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风云际会三百年的东坎会馆
|
作者:易庆怀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9081 发布时间:[2022-5-27] |
会馆亦称“公所”,为中国旧时都市中外埠同乡或同业的组织机构。设在商业城市的会馆多由各地工商行帮组成。我县因东濒黄海而得名,随着古海岸线不断东移,土地不断增长,人口持续增加,东坎镇逐渐由旷野荒滩发展为庐井相连,街衢纵横,商旅云集、市场繁荣的大集镇。近年,随着我县进一步加大修缮力度,一批沉睡的老会馆再放光彩。 旧东坎如今是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黄海之滨著名城镇,素有“金东坎”之美誉。旧东坎的会馆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经历了怎样的时代风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旧东坎,进行跨时空“相遇”。 旧东坎会馆兴起于清朝中晚期,是旧东坎经济发展的产物。会馆的发展经历过漫长的洗炼,徽州帮是会馆兴起的奠基者。 旧东坎有一句俗语:先有贾万顺,后有东坎镇。意思是在贾家来东坎之前,东坎镇还没有形成。其实,这句话虽有点言过其实,但也多少道出了东坎发展的历史实情。贾万顺即镇江人,贾在朝开设茶食店,自贾家来以后,很多镇江人陆续来东坎经商,加上以前徽商在此经商开店或设行、搞贸易,东坎镇更逐渐繁荣起来。明清时期,滨海这块黄河三角洲的快速发展,渔民、盐民随着大海的脚步不断东移,以从事渔业、盐业为主的徽商便很少再来东坎,于是就把东坎的商业空间留给了镇江人。 但是,对旧东坎地区最早开发的却是徽州人汪氏,1920年,清末举人、东坎著名士绅、《阜宁县新志》主编庞友兰先生为《东坎汪氏宗谱》作序说:出阜城拱辰门,北行六十里,有镇赫然,烟户数千,丁口数万,圩河缭绕环其外,石衢纵横穿其内。水陆交通,商贾辐辏,号阜首镇,为邑名区,非所谓东坎者乎?间尝闻诸父老流传,征诸郡县志乘,此地在明嘉靖前,旷无居人,俄有汪姓者,卜宅于此,遂以成村,名曰汪家村,继又名汪家坎,有清中叶,始改今名曰东坎。读了东坎《汪氏宗谱》,才知道那个姓汪的人叫汪景阳。汪景阳来到之后,这里从旷野荒滩变成村庄,由村庄变为街市,由街市变为集镇。汪氏无意中竟成了后来旧东坎商办会馆的创始人、前行者,开启旧东坎会馆前世艰辛涅槃的旅程。 汪氏来到旧东坎地域后,开挖救生河、建立东圩河桥、筑东坎街石板道,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贡献,为后来老会馆的发展在蓄势积淀。清康熙初年,汪氏新建大悲寺为其宗祠,占地5亩,这也是汪氏族人重大事情的会场和接待客商的宾馆。清同治九年,进士出身,工部主事署河南开归道王文锦因为公差,道经黄波(东坎),住宿在大悲院右侧的客房中。他曾经撰文介绍过大悲寺的建筑规模以及寺院和祠堂合一的原因。大悲寺也就是后来商办会馆的前生,作为后世会馆兴起的重要铺垫。 经过汪氏等商帮的艰辛奋斗,旧东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多年之后,许多外籍商办会馆也应运而生,使滨海地区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旧东坎有三大会馆,一个是镇江会馆,因迁坎的镇江商较有实力,所以规模较大、最为气派;一个是福建会馆,建立最早;一个是常州会馆,常州商人仅次于镇江。 首先是镇江会馆,馆址在南大巷(今阜东中路)老日杂商场处,为三进四合大院,有瓦房百余间。会馆的建筑设计容纳了许多当地风俗文化元素,馆中有一块“宛然桑梓”的匾额,为俞樾的学生草堰司廖思涌所书,意为这里的建筑宛若镇江老家。到民国时,东坎商会设在会馆楼上,阜东县成立以后,镇江会馆成了最早的阜东县政府所在地。 镇江会馆,由镇江商帮于同治十年(1871)兴办。镇江商帮指的是镇江、丹徒、丹阳一带来东坎经商的人。从镇江会馆的建设规模看,镇江商帮是旧东坎当时最突出的开发商,据统计,当时镇江商帮兴办的产业很多,几乎涉及到旧东坎整个经济发展层面,形成了一定规模。镇江商帮在当时主要是的吴家、贾家和徐家,其中最重要的是来自丹徒的吴氏。《光绪阜宁县志》卷十九《人物·侨寓》说:吴家为东坎做了三件大事:一是和汪氏共同铺设旧东坎石板街道;二是改建东坎镇的中市桥;三是创建正兴集。