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獐沟中学举行中考体育全真
 · 我县各中小学校重视体育教
 · 于利祥《人生赋》及两篇评
 · 于利祥旅行诗歌欣赏
 · 沙浦村:产业强村,让群众
 · 我县87万亩水稻开镰收割
 · 全国和全省春季农业生产视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上篇)
 · 巴比伦古国追踪 (下篇)
 · 工业园招商引资势头强成效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 正文

走向政治清明:百年以来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逻辑理路
 
作者:县委党校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来源:滨海日报 浏览次数:6144 发布时间:[2021-7-8]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自觉,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严密党的组织体系,着力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201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就曾指出:“必须把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作为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浚其源、涵其林,养正气、固根本,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实现正气充盈、政治清明”。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是实现政治清明的内在要求,是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纵观百年以来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历史实践,总结其变迁发展的逻辑理路,当可为党内政治生态优化提供重要的思路与方向。
  一、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政治清明的内在要求
  何谓清明?“肆伐大商,会朝清明”,早在春秋时期,《诗经·大雅·大明》中便有关于清明的描述。“万物生长此时,皆明净而清洁。故谓之清明”,古人对于“清明”的描述,寄予了其对美好社会的希冀。也曾有人这样形容“清明”——“清似水,明似镜,谓清正廉明是也”,“勤政清明复清明”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三清”目标,为我们展示了政治清明乃是党孜孜以求的执政目标和宏伟图景。
  要实现政治清明,就必须强化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更具体地说,优化党内政治生态是走向政治清明的内在要求,营造优良的政治生态是实现政治清明的必由路径。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首次提出“政治生态”这一概念后,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发展。在当前的政治语境中,“政治生态”主要是指从政环境,是在反腐倡廉和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的产物。在有的学者看来,政治生态乃是约束和规范主体行为的政治制度、实现特定政治目标的政治主体、政治生态系统所显现出的政治文化等各种要素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整体环境和状态。实现政治清明,就要求建立优良的政治制度,要求党员干部加强自我修养、选人用人标准严格化,要求涵养优良的政治文化。
  第一,政治清明首先要求建立优良的政治制度。政治生态遭到破坏,风气问题经常是表面原因,往深处挖掘往往是制度缺陷。要形成健康的政治生态就要寻求优良的政治制度,就是要寻求制度之善。制度保障是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基础性工程,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政治纪律的“准绳”,是管党治党的根本保障。因此,要实现政治清明首先就得建立优良的政治制度,牢固构筑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主心骨”。
  第二,政治清明要求党员干部加强自我修养、选人用人标准严格化。政治生态是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直接体现,是政治主体呈现出的一定环境下的生存和发展状态。党员是党组织的微细胞,每一个党员干部的言行举止、工作作风,都是党内政治生态的客观展示,每一个党员干部的法律意识、政治素养都是政治清明的具体体现。选人用人是“指挥棒”,对政治生态的走向有着直接影响,与政治生态建设的要求高度一致。要实现政治清明不仅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克己奉公,更要守好选人用人“关口”,将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源源不断的输入党内政治生态系统。
  第三,政治清明要求涵养优良的政治文化。要实现政治清明,还要培育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文化自觉氛围,让政治生态经受政治文化的浸润滋养。“党政关系”是形成中国各种重要的政治现象和政治关系的文化基础,优良的政治文化总是产生于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更是清正廉洁的党风、政风、行风的重要体现。多年以来,党形成了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代表的优良政治文化,浸染形塑着党员干部的正气与风骨,推动党内政治生态进入良性循环,从干部清正走向政治清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夯实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思想根基和文化自觉是迈向政治清明的关键步伐。
  二、党内政治生态变迁:政治生态建设的历史脉络
  党是领导一切的,优良的党内政治生态是做好各方面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在百年的历史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有力转变,成为了全世界最大且执政最持久的政党。100年筚路蓝缕的历史经验和净化政治生态的自我革命,是党“为什么能”长期执政的有力诠释。
  (一)建设初期——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1921-1948)
