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放眼黄海滩头,广大干群奋战沿海,港口、港产、港城“三港”齐发力,向海发展奏出最美音符;走进乡村田野,生机盎然的产业基地,直通农家的黑色道路,楼宇精致的新型农村社区,此起彼伏的欢声笑语,绘出一幅祥和宜居的乡村画卷。
海堤公路一角。 (本报记者 陈其龙 摄) 今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省市决策部署,抢抓历史性机遇,积极投身黄海新区建设,扎实推进黄河故道片区乡村振兴,全力加速沿海崛起,勇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奋楫扬帆踏浪行 滨海发展最大的希望在港口,最大的潜力在沿海。 我县按照市委、市政府“推动滨海、响水沿海片区一体化布局、一体化建设、一体化发展”“高标准建设616平方公里黄海新区”部署要求,主动策应滨海港工业园区体制机制调整,第一时间组建了招商、服务两支专门班子进驻港口,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先后参与滨海港工业园区工作例会、规划评审会、会办推进会40多次,外出招商81人次,接待客商73批次,新收集投资10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信息13条、50亿元至100亿元4条、20亿元至50亿元21条,投资55亿元的凯金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30亿元的天能锂电池综合利用项目成功签约。 为加快项目进度,专班对已经开工、年前必须开工和年后拟开工的重点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逐一过堂,累计梳理问题178项,召开会办会27次,向后方单位交办问题20项,跟踪督办事项18件,已解决问题95项。为保障滨淮高速、上海电气两个项目开工,县四套班子领导以及专班扎实工作,有效缩短了各项手续办理期限。专门成立了土地报批组卷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安排专人驻宁驻盐办公;成立了由滨海港工业园区、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税务局、县财政局参加的土地收储工作组,每周定期会办,1个月内将土地收储到位;上海电气项目名称核准后,仅在1天内就将注册、项目备案等手续办理到位。 作为黄海新区的主阵地、主力军之一,我县坚持全域全员齐上阵、对标对表抓落实。“新区的事就是滨海的事”,一马当先主动干,完善工作机制,整合执法力量,加强沟通协调,做到“揽事揽责不诿过”。“明天的事就是今天的事”,只争朝夕抢着干,提速推进北港池防波堤一期、主港池北区通用码头三期等基础设施工程,确保滨响大道12月份开工,滨海港铁路专用线、翻身河渔港码头明年底竣工,加快月亮湾港城安置区、冰雪世界等建设。“项目的事就是天大的事”,攻坚克难拼命干,重点突破在手的31个单体投资3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确保投资294亿元的协鑫甲醇、150亿元的三房巷新材料等项目明年上半年签约,凯金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和蓝晶生物降解新材料项目年内开工,天能锂电池综合利用、LNG冷能空分等5个项目明年上半年开工。 筑梦故道绘新景 来到黄河故道沿线的界牌镇条河村小花生专业合作社,记者看到村民们正忙着分拣、包装一袋袋颗粒饱满的小花生。“为带动全村种植小花生,壮大产业规模,我们组建了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负责人盛斯延介绍说。界牌小花生是我县特色农业品牌,目前,县镇两级正抢抓黄河故道片区乡村振兴机遇,支持合作社做大做强,做长产业链条,带动更多的群众增收致富。 滨海境内黄河故道是全省战线最长、面积最大、涉及人口最多的农业资源开发地区,我县立足实际,秉持规划先行理念,以高水平规划引领故道地区高质量发展。 布局“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全产业链,着力将高亢地区变为农业高地。扩规模调结构,以“订单农业”为突破口,打造海港大道、滨淮高速、S327三条特色产业带,新(扩)建集中连片的优质果园、四青蔬菜等五大类基地;以农业社会化服务联盟为抓手,完善“三四五”服务体系,年内建成镇村服务网点9个,明年实现全覆盖。 延链条强产业,围绕特色产业加大农业招商,确保全年新招引农产品加工项目20个以上;聚焦产地“最初一公里”,构建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体系。树品牌提质效,打造“滨鲜四海”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推动“大套蜜梨”“滨海白首乌”等地理标志农产品标准化种植。 如何将生态优势变为发展优势?我县充分释放红利,以系统化思维快推农旅融合。深入开展“五整治一增绿”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深度挖掘黄河故道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和海盐文化,紧密依托宋公堤遗址等景点,重点打造特色旅游线路。完善基础设施,构建快进慢游交通网络,实现旅游景点路网全覆盖,建设游客集散中心、旅游驿站等,盘活农村农房,实现以农助旅、以旅兴农,农旅融合发展。 点燃激情创一流 新征程呼唤新担当。在黄海新区建设和黄河故道片区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我县大力锻造“看得出、站得出、豁得出”的党员干部铁军队伍,全县上下“动起来、干起来、跑起来”的奋进奋斗激情被充分点燃。 完善“提能壮骨”机制。实施“千培百训”工程,举办“一把手”政治能力提升进修班,“一月一主题”办好“滨海大讲堂”、村干部学院,“一城一专题”外出办班,“一期一领导”为基层干部授课,干部政治素质、专业能力不断提高;把基层一线和艰苦岗位作为干部培养锻炼的主阵地,综合运用下派锻炼、上挂提升、外派学习等多种途径,推动其投身发展一线“壮筋骨”,让“视野宽、能力强、业务精、干劲足”成为党员干部的鲜明标识。 积极构建“创新解难”机制,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紧紧围绕如何解决“土地、资金、审批”等具体问题,由主要负责人谈认识、谈做法、谈经验,形成面上可复制、可推广解决难题的现实路径,让大讨论的成果切实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创新举措,让敢想敢干、敢试敢闯、敢争一流成为干部的内在气质。 健全“督考激励”机制,深化“四比四争”主题活动,持续评选“奔牛奖”“蜗牛奖”;用好用活“三项机制”,办好《民情直通车》新闻问政栏目,大力“奖勤、罚懒、治庸”,让高标准抓落实、高效率抓执行成为干部的自觉行动。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