可见,吴家对当地的商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吴家在当地建有吴家大院,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在吴家大院挖出很多珍珠、玛瑙、玉器、美酒等,是吴家先人埋在地下的家财,这些物品曾在街上的和济药店柜台展览。 镇江帮在东坎开发的主要商人除了吴家,还有贾家、徐家。贾家指的是贾万顺茶食店。贾万顺茶食店是清嘉庆年间到东坎的镇江商人贾在朝开设,经营自制的寸金糖、焦切片等茶食,继贾在朝以后,又有很多镇江人来东坎经商,到清朝末年,东坎镇有规模较大的南货商店六家,镇江人就开了五家,而这中间三家姓贾(贾同昌、德昌、正昌)。 镇江人开发东坎的重要商家,还有徐家,影响最大的要算大德生药房。大德生有员工五六十人,是当地最大的药店。1954年公私合营时,大德生传人徐建明欣然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献出自家祖产,被作为先进典型,当选县工商联副主任和县政协常委,被称为“红色资本家”。 旧东坎的会馆还有福建会馆和常州会馆。 福建会馆由闽商于乾隆期间所建,与妈祖庙分院连体,地址在救生河南。福建会馆又称天后宫,清以前,开发东坎的客商,集中在救生河北、西耙头街两边;清初,又有较有实力的工商户参与,共同开发了正街。福建商人将目标放在救生河南,可能是打算在南边开辟新的市场;另一方面和他们的交通方式有关,西爬头街靠近黄河高地,而东南地势低洼,靠近下游,便于航行。天后宫建设以后,救生河南才逐渐有人家落户,所以,清初闽商对于东坎镇的开发是有功劳的。 毗陵会馆即常州会馆,常州商帮所建,毗陵为常州古名,位于东街头往东小菜场附近,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常州人为开拓东坎,看重了东边尚未开发的地方,便于清嘉庆年间在东街头建起会馆,但因为种种原因,这一开发愿望未能实现。 从旧东坎三大会馆的选址和建设规模看,三地商人都曾有进一步开发东坎的雄心壮志,并都在打算开发的地段上建起会馆,可惜由于后来的种种原因,都没有实现。 与其他古建筑被荒废的命运不同,东坎会馆在不同时期肩负着不同的使命。 新中国成立以后,县政府陆续对东坎老街进行了开发改造,新建了人民剧场、百货公司大楼、滨海饭店大楼、油化厂大楼、滨海电影院、水产公司大楼、邮电局大楼、人民商场、迎宾饭店楼、县防疫站化验楼、人民医院病房楼等。80年代,在城区新建文化用楼建筑5833平方米,教育用楼12646平方米,卫生部门用楼9907平方米,商业用楼12588平方米,建筑总面积达62448平方米。使之旧貌换新颜,进一步造福滨海人民。 县政府还先后对东大巷(今阜东北路)、西大巷(今人民北路)、鱼市口巷(今中市路)、东坎中路、东坎东路进行延伸、拓宽、绿化等改造工作,使之从原来的泥土或砖土路变成现在的沥青路或水泥路,设置了绿化带、隔离栏,既美丽又安全。在救生河以南,放生河以北以及老城区东西两侧又新开辟多条大道,使城区进一步扩大,具备了现代化城市格局。 特别是近年来,滨海人民秉承会馆精神,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筑巢引凤工作,大批外地商人来滨投资创业,在滨海建设了大批高档住宅小区和现代化企业,为滨海经济的再次腾飞作出重大贡献。 2013年,县政府启动了老城区改造工程,经过5年多的建设,东坎老街上,古朴的明清风格商铺,仍保持老街原有的历史风貌。花园住宅小区拔地而起,响坎河(原救生河)风光带杨柳依依,河水清澈,静静流淌,悄悄地见证着老街发生的变化。百年老街面貌焕然一新,更加繁华,它必将万古矗立,永荫后代。 古老的东坎会馆继续润泽后世子孙。1941年9月,中共盐阜区委决定并报经中共华中局批准,将阜宁县东北行署所辖区域从阜宁县划出,组建阜东县,县治在东坎,县政府的办公地址设在这里。从此,阜东县政府在这里带领人民展开了建立、发展、巩固根据地的工作,县政府搬迁以后,这里曾经是县日杂果品公司所在地,后来经过改造,成为五金批发市场,继续为滨海的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古老的吴家大院,坐落在鱼市口(中市中路)向西不远的当铺巷子西侧,解放以后,这里曾经是县民众教育馆、文化馆、实验小学、东坎中学,为我县经济、文化、教育工作作出贡献。2013年起,县政府对这里进行改造,让她为滨海人民再立新功。 古老的东坎会馆,从兴起至今日,其创业气概,为发展滨海社会的历史奉献,将永远留存在滨海人的记忆里,东坎会馆所展示的精神将继续润泽后人,在东坎大地上书写辉煌。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