  这一阶段可以具体划分为建党初期(1921-1934)和延安时期(1935-1948)。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对党的名称、性质和奋斗目标等作出规定,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至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国共合作、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红军长征,革命斗争起落沉浮,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1935年1月,长征途中在贵州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左”倾路线的统治,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脱离共产国际的影响下,独立自主作出的重大决策,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西北革命根据地。从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在延安战斗和生活了13年。
  相对完善的政党制度安排是政党组织结构的基本要素。延安时期,党内政治生态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干部思想建设加速推进,毛泽东认为共产党员应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党中央接连颁布《中共中央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办理党校的指示》《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指示》等文件,引导大家积极学习先进思想;队伍制度建设加速完善,《关于中央委员会工作规定与纪律的决定》《关于各级党部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以及《关于各级党委暂行组织机构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审查干部问题的指示》等文件对中央委员会、各地各级党委成员和党员在政治上应当遵循的行为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政治纪律监督更加严格,1942年,毛泽东作了《整顿党的作风》讲话,拉开了整风运动的大幕。毛泽东号召全党通过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保证党内生活的有序进行,党内民主集中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通过大刀阔斧的溯本清源,党培养了一大批有觉悟、敢担当的优秀党员干部,成为抗日战争和建立新中国的中流砥柱,从延安整风以后,无论前方后方的人,真是生气勃勃,生动活泼,心情舒畅,团结一致。此时,党尚处于幼年期并逐步成长,此间的许多政治生态建设举措成为后期政治生态建设的雏形。
  这一阶段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处于萌芽起步期,同时形成了制度建设结合“运动式治理”的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模式,为后期政治生态建设埋下伏笔。此后的数个阶段,由于建设方式选择的倾向性和建设路径的依赖惯性,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在不同程度上始终遵循这一模式,诸如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党内政治生活方式保留至今。
  (二)逐步探索——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6)
  新中国成立初,饱受战乱的人民群众迫切需要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围绕动员一切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巩固新生政权而展开。
  首先,在制度建设上,党中央积极探索适合于我国国情和党的自身建设的法制路径。1949年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正式生效,为我国法制建设提供了制度框架。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将党的群众路线、党的建设、团结和统一等重大问题作为党章修改的重要议题,党执政后的新党章随之诞生。《共同纲领》《中国共产党章程》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提供了法制依据,新生政权如日方升,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依托法制党规稳定起步。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反腐斗争,将其作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手段。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对反腐斗争形势做出判断,整风、整党运动相继实施,有效净化了党内政治生态。随后,毛泽东亲自领导了“三反”斗争,同时为断绝腐败源头,重点打击非法经营、干部行贿行为,“五反”政治运动全面进行。1951年2月,中央决定加强理论教育,强调通过思想教育来提升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以抵御资产阶级思想侵蚀,毛泽东多次对“三反”“五反”斗争作出批示,要求将惩处和教育相结合作为坚决揭露和打击腐败的重要手段。
  总体而言,彼时的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处于探索和过渡期,法制建设、反腐斗争和密切联系群众是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重点工作,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式的反腐方式固然存在不少缺憾,但一大批腐败投机分子得以惩处,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成效初步显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阻滞和中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1977)
  1957年,为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遏制官僚主义等不良文化的蔓延,中央作出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随即整风运动在全党推进展开。1958年8月整风运动宣告结束,但反复的群众性政治运动对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负面影响持续放大,党内“左倾”错误、个人崇拜思想等开始蔓延,初创的法治体系受到破坏,法律虚无主义抬头,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开始偏离法治轨道。
