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回乡梓品乡情
|
作者:张永祎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9455 发布时间:[2023-2-27] |
滨海经济开发区“海棠读书会”邀请我回家乡作一次我的新书《此情此景》分享会,当时确定的主题是乡情。该书中确实描写了许多乡情,许多文章也是最先在家乡的平台上推送出来的,所以能与家乡的读者进行当面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这也是难得的机会。家乡的同志考虑非常周到,管委会负责宣传工作的周委员来电说,他们准备同步进行视频创作,已邀请苏州专业人士赶来滨海,希望我能参与相关镜头的拍摄。于是,我便按照要求,提前一天赶回家乡。 车行路上,归心似箭,过了淮安以后,行程过半,车流量变少,道路上也非常安静,那种一马平川、广袤辽阔的感觉,确实令人陶醉。家乡是自己灵魂中的根,矢志不渝的向往一直都在。“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当确定了这次行程之后,头脑中就像过电影一样想象着回到家乡的情景。这时,夕阳从车窗照进来,一股暖洋洋的感觉传遍全身,看看外面的景色,时值秋高气爽,蓝天白云与金黄色的稻田相得益彰,如诗如画,房屋、田野、河流、树木等在风驰电掣的车旁匆匆退去。时光也仿佛如此,一闪而过,这时“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感慨,多少也让自己的心情变得复杂了起来。要是在平时,乡情的思念也许埋藏在心灵深处,而一旦踏上归途,那种“近乡更情怯”的感觉就会不请自来,且很快地弥漫开来,心心念念的心情反而会随着越来越近的距离而变得忐忑不安。古人也许是因为行路难回家难,他们经常会出现这种感觉不足为怪,而在今天通讯交通都异常发达的背景下,再出现这种情绪似乎不大合理,但许多莫名其妙的心情就在莫名其妙的情况下产生的,这也可以看出古诗对人性的提炼是非常精准的,也能跨越时空。乡情是一部精美的辞典,年轻时候只能读它的“薄”,年长以后才会读它的“厚”。厚德载物,心有千结,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这个时候我们看到的窗外风景,其内在“怯”的隐喻,也许大于外在“美”的欣赏。所谓“一片风景就是一片心情”,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我们在下午四点多钟到达了滨海。怪了,一到家乡,那种一路上与生俱来的纠结就变得一扫而空了。对此我自己也无法解释,也许无事生非才容易想入非非,到了地方以后就要脚踏实地面对现实了。我在宾馆里换好服装,坐等着去参加拍摄。这时周委员来电说,时间调整下,苏州来的专业人士建议,还是晚上去拍比较好。对此我好生奇怪,下午拍摄光线不是更好吗?为什么一定要晚上去呢?既然人家这样安排,肯定会有人家的道理,与其责疑,不如从命。 太阳已经落山了,天也渐渐地黑了下来。所谓苏州来的专业人士,原来是一个影视团队,有好几个小帅哥。我们见面寒暄了几句,就赶紧上车直奔东坎老街。东坎老街是我们家乡有史以来的一条主要街道,虽然如今已经做了一些改造,但从东街头到渔市口这个部分基本还是原有的格局。华灯初上,灯火辉煌,人来人往,熙熙攘攘,门店、摊点、招牌,时尚风、烟火气、吆喝声,到处都是一片繁忙的景象。摄像师让我在大街上随便走走,随便看看,不要刻意做什么,权当故地重游前来怀旧。这条老街在我们心里蜿蜒了多少年,触目所见,近在咫尺,确实有一种既遥远又亲切的感觉。我左看看,右看看,上看看,下看看,忽然一阵香味飘来,发现一家烧饼店已近在眼前。老板以为我要买烧饼,赶忙笑着招呼,其实我还真想尝尝,只是害怕镜头里的吃相难看,最终还是摆了摆手,弄得老板还有点不开心,我赶忙向他解释,因为拍摄不便吃饼(后来想想其实拍一个在家乡吃烧饼的镜头,也是一种乡味)。他没好生气地说,要拍怎么不白天来拍,晚上有什么好拍的?