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话说八巨“救命墩”
|
作者:王友祥 包建华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9539 发布时间:[2023-2-3] |
“救命墩”,又称“望海墩”“避潮墩”。八巨镇华新村四组就遗存这样一座“救命墩子”。当年,旧黄河自上游带来大量泥沙,不断在沿岸沉积。河口附近,常见泥沙堆积为沙嘴,罕有人迹。百姓借此为避洪避潮而筑砌的高土台,供捕鱼和打猎人在大潮来临时避淹逃命。为了躲避洪潮,人们只能“择高阜而居”,或把房屋建在高处,或垒土为墩,即“救命墩”。 据传此“救命墩”,为刘氏自建,年年加高,以求海潮来时自保。同时也用作瞭望和报警。在大潮汛到来时,救命墩绝非虚设,而是实实在在发挥“救命”作用,现在的一些老人还时常回忆“救命墩”救命的故事。 如今,县境的“救命墩”多已不存。各地的“救命墩”都被当地农民平整成了良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土地平整运动中尽数消失了,唯有此墩因地处偏僻,又近刘氏宗亲宅基,得以保留,虽不足当年的三分之一大小,但原有风貌依存,就连当年躲避日本鬼子的土坑也还在,现在游荡着文静的家鸭。 要说“救命墩”到底什么样子,作用又是如何,刘大卫先生在世时曾把自己所见的几处,用文字述之告人,富有意义。 一、在阜宁东南约三里,串场河西,通榆路东的一座。大约有三四层楼那么高,底面有三四个篮球场那么大。上面没有树木,只有杂草,远望像个大馒头,雄踞于原野之上,非常惹眼。 二、在沟墩小街北端的一座,位于串场河西。底部贴近河岸,西侧被公路占去部分,削成陡壁。墩上长满杂草、灌木。我和几位同学出于好奇,从北坡向上爬,勉强爬了一半。东(向下)望河中行船,西望路上行人,平淡无奇,也就兴尽而返了。 三、在盐城的一座,位于古盐城东门外。当初的盐城中学,范围很小,在城(后来拆了)内东北角。东界即城墙遗址,也是通榆土公路,离大墩很近。1952年秋,我和杨伯举(盐中教师,东坎人,我的同学)沿这段公路向南散步。脚下一片白色粗沙,夹着无数的贝类、螺类的碎壳。我特地捡了一个小拳头大,很厚、很重、很怪而且很完整的海螺壳,至今还放在案头。我们走到大墩附近,清楚地看到它是由暗红色的黏土堆成。西面已成布满砍、削伤痕的峭壁。我们谈论着:红土是哪里来的?怎么运过来的?我们的前人,确实了不起。都是为了爱惜民命呀!在那大跃进的年头,盐师的高产试验田,紧靠大墩。我还亲手抚摩了这个庞然大物哩!如今,那一带的农田、公路,还有那大墩,通通变成高楼大厦了。 四、在东台的一座,只在快速前进的汽车里看见几次,只觉得它的形状、规模,和阜城南的那一座差不多。 平地有堆称之墩。我县境内称墩者大约十数处,沿海群众生产地区多有潮墩以防风涛。是故环墩之地,住民丛集,形成乡镇村落。所在地方,即以墩名之。今若多处仍存似八巨之墩,去乡村旅游路上,到救命墩遗址看一下,想到过去它发挥的作用,再看今天固若金汤的沿海堤岸,必定会生出许多感慨来。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