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艺术‘搞’我”
|
作者:周云龙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13178 发布时间:[2022-9-20] |
朋友圈,是当下一大“晒场”:晒孩子、晒情感、晒饭局……有点品位的是晒书法。不过,见得多了,又有一些小小的感触:晒书法作品的,大多是初级;晒名家名帖的,多半是中级;真正的书法高级,基本上不晒。 吾乡书法家李文龙,60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荣宝斋画院画家。和他相识的最初几年,从不谈写字、从不晒作品,我们只在酒桌上暗暗较劲,后来彼此都看过对方大醉的样子。一度怀疑他是一枚资深“吃货”。如果有美食节目邀请李文龙参与,估计也应该会成为一大“亮点”——啤酒红烧肉:鲜肉焯水,啤酒焖制40分钟;花雕鸡:砂锅焖制,90分钟;狮子头:自剁肉馅,加料,做成肉圆,炖烧150分钟;臭鳜鱼:提前一周,腌制发酵……这是李文龙自家小厨的一份拿手菜单。在他家做客,朋友们垂涎的是他的菜肴,留意的是色香味,而我惊讶的是菜肴的烹制时间:40分钟?90分钟? 快餐时代,习惯了“立等可取”,哪有这等闲工夫。可是,如果有机会欣赏到李文龙的书法,目击那些饱经沧桑、遒劲有力、狂放不羁的汉字,你就释然了:这,分明也是“煮”出来、“熬”出来的……他厨房里的所有耐心,可能都源自一墙之隔的书房。 酒桌上的李文龙,更有意思。他喜欢慢饮,但遇到快酒的朋友,也当仁不让,配合默契,一个仰脖,一壶满酒。这气势,又像极了他书桌旁的一种状态:下笔如有神。 桌边的李文龙是多面的,纸上的李文龙是多变的。矛盾?分裂?其实不然,他恰恰是哲学的:“稳”中有一个“急”字,“静”中藏一个“争”字。 想想李文龙的名字,其实也藏着一些书法的密码,似乎可以完美诠释他的艺术追求。一是“文”,文心。李文龙的书法,最大特质是它的文化含量:“雨入花心甘苦知,水归器内现方圆。万里行舟寻大令,此身已为翰墨盟。(《雨后有感》)” “了却公家事,客过北兰亭。旧学邃亦密,新知还深沉。偶扶寒林杖,柳边对斜阳。牛栏三杯酽,梦迹墨里花。(《居北兰亭有感》)”……这些内容的撷取,来自读书、游历。每每在故纸堆里、旧石碑上“遇见”陶渊明、王维、苏轼、李白,他总会心跳加速。读佳句必摘录,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已写满六册、三万多字。一是“龙”,龙飞凤舞。朋友发现,两壶酒下去,李文龙写字的状态最佳。少则拘谨、生涩,多则神乱、失态。在“平正—险绝—平正”的艺术之路上,李文龙不断探寻、摸索、体悟。而今,他更追求一种契合自己心境的表达:行云流水、潇洒自如。而赋予这种表达自由的,显然不是“两壶酒”,而是“两颗心”:“耐心”“文心”。 当年一个人闯荡北京,出火车站,拦出租车,师傅问去哪,他说宋庄。师傅扭过头,一脸羡慕:你是搞艺术的!李文龙幽他一默:我搞艺术?艺术“搞”我!我是被艺术“搞”的。 现在看看,不是幽默。近些年,李文龙被艺术搞得头大头疼,焦点问题是如何提升水平。肯定到否定,否定到肯定,过程让人煎熬、让人痛苦。从线质、结构、用墨等技术层面,到风格的追求、个性的彰显、气质的呈现,再到如何利用汉字表达一种画面感、整体感和艺术感,每天他都逼着自己学、思、践、悟。做菜和喝酒,对他而言,其实是书法创作的提按顿挫,是暂停、是另起一行,也是找寻灵感的过程。 艺术,到底是怎么“搞”他的?这些年,他跑遍除西藏以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在北京研学、创作,生活上一直居无定所,十年换过七个地方……人总是兴趣的“心奴”。他和艺术的关系,是搞还是被搞?我看,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难分主次。 忽然发现,“搞”字里面就藏着一个“高”字。李文龙之“艺术‘搞’我”,高见啊!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