什么都看不清楚。尽管这是不满情绪的衍生,但人家确实言之有理。也不知他们怎么想的。我不仅对确定拍摄时间的缘由一无所知,对拍摄意图也无从知晓。他们开始没有跟我谈总体构思,我所能做的就是服从命令听指挥,后来渐渐发现他们是寻着《东坎老街,一个有故事的地方》这篇文章的线索来找历史痕迹的。这下我就全明白了,那我也就不用再客气了,马上反客为主,变被动为主动,因为我最熟悉自己写的东西,也最了解它们的出处。我跟他们介绍,这里是东街头,那里是糖烟酒公司,这里是老邮电局,那里是老新华书店,这里是双有理巷子,那里是百货巷子…… 我建议他们把百货巷作为重点,这条巷子里遍布自己的人生风景。这里有我母亲工作过的百货公司,也有爱人曾经工作过的五金公司,更重要的是外婆家就住在巷子的南端。我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甚至到大学的许多时光都是从这条巷子走来走去的。如今重返故地,确实“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他们是走在现实的巷子里,我是走在记忆的巷子中。时间在这头是渐行渐远,时间在那头又是渐行渐近。外婆家是一处三开间的厢房,外婆前几年就去世了,现在人去房空,过道的大门紧紧地闭锁着。睹物思人,遥想当年,此情此景,历历在目。他们只知道书中的事,不知道书外的情。他们拍的是镜头,对我来说那些都是曾经的岁月。 离开外婆家,我们回头往老街上走。摄像师突然一溜烟地跑到我前面去了,打开照光灯,用镜头对着我,就是一阵噼里啪啦地猛拍。这个时候在逼仄狭长的小巷里,没有其他行人,显得非常静谧,只有我们几个踢踢踏踏的脚步声在巷中回响,我便随口说了两句:“所谓乡情的记忆,就是在小巷里,就是在老房子里,就是沉浸在脚步声里,让我们感受到心情的澎湃”,这绝对没有台本,也不是预设的语言,没人叫我说,我原本也没准备说,就是情感到了这个点上,情之所至吧,一不留神就把自己的心声给吐露出来了,没想到,弄“拙”反成“巧”,偏偏还得到了他们认可。 西街与东街不同,经过重新改造,已经焕然一新。我们看到,一条贯穿南北的大道从渔市口处切开,把东街与西街一分为二,原来连为一体的老街,变成了隔路相望的两端。我们穿过马路,走到对面,看就到“滨海老街”的牌坊巍然耸立,古色古香的,很有韵味。按照摄像师的要求,让我先走进去,然后再走回来。走路虽属寻常事,但有时真要走好路还真的不容易,特别是在自己心中有了镜头感之后,就越发是希望自己能够走得更好点,结果适得其反,越走越差,甚至到最后连路都不会走路了。一阵晚风吹来,轻拢慢捻,浓淡相抹,让我从头到脚都穿透了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自己也好像慢慢地从紧张的情绪中解放了出来。开始认真观察起四周的变化,还悄悄地与自己心中原版进行对照,通过一字一句地认真阅读,在字里行间确实发现了许多差异,但整体的感觉还是,曾经灵魂依旧在,只是当时已惘然。对于这个问题的较真,忽然让我来了兴趣,几个镜头过去,竟浑然不觉,直到摄像师说,今天拍摄任务已经完成了,自己尚觉意犹未尽。为了看看拍摄效果,摄像师打开机器屏幕,把今天的所有镜头都给我回放了。“晚风中闪过几帧从前”,画面生动,图像自然,拍得真不错,毕竟是专业团队!只有一点好像不尽如人意,就是晚上光线有点暗。他们说这个不要紧,后期剪辑时可以再调,并告诉我,明天上午还要到新华书店去补几个镜头,通过白天的光线,也可以把基调进一步拉平。 到了新华书店以后,他们又摆开架势,从多个角度,对我这个主人翁,轮番进行抓拍,拍得好的,一次就过,拍得不满意的,一概重来。我不是演员,缺少完美展现规定动作的天分,他们多有不满意的地方,自己虽被他们折腾得够呛,但还是非常钦佩他们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在收工的时候,我笑着对他们说,感谢你们为我拍了许多精装版的镜头,我也想把你们的镜头留在自己的相机里。于是我们就站在一起拍了一张满脸堆笑的照片。没想到他们对自己的照片也是要求十分苛刻,非要选拍得最帅的那一张。 