  60年代初,新的“三反”“五反”运动与学习雷锋等思想教育活动相继进行,对党内政治生态恶化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遏制作用,但群众性政治运动接连不断,党内阶级斗争持续发展,认为党内存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阶级斗争借政治运动的推力进一步扩大。同时,群众性政治运动以党的领导机关作为斗争目标,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终究还是遭遇严重破坏。文革时期国家党政系统几近瘫痪,党的建设陷入全面混乱,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进程遭受巨大挫折。
  1976年10月,党内政治生活开始全面拨乱反正,但“文革时期”遗留下来的思想混乱依旧存在,广大干部群众迫切要求纠正“文革时期”的政策方针,改变党内政治生态受到严重破坏的混乱局面。可见,这一时期党内政治生态建设遭遇阻滞和中断,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亟需一种正确的指导思想。
  (四)恢复和发展——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前(1978-2012)
  1978年,随着“左”倾错误思想被定论,全面拨乱反正逐渐拨开了笼罩在党内政治生态中的乌云。十二大后改革开放序幕全面拉开,党中央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反腐败工作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一时期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有序展开。
  党的发展历程显示,政治生态建设以“管党治党”和“反腐败”为重要抓手,重视程度随着历次全国党代会和中央委员会会议的召开而不断深化。十一届三中全会选举了新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随后各地纷纷成立纪检机关;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1983年中纪委还发出通知,要求共产党员必须严格遵守党章;十二届二中全会决定进行全面整党,指出:目前党的建设依然面临:思想不统一,组织观念有待加强,有些党组织软弱涣散等问题。这次全面整党与以往的整风整党运动不同,这次整党避免大搞“群众政治运动”,在加强纪律和纯洁组织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效。党的十三大首次提出从严治党,进一步明确了党的决策程序,同时明确要求坚决不搞政治运动,要依靠改革和制度加强党的建设;十四大将从严治党首次写入总纲;十五大提出反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十六大将“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作为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首次写入总纲;十七大明确“将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政治工作的关键位置,坚决反对腐败”。总体而言,这一阶段依法依规建党成为全党共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迎来良好发展势头,党的指导思想明晰化、党纪党规健全化,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全面改革取代墨守成规,党内政治生态迎来新气象,政治生态建设进入规范化发展的新时期。
  (五)巩固和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2012年至今)
  首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法制建设进入制度完善和巩固时期,全面从严治党成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主旋律”。2013年至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反对浪费、厉行节约、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制定了系列条例和准则;201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新形势下的党员问责和党内政治生活的条例和准则;十九大将“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深化为“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成为党的建设的第五项基本要求,并首次写入党章;2018年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映衬出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适应新时代党的建设要求的制度化要义。
  其次,党内还开展了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为提升政治生态建设效果添增动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侧重于革除党内领导干部的不良作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面向全体党员,旨在将学习教育贴近党员日常的组织生活;在全党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激励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战斗性。同时,党中央结合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积极探索适合于现代生活的教育学习形式,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于2019年正式上线,“学习强国”平台已成为党员学习教育的主阵地。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为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文化滋养。
  再次,十八大以来的高压反腐态势,充分展现了党巩固“自我革命”成效的勇气和魄力。一是制度反腐,坚持标本兼治,尤其重在治本。十八大后,党更加重视反腐廉政的工作规划,就党员干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建设反腐惩防体系做出明确要求,中央党内法规制定规划明确提出,未来五年要克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制度缺陷。二是防治结合、惩治与预防并重。党中央反腐倡廉工作体现出了抓早抓小的新特征,腐败行为无论大小坚决“零容忍”,着力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氛围,不给腐败分子可趁之机。而且,随着新《监察法》正式生效,监督对象扩大至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有效杜绝了腐败治理的真空地带。面向未来,十四五规划第六十章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专门论述构建并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一以贯之。
