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獐沟中学举行中考体育全真
 · 我县各中小学校重视体育教
 · 于利祥《人生赋》及两篇评
 · 于利祥旅行诗歌欣赏
 · 沙浦村:产业强村,让群众
 · 我县87万亩水稻开镰收割
 · 全国和全省春季农业生产视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上篇)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下篇)
 · 工业园招商引资势头强成效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 正文

御灾筑堤铸英名
—— 宋乃德与宋公堤
作者:刘建华 黄加华 李功仁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10134 发布时间:[2021-11-19]
  宋乃德(1905-1967),原名宋守光,山西省沁源县人。1940年起,在盐阜地区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41年主持修筑造福一方的捍海工程——宋公堤,对推动盐阜地区抗战形势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
  1940年10月7日,东坎、阜宁等地解放。10月10日,由共产党领导的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宣告成立,宋乃德担任首任县长。
  新成立的政权面临的困难较多,尤其是频繁发生的海潮对沿海地区群众的威胁没有解除。据《阜宁县志》记载,近百年来,沿海地区先后发生灾难性的海啸达10次之多,特别是1939年农历七月十六日发生的大海啸,巨浪滔天,铺天盖地,吞没了40多个村庄,上万亩农田被淹,沿海数十里尽成泽国,上万人民的生命财产毁于一旦。潮水退后,伏尸无数,遍地哀鸿,县境有3000余人死亡。
  1941年2月下旬,阜宁县参议会宣告成立。计雨亭当选为参议长,庞友兰、杨芷江、王冀英当选为副参议长,宋乃德亲自主持了成立大会。黄克诚、张爱萍、刘彬、曹荻秋等盐阜区党政军领导全部到会。会上,参议员田厚斋、邓松三等人向县政府提交了修筑海堤的提案,经过大家热烈讨论,投票通过。宋乃德代表县政府作了关于修筑海堤的讲话,并作出“修堤全部费用不用人民负担,以盐税作抵,发行100万元公债,由政府偿还”的庄严承诺,宋乃德的讲话赢得了与会参议员们的支持和拥护。
  会上还宣布成立修堤委员会,宋乃德任主任委员、修堤总指挥,江擎宇任勘测设计总工程师,东北行署主任宋秋潭负责在东坎动员和组织人力、物力,三区区长陈振东任现场指挥,田厚斋被聘为修堤工程驻八滩办事处主任。一场声势浩大的修筑海堤工程终于拉开了序幕。
  二
  1941年5月15日是阜东县沿海地区人民永远难忘的日子。上午9时整,修堤指挥部在六合庄(即今滨海港经济区六合村)召开了修堤誓师动员大会,决定首期修筑中山河南岸到废黄河北岸全长28.5公里的北段海堤。随后,宋乃德和修堤委员会所有成员走上海堤,手握大锹,向海堤送上第一锹奠基土。
  在修筑海堤的过程中,上万民工干劲冲天,夜以继日,抢时间、争速度。筑堤期间,虽有日伪飞机不时飞临工地上空骚扰,但参战的干部和群众照样坚持施工,整个海堤呈现出一片紧张而又繁忙的景象。至6月15日,北段海堤修筑任务胜利结束。上万民工硬是一锹锹、一车车地将泥土运上了海堤,构筑了一条长28.5公里、底宽21米、高3.5米、坡度为2:3的坚实长堤,除雨天外,北段工程共用了15个晴天,挖土83万立方米。
  6月20日,南段海堤修筑战斗打响。虽然全长只有18公里,但与北段工程相比却困难重重。首先是日伪和土匪的严重干扰破坏。6月23日,龟缩在射阳合德镇敌据点的匪首顾德扬派两个班的伪军,化装成我新四军战士,窜至尖头洋(即今滨海港镇振东村)地段,将工程处监工员陈景石绑架杀害,顿时引起民工们的恐慌和不安。对于敌人的罪恶阴谋,宋乃德进行了及时的揭露,黄克诚立即命令新四军第三师八旅二十三团派出部队进驻海堤加以保护,民工们的情绪才得以稳定。其次是时值“梅雨”季节,连日大风大雨,平地水深盈尺,加之卤潮泛滥,时疫流行,给修堤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因此参加修堤的工程技术人员曾建议暂停修筑南堤,待秋后再建。但重病在身的宋乃德抱病赶至南堤,以坚定的意志力排众议,在他的坚持下,南段工程才没有半途而废。
  对流行的疫病, 他请来了10多名医务人员进行及时诊治,有效控制了疫病的发生。再次是面临南段工程的堵口考验,即要将宽8丈、深5丈的河口合龙。由于平缓的潮水突然回潮,水流湍急,数百辆小推车推来的用蒲包袋装的泥土倒入水中竟无济于事。危急时刻,二十三团的指战员赶到堵口现场,与管理人员、民工一起跳入水中,两臂相挽,形成人墙,挡住汹涌而至的潮水,河口才如期合龙。
  7月30日,南段海堤终于胜利竣工,并和北段海堤紧密连接在一起,宛若一条黄色的巨龙,巍然横卧在海岸线上。整个南北二段工程共计历时77天,共挖土150多万立方米,出动2万多民工。8月23日,当水位比1939年还高6寸的大海啸再次来临时,新堤巍然挺立,岿然不动,人畜田地安然无恙。
  三
  海堤筑成后,有人提议以黄克诚师长的姓来命名,黄克诚坚决不同意,他说,新海堤是在宋乃德县长领导下修成的,如果要命名,那就叫“宋公堤”吧!大家认为黄师长的话很有道理。从此,“宋公堤”的名字传遍沿海、传遍苏北,出现在共产党、新四军的光荣抗战史册上。当时一首“由南到北一条龙,不让咸潮到阜东。从此无有冲家祸,每闻潮声思宋公”的歌谣到处传颂。
  宋公堤的筑成,不仅在于破天荒地保证了沿海地区上百万亩土地和广大人民生命财产不再遭受海潮海啸的危害,而且从这件事情中,人们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人民的大救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共产党的政府才是真正为人民谋幸福、求解放的政府。在随后的抗日战争和3年解放战争中,只要是党组织和人民政府发出的号召,滨海人民总是积极响应、踊跃参加。从反扫荡斗争到支前、参军、筹集公粮、运送粮草、组织担架、抢救伤员,滨海人民从来不甘落后,特别是在民族的解放和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中作出了无私的奉献,创造出了数不清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1942年冬,为永远铭记宋乃德的丰功伟绩,爱国人士、开明士绅杨芷江亲自撰写碑文,著名书法家何冰生书丹,顾汝磊篆额,汪周(继光)刻石,在海堤上立下《宋公纪功碑》。碑文精辟生动,言简意赅,全面概述了海堤修筑的前后经过。可惜在“文革”中,碑身被“红卫兵”砸断为两截,现断碑存藏于市新四军纪念馆。断碑虽难以修复,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陈毅、黄克诚以及宋乃德等一大批共产党人一心为民造福的历史丰碑,却永远矗立在滨海人民的心中。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关闭窗口]  

滨海新闻网    滨海县新闻宣传中心主办
技术支持:滨海人才网 备案序号:苏ICP备1106084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