘三爹、中医名家潘仲三父子曾在此坐诊,引来美誉无数。上世纪七十年代下放在此的江南名医江医师、浦医师、王医师、马药师等人,把这里打造成了能做大手术的乡镇医院,附近乡镇的重症患者也转此治疗,一时名噪乡里。
  斗转星移,日月穿梭!老街毕竟老矣,但其辉煌的过去,却永远铭刻在人们的脑海里。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关闭窗口]  

滨海新闻网    滨海县新闻宣传中心主办
技术支持:滨海人才网 备案序号:苏ICP备1106084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