  十八大以来承接上一阶段的政治生态建设特点,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呈现出体系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特点。十九大报告中明确作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的论断。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再次指出:“要坚决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海晏河清,朗朗乾坤,以制度建设为基石,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惩防并举的高压反腐态势相结合,多管齐下、立体多维的党内政治生态建设逻辑理路逐渐显现,从政环境日趋向好。
  三、从抓点突破到立体多维: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逻辑特征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在思想建设、制度建设和人事建设等方面迈出了第一步,中国共产党由新生的革命政党逐步成长成熟;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生政权面临重重困境,党缺乏政治生态建设的实践经验,党内政治生态建设针对党的建设中的问题各个突破,但各种举措相对孤立,属于被动的“救火”式的建设方式;随后,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虽成效初显,但很快陷入全面混乱的停滞时期;改革开放直至党的十八大前,党内政治生态建设革除政治运动式建设的弊端,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解放思想、完善制度、从严治党;十八大以来,通过制度巩固加强权力制约与监督,以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干部文化自觉,制度与文化建设结合,促使反腐斗争转向反腐廉政建设,最后从全面从严治党出发,高屋建瓴,融汇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呈现立体多维的建设理路。从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进程、建设方式、建设基础、建设保障、建设目标等逻辑体系,可窥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之特征。
  (一)政治生态建设进程:阶段性重点突出
  百年以来,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历经五个阶段,阶段性特征明显。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全面拨乱反正,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曲折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党要管党”作为党的建设的理念之一,到将“党要管党”深化为“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发展为“全面从严治党”,党的政治生态建设步伐循序渐进,在稳定和发展的基础上合理规划、有序部署,向更深层次递进,不断寻求有所突破。新时期党紧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矛盾,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突出工作重点,始终围绕党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点带面,从线到面,权力监督与思想教育相促进,制度保障与文化引领相结合,逐步展现出多维立体的建设模式,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统筹协调发展。
  (二)政治生态建设方式:层层深入与标本兼治
  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旨在构建良好的政治制度、培育健康的政治意识、规范政治主体的行为。十八大以来,制度建设逐步完善、思想教育创新探索、反腐倡廉惩防并举,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体系层次逐步分明。前后对比,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从抓点突破到动态联系,从局部建设到整体规划,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思路悄然转变。新时期,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目标明确,方式层层深入,通过溯本清源、标本兼治,从单一层面到立体多维,从被动应对到防患于未然,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理路逐步清晰。
  (三)政治生态建设基础:培育健康的政治意识
  要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必须要培育健康的政治意识。从传统形式下的思想教育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再到贴近现代社会生活的主题教育活动,党一直高度重视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强调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在长期的武装斗争过程中,党内形成了“民主生活会”等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随着社会变迁,党积极探讨适应人们生活方式的新办法和新形式,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内民主,同时由依靠思想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素质转变为教育学习与制度规范并举,不断完善党规党纪,逐步培养党政干部的文化自觉,为营造优良政治生态提供了良好的思想文化条件。
  (四)政治生态建设保障:建立完善的政治制度
  依法治国首先要有法可依,“假若政治生态受到污染,重新修复,就需要巨大努力”,通过法制建设,扎牢制度的“笼子”,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提供清洁的政治“土壤”。从最初《共同纲领》构建的政治框架到十九大以来制度漏洞不断被查补,宪法监督、党的纪律监督、社会公民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等多主体的监督督查体系逐步成型。通过人民依法行使监督权,让权力运行公开透明,制度漏洞和体制障碍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克服,我们党的现代化建设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五)政治生态建设目标:走向政治清明
