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县按照中央和省市部署,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坚持农业强县不动摇,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行动,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优化农业区域布局,走出了一条特色化、规模化、科技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图为坎北街道设施农业种植基地。(本报记者 陈其龙 摄) “产业+”走出强农新路径 我县立足农业特色优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着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质量效益。累计创建粮食高质高效示范片86个,合计23.7万亩;在县农业园建成1个万亩菜园,全县创建11个省级园艺作物标准园;建成5个万只禽场,创建56个畜牧健康养殖基地;完成标准化池塘改造2万亩,全县设施渔业面积达4.51万亩,占比40.6%。 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大力推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经营体系,加快推动农业由增产向提质转变。大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有规模农业龙头企业169家,家庭农场888个,农民合作社1189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1家。 “特色+”探索防贫新模式 在决胜全面小康、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我县将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作为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硬任务和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头戏,取得了显著成效。荣获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探索的“一村一案、一户一策、一事一议、一家一卡”帮扶模式,被国务院扶贫办收入精准扶贫典型案例……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今年,我县创新思路、积极探索,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积极做好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县财政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防返贫基金,设立因病、因学、意外伤害和家庭生产经营“四个”防贫险种,实行阶梯式赔付或一次性赔付。同时,紧盯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3类人群,通过综合分析研判,及时发现可能返贫致贫的困难群众。 今年以来,累计组织走访核实低收入对象2167户4062人,新增低保对象434户892人、特困人员供养对象211人、困境儿童170人,残疾人“两补”对象1507人。 “智慧+”迈出智能新步伐 农作物“口渴”,系统自动识别、精准补水;遇到病虫害,系统立即预警,出动无人机前往灭杀;田间地头所有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情况化为一条条数据,在大屏幕上实时监测反馈。这样的场景,在朗坤农科园变为现实。 走进朗坤农科园“三农云”大数据中心内,几名工作人员时刻关注着电脑上的数据变化。大数据中心由朗坤联合华为打造,实现“生产经营一张网”“数据资源一张图”,覆盖全县所有镇(区、街道)和各类涉农企业,形成涵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的全产业链条,实现农业生产场景在线化、可视化,生产过程全程可追溯。大数据为粮食种植提供了坚实保障,智慧农机更是让农民丰收不再看天。目前,全县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设施蔬菜小型机械应用水平显著提高,建成1个设施蔬菜“机器换人”示范基地,创成部省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电商+”拓展发展新空间 昔日提篮叫卖,今朝上网营销。我县借助“互联网+”,以“一村一品”建设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电商示范村,助力广大群众搭上“电商快车”实现增收致富。如今,天场镇电子商务产业园入驻电商企业21家;正红镇电商产业园配套运营500亩柳条种植基地,年网销草柳编织品1.5亿元。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牵头,低收入农户参与,构建“企业+电商+合作社+农户”模式,形成产、供、销紧密衔接的产业链,实现产品标准、田间管理、外形包装、网上销售全环节“四个统一”,带动广大农民组团发展电商。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白首乌、中药材、蔬菜等20余家农业合作组织与京东、苏宁等国内知名电商平台合作的力度,网销农特产品达到了100多种,加快促进“提篮小卖”向“订单式”生产、“网络化”销售的转变。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