周委员告诉我,“海棠读书会”是滨海经济开发区精心打造的一个集阅读分享、文化互动、品牌融合的新型读书品牌,每期在一个企业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分享,参加的对象都是园区里的普通干部和职工。他希望我在交流的时候,最好能够像拉家常一样,降低高度、拉平角度、突出温度,这样会更亲切些,更接地气些,也更能缩短彼此距离。这对于我来说,就要把原来的讲课方式改成演讲方式,尽量少用书面语言,多用口语表达,普通话要讲,家乡话也可穿插,更重要的是,要把时间控制在听众能够接受的范围。假如照此操作,“讲”的内容肯定变少,“看”的内容势必增多。好在我事先准备的PPT还比较丰富,把画面、歌曲、视频与文字捆绑在了一起。那可是我与电脑高手合作大半夜的成果啊!当时一个负责思路,一个负责技术,同心协力,尽量发掘文字的可见性和可感性,力求做到有声有色、栩栩如生。对于PPT的使用效果,我最为担心的就是播放设备的不匹配,因为曾经遭遇过现场播放不出来的窘境,所以每每我都要提前去现场进行对接。这次分享会安排在亿达智能家电产业园江苏先木智能科技公司的五楼举行。进门后就看到从讲台到周边的环境布置,都是一派的蓝色格调,这与《此情此景》封面的颜色,紧密呼应,浑然一体。伴随环绕的立体声播放的轻音乐,置身其中确实有一种温馨如家的感觉。我看到他们用彩色信封把一本本书装好,准备发给与会的读者,还准备了一些互动的小道具,非常卡通,非常有趣。 按照计划分享会下午两点开始,一点半钟的时候,所有与会读者就到齐了。县委党史办老主任八十多岁的周正新老人一直对我很关心,他不顾年迈,专门让儿子开车送了过来,滨海籍诗人汪洋先生也拨冗赶来现场,我深受感动。当时,身处在这个并不太大的空间里,我感受到的是满屋子的乡音和满世界的乡情。在主持人的一番慷慨激昂陈词之后,我便进入了演讲的正题。开始的时候播放了费翔演唱的《故乡的云》,这首歌也是自己特意选的,因为演讲题目是《何人不起故乡情》,用这首歌来营造气氛,应该说还是比较切题的,本来我只想放一段,没想到,全场都听得非常陶醉,既然大家如此入神,那我就索性完完整整地播放结束。“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乘着大家情感潮水汹涌澎湃的时候,我赶紧从“莼鲈之思”尽快切入,通过鸟恋旧林和鱼思故渊,阐明不忘桑梓之情,不仅是物之常性,也是人之常情。通过努力写出乡愁、乡景、乡亲、乡俗、乡味、乡音之美,比较具体地诠释自己创作的心路历程,让大家了解许多乡情文章的写作背景和灵感缘由,以及自己在写作时候的具体思考。凡此种种,就是希望告诉大家,在那些生活与光阴齿轮般咬合在一起日子里,故乡一直都是自己记忆中最美的地方。在快要结束的时候,我又播放了《这世界有那么多人》这首歌,所谓“倾一世温柔,暖一场遇见”。但在我的理解中,“这世界有那么多人,多幸运,我有个我们”,我们共同生长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成为一方水土养育的一方人。“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所以这首歌的每一个调调都敲打在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份美好和回忆上。这时主持人号召大家把手机的灯光打开,一起随着优美的音乐摇了起来,当许多人都在音乐的波涛声中随波逐流的时候,大家都仿佛都有一种“默然等待多年,只为在此相遇”的感觉。我受到了这种浓烈情绪的感染,也打开手机的灯光,跟着歌曲的节奏,情不自禁地跃入到情感的波涛浪涌之中。 接下来,他们又穿插了一个游戏的桥段。他们从我书里面挑选了一些物件的名称和家乡话的词语,编成一个个小的问题,通过抽题的方式,请被抽到号的读者回答。本来以为这些都是绝对的送分题,只要是滨海人都能脱口而出,但没想到,还真的有人答非所问。比如什么叫“三片瓦”,他们就答不上来,其实这就是以前冬天经常戴的有着三片毛绒的棉帽子,司空见惯,人所共知。后来想想也是,他们都是“90后”“00后”,怎么能知道几十年前的东西呢?