  腐败的发生是政治生态恶化的重要表现,反腐是政治生态优化的突出难题。纵观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反腐廉政建设贯穿始终,从党成立初期的政治运动式反腐到十八大以来的全面高压反腐,反腐与党的建设始终相伴而行,作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腐倡廉是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关键议题。不断总结反腐倡廉建设进程中的历史经验,找准政治生态建设的薄弱之处,从制度层面实现反腐倡廉,这样我们所呼唤的优良的政治生态才能自然而然的生发出来,才能真正走向政治清明。
  四、政治清明的实现: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优化路径
  (一)持续推进党内政治生态制度建设
  第一,要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首先就要对党内政治生态的优劣进行评价,就要建立党内政治生态评价制度。党内政治生态评价要坚持可行性原则,要以相关的理论作为评价的基础,又要结合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实践,要把握评估制度的目的性和问题导向性,在构建指标时,要坚持发现问题的意识,要聚焦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第二,要进一步巩固权力制约监督制度,信任不能替代监督,要发挥党自身、法律和公众的多重监督作用,采用现代化治理的手段和方式,实现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的有机衔接。第三,优胜劣汰是生态系统繁荣稳定的重要机制,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消除一切腐败的消极因素,利用廉政建设的威慑作用,增强不能腐的意识,营造不能腐、不想腐、不敢腐的制度环境。
  (二)努力打造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
  党员干部是政治生态系统中的有机体,是政治生态建设中的“牛鼻子”,党员干部的选拔要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实现政治清明,要求规范政治生态主体及其行为,首先就要健全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识别和评价机制,对干部的认识要全面、深刻、多层次,采用科学的思路理念、程序步骤,切实考察干部的政治素养,同时积极反馈评价结果,提高短板,防微杜渐;另外,在选人用人中要将政治标准作为衡量干部是否合格的基本准绳,强调德才兼备、注重以德为先,政治素养不合格的干部坚决不予考虑,对在职的党员干部要定期考核,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通过党内政治生态人员流动,确保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欣欣向荣;最后,要加强党政干部的理论学习,外部制度约束与内部思想导向相结合,制度约束是手段,文化自觉是根本,要使干部勤政廉洁从内部油然而生,蔚然成风。
  (三)积极形塑健康优良的政治文化
  实现政治清明,要求培育优良的政治文化,要求将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首先,要考察一个政治生态微系统中即一个单位或一个地区,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重大决策部署、弘扬优良政治文化的情况,一旦发现软弱涣散的党组织,要进行积极整顿,防治不良政治文化,提高党的凝聚力。其次,通过主题教育活动的形式,加强思想文化宣传,将党风、政风、行风的提升寓于政治文化的建设之中,党员干部理应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立好“风向标”,引导社会舆论,坚定理想信念。再之,要进一步将思想教育活动与现代社会生活相结合,彻底摒弃形式主义,不断解决党员干部在思想教育中遇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问题,使党员干部时刻受到党的优良政治文化的滋养,使优良的政治文化“可观、可感”。
  (四)坚定坚持“自我革命”的鲜明品格
  从严管党治党,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面对时代的惊涛骇浪,党始终能够引领时代走向,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将“自我革命”作为自己始终坚持的革命精神。猛药方能治疴,重典才能治乱,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态就要刀刃向内,革除自身病症。要厘清深层次利益关系,揪出矛盾根源,敢于向改革中的顽瘴痼疾开刀,全党上下团结一致,胸怀壮志雄心,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坚决冲破思想观念桎梏,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坚决清除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听取各方忠言,虚心批评反思,把问题找实、把原因挖深,找准前进方向和改革方法,以自上而下的改革决心和政治定力来形成党内政治生态的革新力,切实把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问题解决好。
  五、结语
  政治清明何以实现?雄关漫道、百年征程,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以实现政治清明为目标,不断与时俱进。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党在关键历史时刻做出正确抉择的重要保障。通过勾勒100年来不同历史时期的党内政治生态面貌,梳理了各个阶段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历史特点,探究形成良好政治生态的逻辑理路。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党执政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所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结合时代特点型塑更加优良的党内政治生态,使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依然考验着执政者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
  (该文参加并入选由省委宣传部、省委组织部等省直部门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理论研讨会及其论文集,系盐城市入选的两篇论文之一。近日还参加了盐城市委宣传部和市社科联举办的庆祝建党100周年理论研讨会并作现场讲解。)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关闭窗口]  

滨海新闻网    滨海县新闻宣传中心主办
技术支持:滨海人才网 备案序号:苏ICP备11060847号-2