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水工教授姜国宝
|
作者:佚名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9713 发布时间:[2021-11-19] |
姜国宝(1908-1992),字善钦,滨海县东坎镇人。曾在南京大学、河海大学任教。1958年被评为南京市高校模范教师,并出席省群英会。曾编写出版我国第一部《水力机械》高校教材。 姜国宝生于1908年,天资聪颖,又得家教。1918年夏,不满10岁的国宝便进父亲姜指庵筹办成立的县立二高读书。1921年毕业后考取江苏省一中,1926年毕业又考上河海大学。后随校并入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读土木工程专业。1930年毕业,因各科成绩优异,姜国宝被母校留任助教,时年22岁。 1922年,姜国宝在读高中时,他的父亲到徐州省立第七师范当事务主任兼国文教员。1925年父亲到南京法政大学当总务主任,国宝等兄弟三人在南京生活。为节省开支,国宝母亲和妹妹也一起迁来南京。1927年,姜国宝由河海大学转入中央大学,住家离学校更远,每天奔走几十里,严寒雨雪,他从不言苦。买不起皮底布鞋,他就自己纳布鞋底,两个小妹,一左一右帮着拉麻线。那时他父亲薪金不高,国宝为贴补家用,课余为人补习功课,后来到东方公学兼教高三数学。不少学生的年龄,比这位小先生还大。为了完成自己的作业(工科课后练习繁重)和批改学生作业,他每天夜里在煤油灯下,孜孜不倦,耗尽灯油方罢。以致父亲规定,每晚灯油座里加满煤油,不准再添。 姜国宝又学习、又工作,营养又差。每天奔走于大学、中学与家庭之间,脑力、体力都已超负荷了,还加上一个严重的精神压力,必须争取总分在全班前三名,否则得不到免缴学、杂费的奖学优待。但这样的苦仗恶仗,都被他一次又一次地打赢了。 自1930年毕业留校后,姜国宝工作认真,不辞辛劳。抗战期间,他随校迁重庆并兼重庆大学教授,胜利后学校迁回南京。1949年南京解放,中大改称南京大学,他继续任教授。1952年调华东水利学院,1986年华水改名河海大学。1988年他已高龄八十,且多病,才获准退休。 姜国宝教书几十年,兢兢业业,绝不摆老资格。他每课都有教案、有讲稿,而且语言精练,深入浅出,力求全体学生都能理解接受。历届学生都以得到姜教授教课为荣。他身为教授,只要有空,都亲自参加备课、答疑,还不时抽取作业,亲自批改,借以了解学生情况,考虑教学对策。这种亲临教学第一线寻找问题的作风,受到全校师生的赞誉和敬佩。1958年他被评为高校(南京)模范老师,并出席全省群英会。 在教研工作方面,姜国宝对青年教师,爱如子弟,热心指导。他经常组织青年教师试讲,并随堂听课,参加讨论,细加指点。他要求青年教师不但要吃透教材,还要扩大知识面。凡与本科有关的,特别是科技新成果,他都要求青年教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他常说:“没有精进的精神,是当不好高校的教师的。” 在教材方面,他的贡献更为突出。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内提出学习苏联,很多大学课本是译自苏联的。通过实践,姜国宝深感两国的地理、水情差异很大,一切照搬是不行的。于是以他为首,几位教研室的同事共同努力搜集国内外大量资料,然后结合我国国情和本院教学经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连续苦干了足足两年,终于编写成功我国第一部《水力机械》高校教材。该书50多万字,出版后不仅供本校应用,兄弟院校及工程单位也很欢迎。 六十年代初,为了适应我国水电事业的快速发展,华东水利学院决心筹建“水力动力装置”新专业。该院研究决定委托姜国宝负责规划。此时他已年过半百,体弱多病,但他力竭从公,努力不负所托。他发挥外文专长,翻阅大量外文资料,并从多方面加以调研,多次召开讨论会,拟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为建立水动专业奠定了基础,对我国水工学科的教学领域作出突破性的贡献。现在,全国各地大、中型水电站到处都有华水毕业的电站管理人员。 在实行土地国有的政策之后,水利建设迅猛发展,急需开发“水泵及泵站”课程。国内苦无适用的教材。当时的国际环境,只有向苏联引进。这项任务落在华水,华水唯有姜国宝具有此项专业知识、俄文水平和译述能力。他克服切除肾脏的病痛,拼了一个暑假,把几百页的俄文大学课本翻译成中文,使这门新课程迅速上马。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