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东坎街生活过的滨海人,都有闻着墨香穿行街巷的经历。
在我老家小院门前,有一条南北朝向的小巷,这条过街直往前河的巷子里,住着老中医、鉴藏家味腴山馆主人李建春先生,经李门稍北转,是书法名家李敦甫先生的住所霜留馆。这是一条向南过前河经县文化馆我小时的上学之路,这条路与东街、西街众多巷道相连、交织,围合成一个黄河故道边上的老镇。每到临近过年,老镇很多人为得到满意的门对子,便穿行在纵横交错的巷子里拜请敦甫先生书写。平时的巷里人家,时而一门半掩,透过门扇你能看到堂屋里苏州瓦翁、张辛稼,金陵赵良翰、张正吟,丹阳顾莲村的挂轴、横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你在小巷里还会迎面遇见书画青年管峻。在小巷邻里的书斋中,孟昌明会带来金陵董欣宾、郑奇先生的艺术观点。 生活在小巷里的人,口传着很多发生在老街上和他们祖辈有所交集并影响世代滨海人生活的湖、海故事。民主政权建立之初,老县长宋乃德为筑海堤护民生,拜访本地士绅文人杨芷江求策略;日寇大扫荡时,杨芷江冒险勇救爱国七君子之一的邹韬奋;苏北新四军军部重建后,陈毅军长诗会老街大文人庞友兰;1942年,陈毅主持成立湖海艺文社,吸聚五湖四海文人、艺术家于本土,更是江、湖、河、海汇流,众多红色故事印证着流传于小巷中的每幅图画、诗文、墨迹,成为老街小巷人面对现实、破解困境的精神力量。中国美术馆馆长,东台籍人吴为山在滨海工艺美术厂短暂工作的故事,则成为小巷人新的话题。 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老街的小巷在缩短,但小巷连着新滨海的发展,湖海精神始终催发着滨海人向海而生的宏阔视野,这一片土地早已成了陈毅“人间好景随时在,满眼梨花锦作堆”的繁华之地。黄海之滨的老家,四季飘墨香。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