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记忆中的年味
|
作者:王快林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10450 发布时间:[2023-1-19] |
小时候一放寒假,我们就急切地盼望着春节的到来。过年就意味着新衣服、压岁红包、美味的食物和心仪的玩具……现在总觉得春节更多的是一种形式,时常怀念儿时的春节,那浓郁地年味。 年味,在噼噼啪啪的鞭炮里。爆竹声中一岁除。我们这有“开门鞭”一说,大年初一,从零点开始,家家户户门前的鞭炮声此起彼伏,过节的氛围在爆竹声中愈加的浓烈。大人们放过鞭炮后,我们就会迫不及待去找寻还有信子的鞭炮,寻到后就高兴地燃放。一手举着带有火星的小木棍,远远地探着身子,随时作奔跑状;一手捂着眼睛,心里既兴奋又害怕,急于点燃小爆竹……只听“啪”地一声,吓得大伙撒腿就跑。尽管如此,每一次都是乐此不疲。 年味,在红红火火的春联里。春联,我们也称“门对”。大红的春联为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气氛,也表达了人们对来年美好的期盼。大年三十下午,父亲总让我们把之前的春联清理干净,然后用开水和面搅拌成米白色的浆糊用来贴春联,这叫辞旧迎新。贴春联也是很有讲究的,哪个是上联,哪个是下联,不能贴倒了,贴倒了会让人笑话。正如古诗所云:“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年味,在熙熙攘攘的年集里。赶年集,备年货,迎新春,无论贫富,置办年货这是农家户户必不可少的。小时候总是盼望着能和家人去赶看年集,不仅能见到琳琅满目的物品,还能看看热闹,说不定还会有别样的收获。记得出来赶集时,母亲总是再三叮嘱,一定要时刻抓住自行车的后架子,以防走丢了。街上人山人海,摩肩接踵、非常热闹。小贩的叫卖声、车喇叭声、商家促销广告声等不绝于耳。大人看的都是过年的用品,猪肉、葱姜蒜、粉条、新床单等等,每每走到糖葫芦、玩具、零食摊前,我总是不愿意离开,最后父母总是一边训斥一边掏钱买下,往往一个农村集市转下来要大半天,大人们手里提的、身上背的、怀里抱的都是买的东西。 年味,在热气腾腾的馒头里。记得小时候,蒸馒头绝对是一件大事。蒸馒头很讲究也有很多禁忌,小孩是不能乱说话的,老年人认为馒头的好坏预示着来年的运势。凌晨四点左右,父亲就发面、和面、揉面、醒面,每道程序都小心翼翼。早上八点左右就开始包馒头了,通常用的是竹制的大蒸笼加工的,一家人是忙不过来的,这时热心肠的邻居们总会来帮忙,一边包馒头,一边唠唠家常。蒸的时间差不多到时,父亲总是谨慎甚至有些紧张地用手拍打着馒头,以此来判断蒸熟程度。直到他大叫一声“熟了”,大家才松了口气。松松软软、白白大大的馒头很是好看,长的、椭圆的、还有梅花形状的,各自代表不同种类的馅,口味都美极了。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步入中年,对于春节没有了儿时的欣喜。曾经那种简单、纯粹和快乐过年情节,终究只能在记忆里找寻。愿新年新气象,更上一层楼。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