从这个角度来说,帮他们找回历史,也许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这次分享会的乡情意义。 在分享会结束后,发现许多读者都没有离开,原来他们都在等着签书,这有点让我措手不及,赶快坐下来拿笔就签。本以为签个名和写个时间即可,但第一位读者就提出要写上他的名字,后来看到其他读者也有这个需求,我就请他们把名字打在自己手机上,这样我就可以照着直接签“请某某老乡惠存”,后来我自己想了想,是不是写“请某某读友惠存”更准确,但大家还是认为用“老乡”更好,这样更亲切,也更贴切,毕竟是乡情的分享会嘛!这时,那位帮我播放PPT的女同志也拿了一本书来,她这次非常认真,点卡也非常准确,我在书的扉页上也郑重地写上了自己的谢意。 说老实话以前经常回来,后来因为父母搬到南京以后,回来的机会就少了,但家乡确实还有很多亲戚,长一辈的主要是三姨和四姨。事前是因为准备活动,无暇顾及,结束后,我赶忙去看望她们。到她们家时,一屋子人,早已济济一堂。我们围坐在一起,互相问问情况,彼此聊聊家常,那种温暖的感觉和亲切的氛围,真的让人非常流连。看到三姨和四姨身体不错,心里很高兴,其实她们也是我乡情文章的主角,都有专篇介绍。小的时候,我经常到她们家去玩,对她们的为人处世、言谈举止非常熟悉。许多生动的细节早就在脑海中跃跃欲试了,写作的时候只要打开记忆文档召之即来。她们喜欢唱老歌,也喜欢拍照片。我和她俩先拍了,让她们看,不满意就删了重来,然后,我们大家一起拍,气氛非常融洽,笑意如花开。后来我就在想,事实上亲情就是乡情大圆中的小圆,亲情也是乡情,而且还是乡情中的那个最直接、最贴近、最深刻、最难忘的组成部分。 第三天上午,我的老同学辛道亚又来陪我到处走走。我们到东街头去看了看,许多摊点上的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很有诱惑力;又到东升桥北的轧花厂去看了看,看到了那些历经沧桑的老厂房,眼前浮现出曾经的景象,心里确实很激动。半天时间,没能走过多少路,没能经过多少桥,没能看过多少景,但凡我领略到的,都是有史以来且与时俱进的家乡。这些对于常年生活在家乡的人都习以为常,但对于我们来说,又仿佛是遇见了更多的发现。我每到一处都拍了很多照片,这些都是在做PPT时最缺的那种第一手资料,如果有了这些照片的加持,课件也许会变得更加生动,虽有遗憾但无缺憾,日后还能弥补遗憾。 很快,我就发现分享会的短视频推送上线了,有很多人在转发,特别是家乡人更是热情高涨,有一些读者还写上了情感真挚的留言。总体来看,大家都觉得这个视频做得不错,富有意境。时光是那样的清浅,岁月是那样的安然,镜头从乡情回忆到家乡变化,以分享会为线索把昨天、今天和明天有机地链接在了一起。从开始逃离家乡到希望回到家乡,从思念家乡到祝福家乡,贯穿其中的逻辑线路非常顺畅,一气呵成,一泻而下,画面剪裁也非常精致,精气神十分饱满,特别是突然穿插进来的一串自行车的铃声,打破了夜色的宁静,非常富有诗情画意的感觉。他们把现实的部分放在白天,把回忆的部分放在晚上,前后对比,前呼后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把重点放在晚上,好像还别有深意寓焉。视频中旁白引用了书中的一段话“我曾经打破常规,利用晚上时间,从西街往东街走,逆向而行,如倒啖甘蔗,没想到还真的渐入佳境。抬头望见,一轮明月正挂在天空中,皎洁的月光照在长长的街道上,形成了一条意犹未尽的光带,使人浮想联翩。”这时我才恍然大悟,终于明白他们为什么要选在晚上拍摄了。因为这是他们的立足点,也是他们的出发点,更是他们希望表现的动情点和闪光点,他们这个点子确实是抓到了点子上了。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他们站在自己的角度,也站在我的角度,通过真实地记录一次乡行、一段乡音、一种乡愁,希望能够如影随形地描绘出那种乡情与共、灵魂贯通的美好感觉!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